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清研智观

智能乡村建设盘点

智慧乡村(智能乡村)是响应国务院号召,顺应中央政策,迎合时代背景,构建的以政府、村民、企业良性互动为基层的全国性三农服务项目。项目是通过帮助政府搭建智慧化平台及在乡镇建设基层服务中心,帮百姓、乡镇做好信息采集、发布、推广与共享,落实民生服务,建设一个基于移动互联网技术,实现以管理、宣传、服务为切入口、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多扩展性智慧化综合农村服务体系。

01

热点聚焦

农业农村大数据应用软件系统征集成果在广州农交会发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为贯彻落实《农业农村部关于大力发展智慧农业的指导意见》和《全国智慧农业行动计划(2024—2028年)》,推动农业农村大数据应用软件系统协同创新和优选复用,有效降低农业农村部门软件开发投入,在农业农村大数据协同创新体系各成员单位的大力支持下,农业农村部大数据发展中心(以下简称“大数据中心”)于11月29日在广州第二十一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期间,同场举办了农业农村大数据应用软件系统征集成果发布会。农业农村部相关司局和部属事业单位,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农村大数据业务负责同志,部分企业代表以及大数据中心有关同志参加了发布会。

此次展示发布的农业农村大数据应用软件系统共有64个(名单附后),包括精准种植、智慧养殖、数智全产业、智能管理服务等4大类,代表了近年来智慧农业和数字乡村领域应用软件系统的部分创新成果。这次征集活动不同于以往的评选和评优,只要经过国家认可的第三方的相关测评,满足征集条件就能展示发布,而且征集活动将持续下去,“申报一个,核实一个,发布一个”。大数据中心联合全国农业农村大数据协同创新体系成员单位本着“不评审,只核实”的原则进行核实和标注,让用户可以更加客观全面地了解这些应用软件系统。

发布会现场展示了所发布软件系统的功能作用和落地应用等情况,部分代表还进行了介绍演示。征集成果发布将为各软件开发主体和需求用户搭建一个互相交流的平台,有利于将先进适用、安全可靠的农业农村大数据应用软件系统“征集出来、推荐出去”,形成“一地创新、全国推广、各地选用”的协同创新局面,促进农业农村部门数字化能力的整体提升,助力智慧农业的快速发展。(农业农村部大数据发展中心)

农村金融产品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源头活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农业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近年来,我国持续推动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创新,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更多“源头活水”。

加大资金支持,培育优势特色产业。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近年来,金融管理部门引导金融机构优化资源配置,切实加大“三农”领域金融支持力度。中国人民银行积极运用支农支小再贷款、再贴现引导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扩大对涉农、小微企业的信贷投放。

2024年8月,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等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开展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 加强金融支持乡村全面振兴专项行动的通知》,提出实施金融保障粮食安全、巩固拓展金融帮扶成效、金融服务乡村产业发展、金融支持乡村建设、金融赋能乡村治理五大专项行动。

创新金融服务,为农业生产保驾护航。农业生产易受到异常天气灾害、农产品价格波动的影响,而农业保险可以有效分散农业生产经营风险。近年来,我国农业保险体系建设速度较快,农业保险已成为农业生产经营的“稳压器”。

2024年1月1日起,我国全面实施稻谷、小麦、玉米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推动我国农业保险政策进一步扩面提标,中央和地方财政对投保农户实施保费补贴。据统计,2023年,中央财政拨付三大粮食作物保费补贴约200亿元,为超过1亿户次种粮农户提供风险保障超过8000亿元,中央财政放大倍数达到58倍。此次两大保险政策扩大到全国以后,各地财政将多给农户补贴约100亿元。(人民日报)

02

《新时代的中国农村公路发展》白皮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11月29日发布《新时代的中国农村公路发展》白皮书,全面介绍新时代中国农村公路发展成就和理念,分享中国推动农村公路发展的实践经验。

