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绩表现平平、投研匮乏、规模增长缓慢......身为“老十家”基金公司之一的大成基金,风采不复当年。徐彦、刘旭、韩创 “三剑客” 虽受瞩目,但也面临风格局限与业绩波动。在竞争白热化的基金江湖,大成基金将如何突破困境?又能否重拾投资者信心?
大成基金,老将“尚能饭否”?
吴楠
若非熟悉基金市场,关注大成基金这样一家公司的人可能不是那么多。
同是作为中国最早成立的“老十家”基金公司之一,当华夏基金、南方基金和博时基金纷纷冲击万亿规模时,大成基金却仿佛一直在原地踏步。
Wind数据显示,2021年,大成基金的资产规模才突破2000亿,而截至2024年11月底,大成基金资产规模仅为3304.4亿元,在全部基金公司中排名第28位,较2014年下滑12名。
大成基金会有规模焦虑吗?答案应该是有的。这些年来,无论是积极推出ETF产品以丰富产品线布局,还是发力固定收益业务以拓宽市场版图,大成基金都在努力追赶昔日同伴的步伐。
然而,时过境迁,整个公募基金行业经过20多年的发展,前十座次早已更迭,如今头部格局趋于稳定,但市场竞争依旧激烈,在这样的背景下,大成基金又该如何实现逆袭?
“起了个大早,赶了晚集”
大成基金成立于1999年4月,是中国首批获准成立的老十家基金管理公司之一。凭借先发优势和券商系背景,在2012年之前的较长时期内,大成基金的规模排名一直处于行业前10位。
然而,2011年的一次失误投资,成了大成基金的“分水岭”。当年12月7日,重庆啤酒宣布乙肝疫苗研发失败,神话破灭后,公司股价应声暴跌,自次日起连续9个一字跌停,令众多投资者遭受重创,而其中,重仓持有4495万股重啤的大成基金首当其冲,账上浮亏一度超过22亿。
此后,如多米诺骨牌倒塌一般,重啤事件发生后,大成基金内部经历了多轮人事震荡,股票投资部、研究部等七大部门总监全部换血,周建春、杨建勋等多位基金经理老将先后离任,原有的核心投研体系瓦解,加上产品业绩长期低迷,管理规模大幅缩水,大成基金在行业中的规模排名也随之下滑,从2013年跌出行业规模前十阵营,到2016年跌出二十名开外,大成基金至今仍在第二梯队艰难求存。
在公募基金这个竞争异常激烈的领域,基金公司遭遇困境乃至掉队并非个例。然而,各公司的命运却大相径庭:有的如长盛基金般一蹶不振,而有的如华夏基金则能东山再起。探究其背后的原因,除了业务布局、投研实力等关键因素外,管理层的作用同样举足轻重。以华夏基金现任总经理李一梅为例,她上任后通过发力ETF产品成功引领华夏基金重返公募头部之列。相比之下,大成基金战略似乎相对模糊。
事实上,自经历重啤事件后,大成基金的核心管理层变动频繁。董事长层面,2014年,刘卓接替张树忠成为新一任董事长;2019年,刘卓任期届满离任后,中泰信托董事长吴庆斌接任该公司董事长职务。同样是在2014年,罗登攀接替王颢成为大成基金的总经理,5年后,罗登攀跳槽至美国公募基金公司Vanguard,2019年7月,原副总经理谭晓冈升任总经理,至此完成新一轮高管变阵。
谭晓冈是大成基金第五任总经理,曾在财政部、世界银行、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任职。自其上任以来,大成基金持续深化投研改革,加大了对权益类产品的投入和发展,并积极探索产品创新,推出一些契合市场热点和客户需求的特色基金产品,如养老目标基金、行业ETF、“固收+”基金等。
不过从近五年的时间看,大成基金并没有显著的进步。Wind数据显示,2019年,大成基金管理规模为1802.37亿元,位居行业第25名,2023年,其管理规模增长至2417.08亿元,行业排名却下滑至第32名。尽管进入2024年,大成基金的管理规模继续扩大,截至三季度末已攀升至3263.12亿元,行业排名也回升至第28位,但与过去相比,大成基金依旧“难复当年之勇”。
规模之殇
过去几年,公募行业在主动权益投资和固收投资的推动下迎来高速发展,基金总规模从2019年的14.8万亿元,到今年9月末成功突破32万亿元关口,刷新了历史新高。
盛宴之下,不少头部基金公司凭借卓越的投资能力和领先的产品布局实现了规模的显著飞跃。例如,易方达基金从2019年的7114.18亿元飞速增长,至今年三季度已逼近20000亿元的大关;华夏基金同样表现不俗,其规模从5149.66亿元跃升至16696.25亿元,翻了2倍有余;广发基金和南方基金也分别实现了从4891.22亿元到14532.76亿元,以及从6050.74亿元到13202.31亿元的显著增长。
