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天性不长芳草就会长杂草,
应当及时灌溉芳草,
铲除杂草。
——弗朗西斯·培根
选择好的道路,
习惯了就会轻松愉悦!
——弗兰西斯·培根
用习惯挣脱枷锁
1
天性的影响和语言的承诺,都不如习惯的力量大。
马基雅维利说,
无论天性多么有力量,言语多么多么振奋人心,如果没有习惯的支撑,这些也都是不可靠的。
习惯是一种顽固而且强大的力量,它主宰着人生。
习惯虽然从幼年时期养成是最牢固的,但也有一些人,从来不会让自己的思维固化,他们保持着开阔的心胸,随时准备接受新的思想,改善自己。
这种人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培根认为,习惯无法被消除,只能被取代。就像人的天性,不长芳草就会长杂草。
若想彻底铲除坏习惯,必须用一种好习惯来取代它。
心理学上有一种治疗方法,叫“习惯疗法”。
原理就是培养一种新的好习惯,去取代坏习惯。
我们可能认为自己每天做出的选择都是精心考虑的结果,其实不然,大部分都是出于习惯。
美国心理学之父威廉·詹姆斯曾说,“所有人的生活都有其明确的形态,但其实都是由各种各样的习惯构成的。”
培根提醒我们,在养成新的习惯,需要注意:
任务不要太大也不要太小,太大容易被放弃,太小会没有成就感。 也不要太急或者太松,把握好节奏。 不要过于自信,也不要缺乏自信。 最重要的是要坚持下来。
一个人孤陋寡闻就很容易疑神疑鬼。
——弗朗西斯·培根
用知识抵抗疑虑
2
培根认为,
猜疑会使君主暴虐,使丈夫心生嫉妒,使智者优柔寡断、悒悒不欢。
电视剧《权力的游戏》中,乔佛里·拜拉席恩肤浅粗陋,在继承王位之后,理不清利害关系,时刻处于一种强烈的恐惧状态,怀疑周围所有人都会害他,因此变得越来越残暴,直至灭亡。
乔佛里的行为是那种德不配位的君主常见的表现,因为恐惧,试图用暴力维护强权。
莎士比亚笔下的奥赛罗因为听信谗言,怀疑妻子不忠,在妒火中把她杀死。真相大白后,又因为懊悔杀死自己。
奥赛罗有着优秀的军事才能和政治能力,可当他处于猜忌状态的时候,他的心智和乔佛里不相上下。
猜疑还会轻易地毁掉信任。因为人们一旦发现自己被怀疑了,就再也不会讲真话了。
池田大作说:
信用是难得失的,费十年功夫积累的信用,往往由于一时的言行而失掉。
培根认为,怀疑和猜忌的根源是无知,解决无知的最好方法是多学习。
知识不仅能够教会我们认识事物的本质,寻求真理、启迪智慧,还能陶冶人的性格,补充人的短板。
他说: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精辟,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修辞学使人善辩。
他建议,
思维不集中的人,最好研习数学,因为数学稍不仔细就会出错。 缺乏分析判断力,就去研究哲学,因为这门学问非常讲究细碎的辩证。 不善推理的人,最好去研究司法案例等等。
比如,上述例子中的乔佛里最好去学学哲学和历史,补补脑子和敬畏心;而奥赛罗则需要去学学心理学和逻辑学,提高情绪管理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慎言胜于雄辩。
有关自己的话题最好少数,
会伤及他人的言谈尽量免说。
——弗朗西斯·培根
保持必要的沉默
3
我国在很早的时候,就有关于沉默的劝诫。
《韩非子·说难》就有“事以密成,语以泄败”的记载。
在为人处世上,在必要的时候保持低调是一种明智的选择。
培根认为,在我们还不够强大的时候,韬光隐晦是必备的生存智慧。
保持沉默,他人就无法获得探究我们的机会。他们既无法干扰我们,也无法击破我们。
这个时期的沉默是为了自保,我们还担不起被关注的重量。
按照蘑菇定律,我们刚开始像是长在阴暗角落的蘑菇,因为得不到阳光又没有肥料,常面临着自生自灭的状况。
此时,我们的洞悉能力还还远远不够,无法分辨外来者是敌是友。是友固然很好,是敌的话,我们就面临着被彻底摧毁的危险。
而且,在培根看来,
人们大多热衷于向人倾诉自己的心事而不是分担别人的心事。
也没必要说。
海明威说,我们花了两年学会说话,却要花上六十年来学会闭嘴。可见,学会沉默比学会说话更难、更有价值。
等我们长到足够高、足够壮的时候,能够独自接受阳光雨露的时候,才能撑得起被关注的分量。
但我们仍需要保持必要的沉默。
如果说弱小时候的沉默是不得已的选择,那么,长大后的沉默则是一种策略。
培根说,
当我们足够强大、具备了深刻的洞察力、清楚什么时候该说什么话,能够实时判断什么事应该公开做,什么事应该私下里做,什么事应该若明若暗地做,并且很透彻地理解这一切的分寸和边界、成为一位知晓进退的高手的时候,才无需刻意去沉默。 或者说,这个时候的沉默已经变成了一种处事艺术。
具备了以上几点,就是培根所说的机敏的人。
这时候的我们:
拥有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从而保持身心健康,从容应对生活。
乐于学习新事物,不断充实自己,能够洞察事物的本质,做出明智的判断和决策。
懂得适时保持沉默,不轻易暴露想法和计划,避免干扰。同时,也懂得在合适的时机表达自己,获得支持和帮助。
因此,成为一个机敏的人,能够让我们在生活中游刃有余地应对各种困难的挑战,把握机遇,创造好运。
文中插图均为瑞士画家菲利克斯•瓦洛东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