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11月6日,淮海战役提前两天发起。
11月8日,粟裕与张震向军委发出了著名的齐辰电:“抑留敌人于徐州及其周围,尔后分别消弱与逐渐歼灭之”。
11月9日,毛泽东和中央军委同意粟、张齐辰电,指出:“应极力争取在徐州附近歼灭敌人主力,勿使南窜,华北、华东、中原三方面应全力保证我军的供给”。这份电报表明,毛泽东和中央军委已下决心将徐州之敌就地歼灭,下决心将淮海战役发展为南线战略决战。多年后,粟裕在谈到毛泽东亲拟的这个复电时,仍抑制不住激动说:“这个电报虽短,但是字字千钧”。
战略决心定下后,毛泽东便将他的战略眼光紧紧盯向了徐州至蚌埠间的宿县。因为此时,能否将“小淮海”演变为“大淮海”,将徐州之敌就地歼灭,最关键的一招就看是否能够拿下宿县,彻底截断徐州之敌南逃退路了。
宿县(即今宿州市),位于徐州与蚌埠之间,是秦汉时期就有的一座古城,当地人称其为“南徐州”。宿县是南北交通要冲,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宿县也是徐州“剿总”的后方补给基地,储存了大量武器、弹药、装备等军需物资。特别是国民党军从连云港撤退后,在徐州国民党军海上交通已断的情况下,从徐州到南京唯一的通道就是津浦路,而宿县又是这条铁路上的要点咽喉。
11月10日凌晨丑时,毛泽东以中央军委名义致电陈(毅)邓(小平):“你们务须不顾一切,集中四个纵队全力攻取宿县,歼灭孙元良等部,切断徐蚌路。华野三、广两纵亦应用于攻击徐宿段。至要至盼”。
原本上,这封电报的指示要求已很明确,但毛泽东可能觉得还强调得不够。于是,当日他又以中央军委名义再次致电陈(毅)邓(小平):“你们应集全力(包括三、广两纵)攻取宿县,歼灭孙元良,控制徐蚌段,断敌退路,愈快愈好,至要至盼。对刘汝明部不要理他”。
也是在这天,刘伯承到达河南永城,同邓小平、陈毅会合,他们在一起研究和部署攻打宿县作战后,于16时致电毛泽东和中央军委:“我们现在永城以北,遵命于明真(十一日)夜南进宿县”。同时下达了“以中野第三纵队和第九纵队一部攻取宿县城”的作战命令。
受领作战任务后,三纵司令员陈锡联等进一步细化作战任务,以八旅从东、北面包围宿县,扫清外围据点,七旅担任东门主攻,九旅从西、南面包围宿县。九纵二十七旅八十团为攻西城预备队。
各部队加速向宿县开进。九旅于11日到达宿县西面的西二铺地区,13日拂晓完成对宿县西面和南面的包围。八旅于12日抵达攻击位置,13日拂晓完成由东面、北面对宿县城的包围。
14日晚,三纵七、八两旅由城东发起进攻,15日凌晨4时占领四关。下午5时,总攻宿县城开始。至16日凌晨3时,三纵在九纵配合下,全歼宿县国民党军1万余人。
宿县被攻克,毛泽东和中央军委高度关注的徐州之敌南逃的归路彻底被遮断。刘伯承兴奋地说:“宿县不克,徐州必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