然而,与这些头部基金公司的迅猛势头相比,大成基金的发展步伐显得十分缓慢,在过去五年间其管理规模仅增加了1460.75亿元,目前总规模维持在3263亿元左右,这一数字甚至不及易方达在最近一年(即2023年9月至2024年9月)内实现的3393亿元增量。
过去十年大成基金资产管理规模 图源Wind
规模增长缓慢的背后,是大成基金在非权益类基金和主动权益业务上的进退失据。
在发展中期,大成基金一度依靠固收产品勉力维持着市场地位,尤其是在货币型基金领域,2017年其货基规模一度突破千亿,撑起了公司的半壁江山。然而,后续随着国内市场利率的持续下行,货币基金的投资收益率也随之下滑;与此同时,权益市场的蓬勃发展吸引了大量资金的涌入,加之市场竞争愈发激烈,众多竞争对手纷纷抢夺份额,致使大成基金的货基管理规模遭遇了不小的冲击,至2020年已缩减至700亿上下。此后的数年里,其货币基金业务发展近乎停滞,直至今年6月才重新攀升至千亿规模水平,但此时头部基金公司在这一领域已和大成基金拉开了不小的差距。
过去十年大成基金货币基金管理规模 图源Wind
在新兴业务方面,大成基金也未能及时跟上行业发展步伐。例如在指数基金领域,大成基金虽有布局,但在规模和发展速度上却明显落后于头部公司:截至今年9月末,大成基金的ETF产品数量仅有19只,规模不到180亿,与华夏基金的6780亿元规模相距甚远。
与此同时,大成基金在权益类产品上的表现也难以扭转颓势。
根据海通证券披露的数据显示,大成基金在过去十年间(2014年10月8日-2024年9月30日),其权益基金的平均收益率达到219.54%,在72家基金公司中位列第5;而在“11家权益类中型”基金公司的评比中,大成基金旗下权益类基金过去1年、过去2年、过去3年、过去5年、过去7年的收益率均位列行业榜首。
尽管在长期主动股票投资能力上表现良好,但由于其主动权益基金规模占比较小,对公司整体规模的带动效应并不明显。截至今年9月末,大成基金的主动权益规模约为660亿元,在公司总规模中的占比仅为20%左右。不仅如此,近年来大成的权益类产品在市场中的表现似乎较为一般。
在产品业绩方面,根据Wind数据,大成基金目前旗下共有186只产品,其中有55只基金在近3年的投资收益率为负,即便在本年度市场行情有所回暖的大背景之下,依然有21只基金未能在今年斩获正收益,此外,还有43只基金自成立以来就一直深陷亏损的泥沼。
“马太效应”加剧
除了业绩表现的直接考量外,大成基金所面临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公募基金行业内“马太效应”加剧的直观体现。
一方面,头部基金公司凭借长期积累的良好口碑、强大的品牌影响力和丰富的产品线,更容易获得投资者的信任与青睐。相比之下,尽管大成基金曾位列公募“老十家”的行列,但自2011年重庆啤酒事件之后,公司的品牌形象遭受了不小的冲击。紧随其后的是市场影响力和公众知名度的持续下滑,导致其在资金募集上较为困难,难以吸引大量新增资金,限制了资产规模的快速扩张。
从近十年的发展历程来看,尽管大成基金在新产品发行上有所尝试,但成效并不显著。特别是在权益基金市场发行鼎盛的2020年,大成基金虽成功募集了410.66亿元,但与头部基金公司动辄破千亿的募集规模相比,显然逊色不少。此后,大成基金的新产品发行规模更是持续走低,至2023年,新发产品数量锐减至13只,募集规模更是大幅缩水至157.15亿元,直到今年,其新发产品规模才回升到2022年的水平。
另一方面,头部基金公司由于品牌效应强、资源充足,在吸引优秀投研人才方面占据显著优势。而大成基金作为中小基金公司,在薪酬待遇和品牌影响力等方面可能难以与头部公司竞争,导致其对顶尖投研人才的吸引力不足。
事实上,核心人才的匮乏也是制约大成基金规模扩张的一个关键因素,特别是人才流失和缺乏具有号召力的基金经理问题尤为突出。
据统计,过去十年间,大成基金的基金经理变动率高达286.96%,而近一年来,更是有7名基金经理相继离任,远高于行业平均的1.95人离职率。基金经理的频繁变动,不仅容易破坏公司内部团队的稳定性,还可能导致投资者对公司投研能力的信任度下降,进而对大成基金的长期发展和市场竞争力产生不利影响。
老将“尚能饭否”?
