柴可夫斯基(1840-1893)是俄罗斯浪漫乐派作曲家,他是俄国国宝级的音乐家,是伟大俄国的象征。
甚至有机构在宣传他时说:“物质至上的美国人去吃他们的垃圾汉堡吧,我们有艺术。”
他也是一位情绪大师,极其敏感恐惧,属于神经质人格。比如他总害怕在指挥的时候,自己的头会掉下来。
他53岁去世,对于他的死因众说纷纭。有人说他是因为喝了不干净的水而死于霍乱,也有人说他是死于自杀。
柴可夫斯基是个同性恋,他一生都在隐瞒自己的性取向,但是他的性取向确实对音乐有影响。
他的《第六交响曲》,又被称为《悲怆交响曲》,这是他最后一部交响曲。1893年,他在去世前9天指挥了这首曲子的首演。
有人认为,《悲怆交响曲》是柴可夫斯基的遗书,曲子从开始的欢快明朗转向后面的忧郁压抑。
02
当时,普通作曲家想让自己的作品名闻天下,有一个常见做法就是把乐曲献给名家来演奏,如果名家同意演奏就是对这首音乐曲的认可。
柴可夫斯基把第一首钢琴协奏曲献给了当时最知名的钢琴家之一——尼古拉·鲁宾斯坦。
尼古拉和哥哥安东·鲁宾斯坦都是俄国音乐界的重要人物,安东也是柴可夫斯基的作曲老师。
柴可夫斯基非常兴奋地为尼古拉演奏,可是尼古拉默默听完后,将乐曲批评得一无是处:
这首协奏曲毫无价值,无法演奏;段落支离破碎,笨拙拖沓,写得太糟了,已经无可救药。作曲本身很糟糕,粗俗,还有一些地方有抄袭其他作曲家之嫌。只有两三页能保留,其他的都得扔掉,或者只能重头再写。
柴可夫斯基大受打击,但是他决定一个音符都不修改。
他询问另一位著名的德国钢琴家和指挥家汉斯·冯·彪罗是否愿意演奏,彪罗正准备到美国巡演,他非常喜欢这首协奏曲。
于是,柴可夫斯基的《第一钢琴协奏曲》于1875年在美国波士顿首演,并大获成功。
音乐评论家还是找出了很多毛病:这首曲子并不符合传统结构。
首演后几个月,协奏曲又在圣彼得堡和莫斯科被演奏,而在莫斯科演出时担任指挥的正是尼古拉。
尼古拉多次表演了钢琴独奏部分,并提出要首演柴可夫斯基的第二部钢琴协奏曲。
可惜当柴可夫斯基完成作品时,尼古拉已经去世。
柴可夫斯基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也有类似的命运,而且遭到了两位演奏家的拒绝。
有人说演奏难度过高,有人说曲子冗长而做作,小提琴部分太糟糕了。
可是这首小提琴协奏曲后来大获成功,直到现在仍然是最受欢迎的小提琴协奏曲之一。
03
柴可夫斯基的故事告诉我们,即使是金子也有被埋没的时候,即使是天才也有被否定的时候。
别人如何埋没你、否定你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对自己要充满信心。
柴可夫斯基并没有因为名家的全盘否定而一蹶不振、放弃作曲,他甚至未加修改就找到了另一位名家。
除了天赋,自信与坚持,才是他成功的法门。
既然天才都会被否定,既然天才也有那么多瑕疵,我们普通人为何不自信点?为何要那么在意别人的评价呢?
别人说你文章写得不好,你就要放弃写作,也许只是评价者自己的水平不行,无法慧眼识珠。
别人说你不擅长做这个不擅长做那个,你就放弃不做,也许别人只是随口一说,最了解你的其实还是你自己,努力也可以把不擅长变成擅长。
喜欢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一句话:“自信是生命的力量。如果皱纹尽早要出现在额头上,那么要设法,千万别让它印在心坎里。”
自信,就是你最美丽的模样。
(本故事出自【美】维塔利·凯茨尼尔森《全情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