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说到南极,大家脑海里首先蹦出来的多半是企鹅,那个地方天寒地冻,条件艰苦,却是它们的天堂。

不过,除了企鹅,这片冰雪覆盖的土地上,还隐藏着国家间的竞争,各国的科考站就像镶嵌在冰原上的宝石,记录着人类对未知领域的不断探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资料显示,美国和俄罗斯作为科技大国,在南极的科研方面一直处于领先地位,但近年来,中国在南极科考领域的迅猛发展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

那么,中国在南极到底建了多少个科考站?能超越美国和日本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冰雪大陆上的科研明珠

从历史资料来看,南极的发现比我们想象的要早得多,早在两千多年前,古希腊科学家就猜测南半球有一块大陆,这个猜想在16世纪初得到了惊人的证实。

当时,一位土耳其海军司令在地图上标出了一块陆地,但历史上并没有他亲自到访的记录,这让人对他的信息来源感到好奇。

直到1820-1821年,人类才首次发现南极周围的岛屿和大陆本身,之后的近一个世纪里,一批又一批的探险家深入南极内陆。

虽然有些人已经接近南极点,但恶劣的环境阻挡了他们的脚步,最终,挪威人阿蒙森于1911年首次到达南极点,为这段探索历程画上了句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阿蒙森和同伴们

从发现南极到真正到达南极点,人类用了将近100年的时间,这些探险家大多来自欧洲殖民国家,按照惯例,他们本应瓜分这片新大陆,但南极的特殊环境使其成为一个例外。

当时前往南极极其困难,无法像大航海时代那样派出大型船队,探险队通常规模很小,稍有不慎就可能全军覆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南极的恶劣环境和荒凉使得建立永久性据点几乎不可能,更不用说确立领土主权了,即便插上国旗,也可能被他人轻易移除。

尽管如此,各国对南极的觊觎之心从未停止,毕竟南极大陆被称为是“地球上最后一片净土”的神秘之地,总面积达1424万平方公里。

那么,中美俄之间的竞争又是怎样的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俄的科研站的数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据了解,美国在南极共建立了6个科考站,分别是麦克默多站、阿蒙森-斯科特站、帕尔默站、赛普尔站、伯德站和西南极冰盖分区站。

麦克默多站被誉为“南极第一城”,是美国在南极最大的科考站,它位于罗斯岛上,可容纳1300人,拥有三个机场和一个海港,堪称南极的“小城市”。

这里不仅是科研中心,还是美国南极项目的物流枢纽,而阿蒙森-斯科特站则位于南极点,是世界上最南端的永久居住地。

这个站点的建立,不仅是为了纪念首次到达南极点的探险家,更是为了进行极地气候、地球物理和天文观测等重要科研工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与美国相比,俄罗斯从一开始就展现了强大的实力,直接在南极建立了8座科研站,尤其是在今年,俄罗斯的科研能力迎来了重大提升。

根据央视新闻报道,在2024年12月3日,俄罗斯南极东方站的新越冬综合体正式投入使用。

这个新设施将支持一项为期18年的大型科研计划,研究内容涵盖地球气候变化、150万年前的古冰盖,以及位于南极冰盖下约4公里深处的"东方"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新建的越冬综合体规模可观,总面积超过3000平方米,由五个部分组成,它配备了先进的科研实验室、办公设施、医疗区和居住空间。

这个综合体在冬季可以容纳15人,夏季可以容纳35人,大大提高了站点的科研能力和生活条件。

东方站有着悠久的历史,始建于1957年,位置靠近南极点,是全球最寒冷的地方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83年7月21日,该站曾记录到零下89.2摄氏度的极低温度,在其66年的历史中,东方站经历了两次改造和三次暂停运营。

值得注意的是,东方站目前是俄罗斯在南极的唯一科考站,这次新设施的启用不仅提升了俄罗斯的南极科研能力,也强化了俄罗斯在南极的存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可以说,美俄两国的南极科考站不仅数量可观,更重要的是它们在科研领域的深度和广度。

从气候变化到地球物理,从天文观测到生物多样性研究,这些科考站为人类认识南极、理解地球系统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科学数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然而,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南极科考面临着新的挑战,冰架崩塌、海平面上升等问题,使得南极科考的重要性与日俱增。

在这个背景下,一个新兴的科技强国正在悄然崛起,它的南极科考事业正以惊人的速度发展,这个国家就是中国。

那么,中国在南极究竟建立了多少个科考站?它们的分布和功能如何?

从追赶到并驾齐驱

从1984年首次踏上南极土地,到如今拥有多个科考站,中国的南极科考事业走过了一段令人瞩目的发展历程。

中国目前在南极拥有5个科考站,分别是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泰山站和最新建成的秦岭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些科考站如同一颗颗明珠,镶嵌在南极大陆的不同位置,共同构成了中国南极科考的坚实基础。

长城站是中国在南极建立的第一个科考站,建于1985年,它位于南设得兰群岛的乔治王岛上,虽然尚未进入南极圈,但却是中国科学家探索南极的重要起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个站点主要进行大气科学、生态学和地质学研究,为中国积累了宝贵的极地科研经验。

中山站则是中国在南极大陆上的第一个科考站,建于1989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它位于东南极的拉斯曼丘陵,是中国在南极进行全年观测的重要基地,这里不仅进行气象观测,还是中国南极考察队的重要物资补给站。

2009年,中国在南极内陆建立了昆仑站,这个站点位于南极冰盖的最高点之一,海拔超过4000米,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南极科考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昆仑站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具备了在南极内陆进行深冰芯钻探和天文观测的能力。

2014年,泰山站建成,它位于中山站和昆仑站之间,成为中国科考队进入南极内陆的重要中转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最新建成的秦岭站,于2022年正式启用,填补了中国在罗斯海地区的科考空白,这个站点位于“难言岛”上,是中国首个面向太平洋扇区的考察站。

秦岭站的建成,不仅增强了中国在南极的科研实力,还为国际合作提供了新的平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国南极科考站的快速发展,反映了中国在极地科研领域的雄心和实力,从最初的追赶者,到如今的并驾齐驱,中国在短短几十年间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从冰芯钻探到大气观测,从地质调查到生态研究,中国的南极科考正在为全球气候变化、地球系统科学等领域贡献着重要数据和理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科学家在南极冰芯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

通过对南极冰芯的分析,他们成功重建了过去150万年的气候变化历史,这一成果填补了全球古气候研究的重要空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可以说,在科研基地方面,中国正在快速追赶,即将拥有5个科考站,仅次于美国的6个,相比之下,澳大利亚拥有3个基地。

这使得中国成为在南极拥有多个基地的少数几个国家之一,彰显了中国在南极事务中日益重要的地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地理命名方面,中国已经为超过300处南极地点命名,虽然仍远少于以英语命名的数千个地点,但这个数字也反映了中国在南极事务中的参与度不断提升!

对此,你们怎么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