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6年10月6日,一战中“人间炼狱”索姆河战役仍未停止。而这一天,蒋介石的次子在日本出生了,取名蒋纬国,意为“经文纬武,经天纬地。”蒋纬国从小就被寄予厚望,他也不负所托,满腹经纶,学富五车,著有《国家战略概说》等作。然而在那个父兄“呼风唤雨”的时代,空有满腔抱负的蒋纬国注定只能“大隐隐于朝”,生在蒋家却14年未晋升上将。这其中有什么缘由?“第一家庭”的背后又有怎样的纠葛?蒋纬国的一生又有哪些鲜为人知的传奇故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蒋介石和蒋纬国

从德入伍,戎马半生

出生于国民党“第一家庭”,蒋纬国自然从小就待在父亲蒋介石身边接受着良好的军事教育。年仅20岁就担任蒋百里赴德访问的少尉侍从官。蒋百里在当时是何许人物?是与李浴日齐名的中国军事学巨擘,著名物理学家钱学森的岳父,军事造诣响彻海内外。彼时的蒋纬国全凭自己就能得到当时军事界权重的认可,仅仅至此,这位内敛稳重的青年人的军事才干也可见一斑。1937年,蒋纬国借中德合作的良机,入伍德军并进入慕尼黑军官学校开始新的学习。对于蒋纬国而言,这不只是一次简单的出国深造,更是他长达五十年军旅生涯的正式开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二次世界大战

在德入伍不久后,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蒋纬国由此真正迈向了战场。1939年9月,蒋纬国参与了德国对波兰发动的闪电战军事行动,当时他隶属于山地步兵八师,屡次带头冲锋,率先发动钳形攻势,让其他军官刮目相看。之后在德意日轴心国同盟成立之际,蒋纬国回到祖国,此后立即全身心投身于抗日事业,并长期在中华民国的国军担任军职。军营生活中,蒋纬国深感官兵子弟因受教育水平较低而带来的不便,下定决心要尽己所能改变这一现状。于是在1948年,“南京市私立宜宁中学”诞生了,这也就是如今台中市私立宜宁高级中学的前身。

虽然教育事业如火如荼,但他漫漫的军旅事业却始终无法青云得志。在长达十四年的时间里,他的军衔一直都是中将。当时国民党有条军规,规定如果受任中将一职超过14年还未晋升上将(终身制),就应当强制退役,并取消军衔。然而就在蒋纬国就任中将的第十四年,蒋介石去世了,继任“总统”的长兄蒋经国却没有给弟弟晋衔的想法。蒋纬国难道会甘心就此退伍吗?答案不言而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宋美龄

聪明的中将特意在宋美龄赴美那日穿了一身军装,还特意佩戴了全部功勋奖章。宋美龄不明白他为什么突然改掉了平日里西服加身的习惯,蒋纬国这才说:“因为再过些日子便没有穿军装的资格了,今天给妈送行,所以特地穿给妈看看。”宋美龄这才明白这其中的缘由。待长子蒋经国到场后,不等蒋纬国开口,宋美龄便旁敲侧击道:“纬国做军人还可以吗?”蒋经国点头称赞他做军人很出色。宋美龄又追问:“那为什么要退役呢?”蒋经国这才反应过来,只好给蒋纬国升为上将。

湖北兵变,壮志难酬

为何蒋介石在长达十四年的时间里都没有给蒋纬国晋衔?为何蒋经国不愿意给自己的弟弟授职上将呢?父兄在晚年对蒋纬国态度异常冰冷,恐怕都与当时震惊政坛的“湖口兵变”密切相关。这被外界百般揣测的“兵变”,也成为了蒋纬国人生由“辉煌”走向“暗淡”的重大转折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蒋经国

1964年1月21日,国民党军装甲兵副司令赵志华在湖口基地对所有官兵进行训话,要求装甲一师前往总统府保护“总统”,实行所谓的“清君侧”,也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造反”。尽管没有得到官兵的响应,其本人也很快被制服,但蒋经国还是对这一事件保持了高度重视:派遣军队,进入战备状态,委任高级将领坐镇指挥。而蒋纬国受到严重牵连,恰恰是因为兵变的主谋者赵志华是其多年的密友。

1963年陈诚病情加重, 蒋经国继任已是板上钉钉。眼看着蒋纬国无望成为候补人, 仕途不得志的赵志华更感觉前途渺茫。既是为了私心和宣泄不满,也是为了报答蒋纬国早年的知遇之恩,湖口兵变发生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蒋介石

重情重义的蒋纬国在此次事件后毫不避讳,多次间接或直接向蒋介石求情,奔波监狱与装甲部队之间,只为替赵志华辩护减刑,并保留装甲兵种的血脉。毋庸置疑,蒋纬国的行为引起了其父蒋介石的不满。在蒋介石看来,蒋纬国的行为无异于助纣为虐。赵志华是要造反的人,你蒋纬国作为我的儿子,为何要替造反的人求情,这不是要和老子对着干吗?为此,蒋介石明里暗里都曾提醒过蒋纬国。

