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七事变”爆发
1937年7月7日夜,在北平西南郊永定河上的卢沟桥附近,日军中国驻屯军步兵第一联队第三大队的第八中队,正在进行一次夜间演习,演习的科目为“利用黄昏接近敌主要阵地”和“黎明冲锋”。
就在演习过程中,日军宣称附近的中国军队阵地发出多发子弹的射击,还有一位名叫志村菊次郎的二等兵突然失踪。虽然志存仅仅20分钟后就归队了,但日军还是以“不明枪声”为理由,强行要求进入宛平城搜查,被第29军断然回绝,双方就此交火。
日军航拍的宛平城
这场战斗一直持续到7月8日凌晨,给第29军造成了一百多人的伤亡,但对宛平城的进攻也被击退,自此中国进入了全面抗战阶段。
然而在宛平城短暂的交火后,中日双方还没有拉开阵仗全力大战,日本人此时在北平仅有5000多人的中国驻屯军,中国方面也只有一个第29军,第29军军长宋哲元也存有幻想,努力试图平息事端。此后直到7月28日,日军才集结完备,全力向第29军进攻,拉开夺取平津和华北的大战序幕。
误信日军、贻误华北战机,让宋哲元痛苦、内疚直至去世
那么从7月7日到7月28日这三周里,日本人究竟在干什么?想什么?七七事变究竟是偶然性的擦枪走火,还是蓄意挑起战端?
《中国事变陆军作战史》以日军视角记录了“侵华”全过程
“七七事变”后三周内的日本军方:开会、谈判和调兵
日本人在卢沟桥枪响后的三周里,究竟干了些什么呢,通过日本防卫厅的《中国事变陆军作战史》,我们可以简单地梳理一个时间线:
- 7月8日清晨,日本陆军参谋本部接到中国驻屯军参谋部的电报,详细了解了卢沟桥事变的过程。
- 7月8日18时42分,参谋本部向中国驻屯军司令部下达,“防止事件扩大,避免进一步行使武力”的指示。
七七事变时的日本陆相杉山元,向日本天皇夸口“一个月解决中国事变”
- 7月8日深夜,陆相衫山元命令京都以西各师团,原定于7月10日复原的步兵联队二年兵延期复员,直接给现役部队增加4万兵力。
- 7月10日,参谋本部初步拟定对华北增兵的作战方案。
- 7月11日11点-14点,日本内阁首相、外相、陆相、海相、藏相召开五相会议,衫山元按照参谋本部的增兵方案,提议立即派遣关东军、朝鲜军所部支援中国驻屯兵团,并从本土派遣3个师团和18个飞行中队,但仍表示此后坚持不扩大、就地解决的方针
日本关东军司令部
- 7月11日18点45分,日军参谋总长闲院宫载仁亲王向关东军、朝鲜军下达命令,要求派遣独立第1旅团、独立第11旅团、第20师团等部队前往华北。
- 7月11日20点,日本中国驻屯军与中国第29军签订《秦德纯-松井协定》
七七事变时的日本陆军航空兵
- 7月13日,参谋总长决定将日本本土18个航空中队编组为“临时航空兵团”,派往山海关、锦州、大连一带,预计7月20日左右全部到位。
- 7月15日,日军中国驻屯军制定作战计划,以中国第29军为主要对象,一期作战目标是将中国军队驱逐到永定河以南,二期目标是推进到石家庄、德县一带。
- 7月16日-24日,日本陆军省、参谋本部间,针对国内动员和华北战事问题,持续进行争论。
- 7月20日,日本内阁三次阁议最终确定从本土向华北派遣3个师团
日军进占廊坊车站
- 7月25日,日军以军用电线在廊坊故障为由,派部队前往廊坊排查,声称遭到中国步枪和轻机枪的射击。
- 7月26日,日军广部大队在经过广安门时,声称遭受中国军队在城墙上的猛烈射击,中国驻屯军以此为由命令7月27日正午开始攻击第29军。
进犯平津继而强攻南口的第五师团
- 7月27日,参谋本部正式向中国驻屯军下达作战任务,并命令本土的第5、6、10三个师团前往华北增援。
- 7月28日8点,中国驻屯军各部正式开始攻击第29军,全面抗战彻底爆发
三周的时间,日本人忙得不可开交,先是摆姿态要“不扩大事端”、争取“和平”,紧接着又紧锣密鼓地筹备兵力,高层不停地开会、争论,似乎“七七事变”对日本而言纯粹是突发事件,搅得日本军方不知所措。
1937年7月28日,日军轰炸南苑,开始全面进攻平津
全面进攻迟缓三周的真正玄机——内斗、栽赃和欺骗
然而事实真的如此吗?
