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位来自浙江台州的网友在社交媒体上发出了一则引人关注的求助信息,他激动地分享了自己在大陈岛的一次独特垂钓经历。在这则信息中,他提到自己竟意外地钓到了一条与众不同的鱼,这条鱼不仅体型健硕,更引人瞩目的是其身上竟然携带着一串神秘的编码,这让他不禁心生好奇,迫切想要知道这条鱼究竟能否安心享用,并随之附上了一张清晰可见的现场图片。
从这张精心拍摄的图片中,我们可以清晰地辨认出,被这位网友幸运钓获的应该是一条体态优美、鳞片闪亮的黑鲷鱼。这条黑鲷鱼的背鳍末端,异常显眼地挂着一个粉红色的标签,宛如一枚精致的徽章,为这条普通的海鱼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标签之上,“浙海研C50”几个大字赫然在目,仿佛是鱼儿身上的身份证,透露着它与众不同的身世背景。
网友们纷纷猜测,这条带有编码的黑鲷鱼很可能是海洋科研项目的实验对象,抑或是被赋予了特殊研究意义的“海洋信使”。一时间,关于这条鱼能否食用的讨论在网络上掀起了层层涟漪,有人担忧其体内可能残留有科研用药,而有人则好奇它是否承载着海洋科研的重要信息。这场由一条鱼引发的网络热议,无疑为平凡的垂钓经历增添了一抹别样的科学色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作者发布的图片

有网友回复道“这是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的项目,研究黑鲷鱼的,标志放流项目的鱼,主要目的是因为黑鲷是我国重要海水经济鱼的一种,研究也是为了以后的水产养殖。”这一回复迅速引起了更多网友的兴趣与讨论。大家纷纷表示,原来在我们日常享用的海鲜背后,还有着如此严谨而科学的支撑。有网友好奇地追问:“那这些标志放流的鱼,是怎么被研究的呢?它们身上带的标志会不会对它们的生活造成影响?”
另一位看似对此颇为了解的网友解答道:“标志放流其实是一种非常环保且科学的鱼类研究方法。研究人员会在鱼体上安装一种特殊的、对鱼类无害的标志牌或芯片,然后通过追踪这些标志,了解黑鲷鱼的生长习性、迁徙路径以及繁殖状况等关键信息。这些信息对于优化水产养殖、保护海洋生态资源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而且,”这位网友补充道,“随着技术的进步,现在的标志材料越来越先进,不仅不会对鱼的健康造成影响,还能在需要时轻松回收,减少对海洋环境的污染。可以说,这是一项既有利于科学研究,又兼顾了生态保护的好项目。”
网友们听后纷纷点赞,感叹于现代科技在海洋渔业中的巧妙应用。大家纷纷表示,以后在品尝美味的黑鲷鱼时,心中会多一份对科研人员和生态保护工作的敬意。这场关于黑鲷鱼标志放流项目的讨论,不仅增长了大家的知识,更激发了人们对海洋生态保护的关注与热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带编码的鱼

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该研究项目组负责人徐主任告诉记者。“确实是我们增殖放流时投放的鱼苗,大家如果捕捞到,可以通过标签上的电话联系我们。”
近些年,渔业资源逐渐衰退,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每年会进行大规模的鱼苗增殖放流。在放流的鱼苗上进行标记,主要有三个目的:
“第一个可以了解它的生长情况,从放流到捕捞上来时,经过了多久时间,长了多少体重;
第二个看它的洄游路线,比如说在我们舟山海域放的,一段时间后可能在温州那边捕到了,说明它是往偏西南方向移动;
最后是看回捕的数量,计算有多少鱼被什么网具所捕捞,计算回捕率。”
徐主任说,如果大家钓到或捕捞到标志鱼,在与他们联系后,可以把鱼装进塑料袋,先冻在冰箱里,再用一张小纸条记下捕捞时间、地点和工具,后续会有工作人员上门领鱼,“我们也会适当地奖励,主要原则是不让捕捞者吃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作者回复

12月8日下午,该网友更新了后续

不过,徐主任也提醒大家,他们研究的目的,是了解在正常的渔业生产活动中,到底有多少鱼会被捕捞,请大家不要为了奖励,特意去捕捞,这样便失去了研究价值。

果然,“钓鱼佬什么都能钓到”

来源:
中国青年报、潮新闻、小红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