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日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①:彭静旋在法国巴黎演奏古筝。

受访者供图

图②:华夏古乐团在演奏。

河南博物院供图

图①:彭静旋在法国巴黎演奏古筝。
受访者供图
图②:华夏古乐团在演奏。
河南博物院供图

骨笛、编钟、箜篌、古琴……历史悠久的民族乐器,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如今在年轻人手中焕发新的光彩:唤醒8000多年前的贾湖骨笛,在法国街头直播弹奏古筝,创新南音琵琶的制作技艺……本版推出特别报道,关注年轻一代对民族音乐的传承创新,解析传统审美与现代时尚“美美与共”的文化密码。

——编 者

华夏古乐团管乐演奏员晏文涛——

唤醒8000年前的笛音

本报记者 张文豪

悠长的笛声响起,舞台逐渐点亮。河南博物院华夏古乐团管乐演奏员晏文涛穿戴先民服饰、手持七孔骨笛,吹奏出8000多年前的远古回声。一曲罢,仰韶陶埙、商代铜铙、先秦编钟依次亮相,青年演员身着汉服,奏响一段段古乐。

“骨笛是我国发现最早的七声音阶乐器。吹奏它,我感到无比自豪。”95后晏文涛学笛已有20年,“每一次登台吹奏,我仿佛都被带回数千年前。”

距离演奏厅不远,一支通体晶莹、光滑如玉的七孔骨笛,陈列在博物院展厅入口。这支出土于河南舞阳贾湖遗址的骨笛,是河南博物院的“镇院之宝”。

2018年,晏文涛加入华夏古乐团。当时,团长霍琨想让他复刻、演奏骨笛。选材、开孔、调音、抛光……那段时间,晏文涛整天泡在制作室,参照馆内文物、借鉴前人经验,寻找同比例复原的更优解。

第二年,晏文涛成功制作出改良版的骨笛,新的挑战接踵而至:骨笛怎么吹?与竹笛相比,骨笛的吹奏方式不同,可借鉴经验很少。初次登台的晏文涛并不成功:在乐曲“引子”中,他愣是没吹出声响,急得直冒冷汗。拿捏角度、调整气息、修正吹孔……晏文涛没有放弃,一遍又一遍练习磨合。功夫不负有心人,当悠扬的笛声从孔洞传出,他如闻天籁。

6年来,晏文涛手持骨笛,和乐团同事参与大小演出近2000场。从《梁祝》到《滚滚红尘》,再到流行音乐《孤勇者》,一支骨笛穿越古今。在河南博物院推出的“华夏正声——中原音乐考古复原展演”上,晏文涛一人分饰多角,吹完骨笛换上排箫,呈现不同古乐器之美。

“用古老的乐器,吹新潮的曲子。”晏文涛说,乐团成员平均年龄30岁左右,还有不少00后加入,“大家脑洞大开,将钟鼓磬瑟、箫管琴笙等古乐器融合现代舞蹈和流行歌曲,产生了不少网络爆款,让古乐不断奏响新声。”

短视频创作者彭静旋——

法国街头弹古筝

本报记者 杨颜菲

法国巴黎,埃菲尔铁塔下,一首《刀剑如梦》奏响。女孩微微颔首,十指轻弹,吸引了不少人驻足欣赏、拍摄记录……在95后短视频创作者彭静旋的镜头中,来自中国的乐器古筝散发着无限魅力。

“7岁开始学习古筝,手上长满了血泡。直到血泡变成茧子,弹琴才不会痛。”彭静旋摊开手掌,一手的茧子长了消,消了又长,已经陪了她20年,“对古筝的爱,远大于练琴的苦。”

从武汉音乐学院音乐表演专业毕业后,彭静旋来到法国继续学习。这里有着浓厚的街头表演氛围,吉他、非洲鼓等各国乐器轮番演奏,热闹中却少见中国传统乐器。这让她萌生了在法国街头演奏古筝的念头:“希望世界各地的人们能通过我们的音乐,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2018年,彭静旋第一次把古筝搬上街头。路人的掌声与喝彩,给了她继续下去的勇气。后来,她开始拍摄、分享街头演奏的视频,逐渐形成了鲜明的视频风格。

“有一次,一名外国游客告诉我,通过我的演奏,他感觉到了宁静,似乎听见了鸟儿的鸣叫、溪水的流淌。”彭静旋当时演奏的是《高山流水》,“音乐是人类共通的语言。”

不只是传统曲目,彭静旋还改编并演奏了不少流行音乐、世界名曲。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古筝,她和国外的大提琴手、歌剧演员、舞蹈团体合作拍摄视频。“西方音乐,东方演绎,真好听”“希望通过音乐,让我们更加接近彼此”……许多外国网友在视频下留言,表达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

“我想通过跨界创新,让更多年轻人对古乐产生兴趣。”彭静旋说,“未来,我会尝试更多古筝的新玩法,让古乐器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让世界听到更多中国声音。”

南音乐器制作师蔡剑芳——

新制琵琶传古韵

本报记者 刘晓宇

黝黑的面庞,健壮的体格,手中是梧桐木粗坯,脚下是厚厚的木屑……第一次见蔡剑芳,记者很难将眼前的“木匠”与95后乐器制作师的身份联系到一起。

福建省泉州市张坂镇田中村,一栋古色古香的闽南大厝,便是蔡剑芳的工作室。走进其中,刨刀、锥刀、斧头等工具陈列案头,一把琵琶粗坯正在蔡剑芳手中逐渐成形。“南音琵琶乐声柔和,要经过5次以上的音色校准,才能和其他乐器合鸣。”蔡剑芳说。

从6岁起,蔡剑芳就跟着父亲蔡东鹏制作南音乐器。蔡剑芳家世代制作乐器,在闽南地区颇有名气,传到蔡剑芳已经是第五代。

“乐器制作是苦活累活。以琵琶为例,就有选料、打粗坯等十几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会对音色产生影响。”蔡剑芳说,一把琵琶的制作,往往耗时半年以上。

“选料是关键,南音琵琶制作一般选用梧桐木和杉木,最好存放20年以上,木质稳定不易变形,音色才会准。”蔡剑芳说。老料不好找,蔡剑芳就经常到各地乡村去“淘”。“遇到好木材,看准了就要下手,不然拆解后便失去了价值。”

如何创新传统制作技艺,拓展古乐器表现的边界?这几年,蔡剑芳一直在思考与实践。

南琵琶音柔,北琵琶音尖,过去很少同台亮相。“能不能融合南北琵琶的特色,制作音域介于二者之间的琵琶,以适应风格多变的流行歌曲?”有了想法,蔡剑芳便投入其中,将北琵琶“品多”的特点融入南琵琶。几经调试,新制的琵琶音色更显浑厚沉稳,颇具古朴音韵。“新制的琵琶,能更好表达南音慢慢叙来、典雅悠长的特色。”蔡剑芳说。

除了南音琵琶,蔡剑芳还能制作拍板、二胡、三弦、二弦、洞箫等南音乐器。“近些年,购买人群从专业乐团拓展到业余爱好者,其中年轻人越来越多。”蔡剑芳介绍,泉州“文旅热”,让南音有了更多元的展演场景,各式南音乐器供不应求。

有传承,有创新,悠悠雅韵“飞”进更多寻常百姓家,这是蔡剑芳最高兴的事。

版式设计:沈亦伶 汪哲平

《 人民日报 》( 2024年12月10日 10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