参谋本部刚刚表示“不扩大事端”,陆相杉山元就在另一边推迟了老兵复员,关东军、朝鲜军争先恐后地请缨,中国驻屯军的作战计划和“临时航空兵团”的组建也是相当迅速,丝毫看不出是突发事件下的应急处置。
所有这些动作串在一起,给人的感觉只有一个词——“演戏”,日本陆军显然早有准备。
卢沟桥事变时华北日军的作战地图
早在1936年(昭和11年)8月,日本陆军就制定了《昭和12年度(1937)作战计划要领》,其中对华北可能的出现的作战情况进行了指导:
1、河北方面军(中国驻屯军司令官管辖部队外,包括关东军司令部官及朝鲜军司令官派遣部队,以及从国内派来的部队),以主力沿平汉线作战,击溃河北省南部方面之敌,并占领黄河以北的各要地……再根据情况,向山西及绥东方面进行作战。
2、山东方面作战军,在青岛或其他地点登陆击溃敌人,并占领山东各要地。
中国驻屯军司令河北正三与中国驻屯步兵第一联队联队长牟田口廉也
有这么清晰明确的“侵略指南”,七七事变后日军迅速的调兵动作也就不足为奇了。
再回味一下七七事变当晚的过程——一支名叫“中国驻屯军”的日本军队,在中国领土上做“利用黄昏接近敌主要阵地”的军事演习,狼子野心本就昭然若揭了,还要“贼喊捉贼”说中国人主动挑起了战端。
卢沟桥事变中指挥战斗的牟田口廉也
七七事变时任中国驻屯军步兵第一联队联队长的牟田口廉也,曾在日军内部文献中承认,日军对卢沟桥事件早有计划,他本人也曾多次到卢沟桥附近进行实地勘察。
既然“七七事变”和“九一八”一样,是日军蓄意挑起的战端,日本人为何不趁势直接夺取平津,而是延迟了3周才全面发起全面进攻呢,这背后的玄机主要有三点。
日本陆海军之争只是其内部矛盾的“冰山一角”
一是日军内部的战略构想不统一,“扩大派”需要造势压服“不扩大派”。
日军内部长期存在派系矛盾,从“长州藩”与“萨摩藩”之争演变成陆、海军对立,再到陆军内部的“统制派”与“皇道派”之争,不同的出身和战略主张,让日军内部山头林立。
直到“七七事变”之前,日军内部对大陆战场的未来走向,仍然存在巨大的分歧。
海军自然不用说,历来主张“南进”抢夺英美在太平洋地区的利益,只想以华中、华南沿海地区为跳板,对夺取中国大陆领土尚无兴趣,本身在战略上就与陆军相悖。
日本人借着“满洲国”的谎言来经营满洲
陆军方面已经拥有满洲,对于是否扩大中国占领区,出现了两种主张。
一种是传统“北进”理论的延续,认为依然控制了满洲,就应当全力经营,使其成为日本的生命线,并以此为基础向北消灭苏联。持有这种主张的,主要有参谋本部第一部长石原莞尔、战争指导课课长河边虎四郎、军务课课长柴田兼四郎等人,称为“不扩大派”。
石原莞尔
石原莞尔是“不扩大派”的核心和领袖,他有一套“世界终极战争论”,认为日本应该带领东亚与美国带领的西方势力决战,以确立对世界的掌控权。他主张经营满洲、“提携”中国,先提升日本的持久战能力、消除苏联在北方的威胁,再徐徐南下与英美决战。
战争狂人东条英机在侵华战争中一路擢升
另一种主张是陆军省军事课课长田中新一、参谋本部作战课课长武藤章、关东军参谋长东条英机等人提出的,认为中国不会持久进行抗战,全面侵华可以快速促成中国的投降,占有武汉、上海、广州等要地,进而与英美在太平洋决战。
正在广安门附近集结的日军