经过多轮人事变动后,大成基金目前业绩优秀的基金经理数量所剩无几。在现有的45名基金经理中,历任基金平均年化收益超过10%的仅有8位,管理规模超过百亿的主动权益类基金经理仅有3位,即韩创、徐彦、刘旭“三剑客”。
大成基金管理规模超百亿的主动权益类基金经理 图源Wind
徐彦作为投资年限超过10年的老将,是大成基金中业绩较为突出的权益性基金经理。其投资风格偏于保守,常年将股票仓位控制在60%左右,所管理基金的行业配置相对分散均衡,个股集中度也不高,单一个股占比大多在5%以内。这种操作方式,在市场下行时期能有效把控净值回撤,可规避较大损失。
事实证明,徐彦管理的大成竞争优势A、大成睿享A、大成策略回报A等代表产品近三年回报均超过15%,远超偏股混合型基金平均-29.81%的回报率。从投资经理指数来看,截至2024年12月5日,徐彦近两年、近三年的回报率分别为13.75%、14.72%,而同期沪深300指数的回报率为1.54%、-19.80%。可见在过去三年权益市场波动较大的背景下,徐彦展现出了较强的风险控制能力。
不过近一年来,徐彦仍延续较低的仓位配置,Wind数据显示,截至今年9月末,其旗下多只基金的股票仓位仅在60%左右,这样的资产配置在市场上行阶段容易出现冲劲不足的情况。数据显示,徐彦旗下基金近一年的回报率为14.09%,略低于沪深300指数15.54%的收益,此外,其最新管理的大成卓远视野基金,因股票持仓仅有6.08%,在9月份市场大涨期间未能充分把握机会,当前收益率仅为1.18%,在同类产品中投资回报排名相对靠后。
刘旭是徐彦一手带出来的基金经理,二者都崇尚价值投资,不过在具体风格上,刘旭更注重个股的安全边际,对动态PE估值超过30倍的股票比较谨慎,这使得他所管理的基金在市场下跌时具有一定的抗风险能力。
Wind数据显示,刘旭近一年、近两年、近三年的回报率分别为23.44%、18.99%、7.73%,均跑赢沪深300指数。不过其问题也与徐彦类似,在市场行情较好的时期,谨慎的投资风格难以获取较高的超额收益。
韩创则是一名典型的周期性选手,因此其业绩表现更多依赖于行业的景气度。2019年至2021年期间其重仓的化工、有色金属等顺周期行业表现较好,带动了基金净值的大幅增长,其代表性产品“大成新锐产业”曾凭借88.25%的年度收益获得2021年的偏股混合型基金业绩冠军。
不过自2022年之后,伴随着相关行业景气度下行,韩创所管理的多只基金也遭遇了大幅回撤,其中大成新锐产业近3年亏损了19.64%,截至2024年12月5日,韩创近一年、近两年、近三年的回报率分别为9.44%、-8.72%、-20.81%,均跑输沪深300指数。
值得一提的是,徐彦、刘旭、韩创分别执掌着7只基金产品,合计管理规模达到 568.56亿元,占大成基金主动权益基金总规模的86%,可以说这三位基金经理决定了大成主动权益基金的“命脉”。
而上述3位基金经理的风格属性比较明显,在行情和自身节奏不合拍的情况下容易跑输市场,如上述数据显示,截至12月5日,最近三个月沪深 300 指数上涨 20.38%,同期徐彦、刘旭、韩创的收益率分别为 12.9%、6.02%、8.73%,均大幅跑输沪深300。
最近三个月大成主动权益基金交出这样的成绩,与踏空无异。
当前摆在大成基金面前的关键问题是:基金行业竞争激烈,强手如林,众多业绩斐然的基金经理和实力雄厚的基金公司齐聚一堂。在此情形下,大成基金究竟要凭借何种优势,才能够重新赢回投资者那已然动摇的信赖与支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