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网友发微博,“防电诈应该是工信部的事情吧?现在手机都实名制了,只要监管好三大运营商,不偷偷给犯罪分子搞虚拟号用来犯罪就行。现在倒成了金融部门的事情了,动不动就以防电诈的名义限制老百姓取钱转钱,这是违法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此微博发出后,被多名大V转发。防电诈的一些做法确实难让人理解,无论是运营商、银行还是公安部门,做得更多的是打击诈骗、诈骗方式预警,而很少做防诈措施的解释。

就像上面这段,有多个明显的问题。

一、电诈,全称电信网络诈骗,包括短信诈骗、电话诈骗、互联网诈骗,目前主要是互联网诈骗。在诈骗过程中,使用了互联网的远程交互、支付等功能,都属于电信网络诈骗。许多诈骗,全过程不用到电话号码,手机号仅被用于互联网账号的实名注册,这账号还可能是在境外注册的。此外,通过iPhone手机的FaceTime诈骗,骗子方也不需要手机号实名认证,而且昵称可以很随意。

二、国内并不是只有三个电信运营商,而是有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广电四大基础电信运营商及蜗牛、阿里、京东、小米、用友等三十多个虚拟运营商。

三、按规定,所有电话号码都应该是实名制的。有关部门甚至规定,运营商有责任保证实名认证人和实际使用人一致,这就是三大电信运营商会要求可能不一致的手机号“二次实名认证”的原因。当然,突然停机、要求必须到号码归属地的运营商“自有营业厅”实名认证的规定不合理。因为,经常在号码归属地外使用的手机号超过了总量的20%。相比之下,部分虚拟运营商和中国广电的实名管理较三大运营商弱。

四、全员实名制下,国内的“虚拟号”并不多,即使是虚拟运营商的号码,也要求实名认证。虚拟运营商的“虚拟”,指的是网络的虚拟,而不是用户号的“虚拟”。

五、反电诈,骗子、被骗对象可能距离很远,两者之间的联系,包括信息流、资金流,打击的环节包括信息流动和资金流动的多个环节,例如信息流的拦截和涉诈追呼(用户接到可能是诈骗的电话或短信,运营商、反诈中心会通过短信或电话,提醒用户可能有诈),再例如,银行卡转账时,要求二次认证,甚至在发现资金流动异常时“快速止付”。

六、骗子在不断调整诈骗方式以逃避电信运营商、银行、互联网公司、警方等组成的“防诈网”,防诈方也在不断升级防诈手段。大量的工作是暗中进行的,没有宣传,但治理成绩也很明显。

七、部分防诈措施,是针对全民的,可以理解为每个运营商和银行用户的账号,都可能被用于诈骗。为封堵这种可能,出台了不少政策。例如银行卡、手机号的实名制要求、数量限制、二次实名认证要求,以及转账、支付、取款、收款的安全要求。这些措施,避免了大量的资金被骗走。不过,在一些细节上考虑不周,也影响了用户信息沟通、资金转账及支付的便利。

八、随着移动通信、互联网、移动支付以及各种智能终端的发展,信息流动和资金流量越来越快捷,在便利用户的同时,也便利了骗子,反电诈还将是一个非常艰巨的任务,有关部门及企业应尽可能在前端阻止诈骗实施,在用户端做好安全和便利之间的均衡,以减少对用户的影响。

九、除诈骗外,大量的虚拟运营商号码、中国广电手机号,被用于营销推广,有关部门有相关的规定,不得骚扰用户,但处罚一直没跟上,电话、短信骚扰居高不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