“七七事变”很可能是“扩大派”授意中国驻屯军蓄意挑起的,事变发生后,他们更是急于让事态扩大和演变,企图借此来压服“不扩大派”。
所以他们一面宣称“不扩大事态”,不断通过谈判来敷衍“不扩大派”,另一面却积极推动战事,通过陆相杉山元的权力加紧备战。
最终又策划了“廊坊事件”、“广安门事件”,让“不扩大派”彻底无话可说,只能同意向华北增兵。
大量日本记者前往华北战场,在舆论中宣传“中国挑起事端”
二是为了“师出有名”,对外搪塞英美等国,对内则激起日本本土民众,裹挟民意。
1937年的日本本土,处处充斥着军国主义,吞并满洲、驻军华北这些无耻的侵略行径,在很多日本民众看来反而成为日本帝国武运长久的象征。
但是日本人在华北毕竟曾多次与中国签订协议,《塘沽协定》中还划定了一个“冀东非军事区”,如果挑起战争的罪责落在日本方面,面子上终究挂不住。到时候日本军方对外要面临英美等国的责难,对内也很难向民众和天皇交代。
《塘沽协定》中划定的所谓“冀东非军事区”
所以即便是下决心要打,也需要做到“师出有名”。
从卢沟桥事变开始,日军就用“不明枪声”和“士兵失踪”栽赃中国军队,其后反复强调“不扩大事态”、与宋哲元“积极”谈判,无非都是为了撇清挑起战争的罪责。
最后通过“廊坊事件”、“广安门事件”,日军开始全面进攻29军时,还装出一副“忍无可忍”、“被迫出兵”、“保护侨民”的姿态。别人信不信不管,反正在舆论上要“狂轰滥炸”。
东京日日新闻关于“卢沟桥事变”的报道
《东京日日新闻》连续发表文章,以中国军队不断违反停战协议,对日态度“恶劣”、毫无“和平”诚意,蒋介石已经调派中央军北上等为由,鼓吹为保护日本在华北的居留民有必要出兵中国,以示“膺惩”。
1936年柏林奥运会中的希特勒
英美等国虽然非常清楚日本人的伎俩,但毕竟事不关己,而且此时欧洲大陆也是风雨欲来,让他们更头疼的是希特勒。
而在日本本土,却成功地掀起了一股浪潮。日本民众相信“七七事变”是中国军队主动挑起,认为他们是在“挑衅”日本军队的军威,不守信义地摧毁日本在华“合法利益”,纷纷要求政府出兵“惩治”,还积极地捐款捐物。
日本本土民众积极向前线募捐财财物
《朝日新闻》发起了“军机捐款运动”,鼓励国民“为国分忧”,仅10天就募集290多万日元。还有不少青年学生请缨参军,预备役也纷纷要求参加作战,有的地区还成立了“老年敢死队”。
这种被谎言裹挟起的狂热民意,无疑成为“扩大派”压服“不扩大派”的有力武器,也让他们更容易说服军政要员和天皇,最终实现扩大对华战争的目的。
“七七事变”爆发后,日军开始向华北增兵
三是为了争取时间,为侵略华北筹措兵力与物资。
前面论述的两点玄机,在帮助日军逃避战争罪责、裹挟本土民众的同时,也导致日军在“七七事变”前不可能向平津大规模集结部队。
- 石原莞尔时任参谋本部第一部部长,任何军事指令都绕不开他,“扩大派”不可能在压服“不扩大派”之前采取大规模军队调遣;
- 英美等列强在华北均有驻军,中国方面的情报体系也很完善,从本土调兵这样的大动作不可能悄然无息,也就无法做到“师出有名”了。
所以日军只能先挑起事端、再调遣兵力,利用“卢沟桥事变”造势、栽赃,做出要价谈判的架势,先麻痹主政华北的宋哲元,暗地里不断向平津集结兵力。
七七事变前华北地区的中国军队部署
那么要入侵华北,日军到底需要多少兵力呢?