他说:“纬国,你一切成绩都很好,就是识人较差一点……比如说湖口这件事, 照理说赵副司令在你指挥下已经蛮久了, 这样的人怎么还留在装甲兵呢?你识人是不够的。”话里的意思很明白,就是要蒋纬国赶紧和赵志华撇清关系。蒋纬国却装作没有听懂的样子,坚持认为湖口兵变是赵志华精神不正常的个人行为。两人想法的背道而驰,加深了父子间本就存在的隔阂。用《蒋经国与蒋纬国》一书中的话来说,就是“在蒋介石的眼里, 蒋纬国已经不具备带兵的条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蒋纬国

父子间逐渐内疏外亲,那么原本情同手足的兄弟又是因为什么而分道扬镳呢?其实从两兄弟长大成人再相见时,国民党内部成员的各有所私、宋美龄的亲疏有别以及不同的教育所形成的价值观念,都早早埋下了兄弟阋墙的种子。随着蒋经国对权力执念的不断加深,其对蒋纬国的排挤也不断加剧。

他曾用当时中国人最看重的“血型说”来否认与蒋介石血型不同的蒋纬国继任总统的权利。此外,蒋经国还以国防部“第三厅”无人会讲英文为由,使蒋纬国没能进入掌握情治系统的“第二厅”。这种争权夺利的排挤,终在湖口兵变达到了顶点。手握“总政战部”大权的蒋经国为了控制蒋纬国的心腹装甲部队,建议蒋介石把装甲兵中的高级将领全部调职,这无疑是要彻底清除蒋纬国的军中势力。但蒋纬国又何尝看不出长兄的老谋深算呢?只是已经失去蒋介石信任的次子,除了能发出“既生瑜何生亮”的愤慨之外,做什么都无力回天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蒋经国 左一,蒋纬国右一

姓蒋姓戴?身世谜团

相信看到这里的朋友一定有疑惑:难道蒋介石真的直到湖口兵变才确定了心中的继承人吗?其实不然,虽然蒋介石让兄弟二人共掌蒋家天下,但其让蒋纬国辅助蒋经国的意图尽在不言中。而蒋介石的这种执政思路,除去中国人自古对长子的重视,其实另有隐情。

样貌与长兄迥乎不同的蒋纬国究竟是不是蒋介石的亲生子?关于这点,史坛上众说纷纭。一种广为流传的说法是,蒋纬国其实是风云人物戴季陶的儿子。国民党元老戴季陶年轻时曾有过一段东瀛情缘,同日本女子津渊美智子有过一个孩子,这个孩子正是年幼无知便随母千里寻父的蒋纬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戴季陶

可美智子哪能料到,回国后的戴季陶家庭美满,竟连自己的亲生儿子也不愿相见。美智子一片真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渠沟,绝望至极之时竟也留下孩子转身消失在了人群之中。亲爹不认亲妈不要,蒋介石就这样收留了蒋纬国,将其视同己出。这段鲜为人知的身世秘密并非空穴来风,我们可以从蒋介石的日记中窥见一二。

1930年国际局势日益紧张,蒋介石拒绝通过承认《伯力条约》来换回身在苏联的蒋经国。他在日记写道:“伯力纪录无异亡国,余宁牺牲一切,虽至灭种,亦誓不承认也。”蒋经国的安危关乎到绝种问题,不难看出只有蒋经国才是蒋介石唯一的亲骨肉。

而对于自己的身世,蒋纬国早年一直持坚定的否认态度,直到晚年才在自传《千山独行》中写道:“生父乃戴季陶,生母为日本护士重松金子。”可惜百年来时异事殊,历史的真相或许早就同时代一起凋落随风逝去。蒋纬国的亲生父母究竟是谁?我们无从考究无数封尘未解的谜团,唯有驻足时间的长河找寻有关秘密的蛛丝马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家庭反目?魂系中华!

晚年的蒋经国出掌“国安会”,却在多方因素下远离了政局中心,专心兴办起军事教育来。他活跃于各种民间社团,参加美生会、台湾足球协会等各类民间活动。1984年,一位名叫孙淡宁的记者向远流出版社递交了《蒋纬国报到》一书。出版社为求慎密,将校对的样本亲自送给蒋纬国审订,却不料此书险些激化蒋家内部的家庭矛盾。

蒋经国勃然大怒,亲自找到蒋纬国要向弟弟问责,连远在美国的宋美龄得知此事都表示了强烈反对。用蒋纬国自己的话来说:“这些内容对我兄弟之间有挑拨之嫌,对我父子、母子间也都有不好的影响。”原来这本为蒋纬国打抱不平的传记,在记者较为主观的笔下批判了许多人,最后于多方压力之下不了了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蒋纬国

1997年9月,蒋氏家族的“守护神”蒋纬国先生于台北荣民总医院溘然长逝。一生爱国的蒋纬国,为了纪念郑成功还在台湾铸造了一座面向大陆的郑成功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