首先取决于当时华北地区的中国军队数量——华北的中国守军以宋哲元的第29军为主,大约9.5万人,分别部署在平津、保定和察哈尔一带。此外在保定以南,还有东北军旧部,万福麟的第53军与冯占海的第91师,总兵力不足5万。
第29军详细编制
以日本军队的实力,在现有中国驻屯军5000兵力的基础上,至少还要增派2个师团。如果再考虑来自山东、河南、山西等数省可能的增兵,至少需要增派5个师团,此外还需要充分的航空兵支援。
七七事变前日本陆军的分布
从哪里筹措这些兵力,这又是一个头疼的问题,日本陆军此时主要分为四部分:
- 植田谦吉和东条英机统率的关东军,下辖第1、2、4、12师团独立混成第1、11旅团,骑兵集团,关东军飞行集团
- 小矶国昭和久纳诚一统率的朝鲜军,下辖第19、20师团3个飞行联队
- 中国驻屯军和台湾军,共2个旅团
- 本土驻军,包括近卫师团第3、5、6、7、8、9、10、11、14、16师团航空兵团战车第1、2联队,野战重炮第1、2、3、4旅团。
诺门罕战役中日军惨痛落败
最优的方案,当然是派出关东军的主力直接入关,这样只需要2-3天的时间就能完成集结。但关东军总兵力也就在6个师团左右,一旦苏联红军趁势南下进攻满洲,日军可能就会偷鸡不成蚀把米,不但难以攻下华北,可能连既得的满洲都保不住。
日军增援部队抵达丰台
所以在7月10日参谋本部的派兵方案中,只动用了关东军的2个独立混成旅团,其他兵力从朝鲜军和本土调度:
- 关东军向华北派遣独立混成第1、11旅团,侦察、战斗、重轰炸各2个中队,以及兵站等后勤支援;
- 朝鲜军向华北派遣第20师团1个战斗机中队、2个轻轰炸机支队
- 从本土动员3个师团18个飞行中队(侦察6、战斗5、轻轰炸4、重轰炸3)。
1937年7月11日,日本内阁五相会议
参谋本部的方案在11日由陆相杉山元在五相会议上提出,基本得到通过,当天傍晚参谋总长闲院宫载仁亲王就向关东军、朝鲜军下达出兵指令。
独立混成第1旅团是当时日军中机械化程度最高的部队,11日夜从公主岭出发,16日即抵达密云。独立混成第11旅团和第20师团则稍慢,直到20日才抵达顺义和天津、唐山等地。
1937年7月11日日本政府所发布的出兵华北声明
截至7月20日,华北的日军已经接近3个师团,临时航空兵团也已到位,近两周的“外交诈骗”已经成功创造了调兵时间,日军初步具备了进攻平津的实力。
但动员和调遣本土师团的命令却迟迟未发,而中国方面已经有20多万军队通过平汉、津浦北上增援,陕西、河南、安徽、江苏各省也在向陇海线、平汉线集结。
《立言报》报道“广安门事件”
所以从7月20-26日,日军一面“敦促”29军按照协定抓紧南撤,一面在廊坊、广安门挑起事端,给参谋本部的“不扩大派”继续施压。
当石原莞尔在获悉广安门事件和中国驻屯军的后续行动后,灰心地说道,“已经是非动员国内师团不可了,若再迟延一切全完”,至此所谓的“不扩大”方针已经彻底破产。
占据塘沽港口的日本军舰
7月27日,参谋本部正式下达命令,第5、6、10师团开始动员,由广岛、神户等地海运至塘沽。虽然从动员到海运抵达华北,还需要至少3周时间,但中国军队同样需要调运时间,所以7月28日中国驻屯军无需再等,直接对第29军展开了全面进攻。
1937年7月29日,北平沦陷,日军大摇大摆地走进正阳门
结语
从“九·一八”炸毁柳条湖铁路,到卢沟桥的“不明枪声”,再到“八·一三”的“虹桥机场事件”,日军挑起的每一次侵略战事都务求做到“师出有名”,而这每次战事也几乎都是“先挑衅、再调兵”。
这种早有预谋,却又要靠“偶发性”冲突来推动国内战争准备的境况,反映了当时日本侵略者巨大的内在矛盾。
日俄战争让日本军国主义膨胀不已,侵略欲望不断攀升
- 强烈的侵略欲望,与实际国情国力的矛盾——日本的近代崛起非常迅速,借助马关条约、辛丑条约和日俄战争,从中国攫取了大量的财富,但毕竟根基浅薄,综合国力相比于英美等列强还有很大差距。即便是对付中国,面对广阔的国土和海量的军民,仍然是力有不逮,只能一步步蚕食。
- 冒险的战略意图,与谨慎本性的矛盾——日本在近代的崛起,离不开一次次的冒险,再加上日本军国主义的狂热和偏执,日军的高层普遍存在赌徒心理。但偏偏日本人的本性又是谨小慎微,任何事情无论巨细都恪守规则,所以日军每次的战事都是精心策划却又突然发生的。
这两大内在矛盾,就是“七七事变”后日军延缓攻势达三周的真正原因,最终也促成了日军的落败,毕竟靠赌博和侵略终究无法长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