进一步把农村公路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农村公路是我国覆盖范围最广、服务人口最多、公益性最强的交通基础设施,是农村地区最主要甚至是唯一的交通方式,对于服务农民出行、增进民生福祉、改善人居环境、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重要作用。进一步提高治理管理效能,全面推行农村公路“路长制”,以此来推动持续完善农村公路的治理体系。以“护好”为保障,加快健全适用多元的农村公路管养机制。以“运营好”为目的,加快完善便利均衡的农村交通运输服务体系。

为贫困地区带去人气、财气。农村公路在打赢脱贫攻坚战、助力“三农”工作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四好农村路”建设为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带去了人气、财气,也为我们党在基层凝聚了民心。近年来,“四好农村路”建设成效显著,农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农村公路成为老百姓家门口的致富路、幸福路、连心路、振兴路。

白皮书显示,2014年以来,贫困地区新改建农村公路超过140万公里,新增超过4.5万个乡镇和建制村通客车,2019年实现具备条件的乡镇和建制村通硬化路,2020年实现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客车。 农村地区交通条件的持续改善,吸引了资本、项目和人才向农村流动,创造了更多就业机会,拓宽了农民群众致富增收渠道。

促进农村交通运输集约化发展。交通运输部一直把农村客货邮融合发展作为助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抓手,作为保障农村客运稳定运行、畅通农村地区物流配送、邮政寄递“最初和最后一公里”的有效手段。白皮书显示,截至2023年底,我国所有省份和超70%地级以上城市建立了交通运输、邮政、商务、供销等部门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共开通农村客货邮合作线路1.1万余条,共建成县、乡、村三级客货邮服务站点9万余个,形成“客运邮路”“货邮同网”等典型模式。(新华社)

《中国农产品产地冷链物流发展报告(2024)》正式发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1月29日,在第二十一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上,由农业农村部市场与信息化司编著的《中国农产品产地冷链物流发展报告(2024)》(以下简称《报告》)正式发布。《报告》分为总论篇、专论篇和实践篇,系统梳理产地冷链物流发展历程,首次披露产地冷链物流设施相关数据,全面展示中央财政冷链项目建设成效,权威发布农产品产地低温处理率,深化对产地冷链物流发展的规律性认识,分析研判行业发展新趋势。

《报告》指出,2023年农业农村部首次将产地仓储保鲜设施列入《农业综合统计调查制度》调查范围,从产地仓储保鲜能力和全年产地低温处理量静态、动态两个维度,针对果蔬、肉蛋奶、水产等重点品类设置18项指标,在全国范围内进行调查。调查显示,目前,全国产地仓储保鲜设施规模30742.7万立方米,仓储保鲜能力6694.5万吨,东部、中部、西部、东北部分别为29.6%、19.5%、42.7%和8.2%。

《报告》指出,农产品产地低温处理率是《“十四五”冷链物流发展规划》采用的一项重要指标,反映了生鲜农产品在产地经过预冷、冷藏等冷链环节的综合比例,通过产地实际进行低温处理的农产品重量占理想状态下需要低温处理的农产品重量比较,能够衡量冷链建设和运营水平。据测算,2023年我国农产品产地综合低温处理率为32.0%,比2020年提高了11个百分点;果蔬、肉类、水产品产地低温处理率分别为24.0%、80.0%和83.0%。这一系列数据充分彰显产地冷链物流的良好发展态势。

《报告》数据客观详实,对于各级主管部门、行业协会、研究机构、市场主体等有关方面了解产地冷链物流发展历程、现状水平、未来趋势,对各地制定“十五五”规划及相关政策,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农业农村部新闻办公室)

03

实践动态

2024年“宪法进农村”主场活动在海南举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2月3日,农业农村部、司法部、海南省人民政府在海南省昌江黎族自治县石碌镇山竹沟村举办2024年“宪法进农村”主场活动。农业农村部党组成员黄艳、海南省人民政府党组成员刘平治出席活动并致辞。

本次活动以“大力弘扬宪法精神,为进一步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营造良好法治环境”为主题,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突出面向农民、服务农民、以农民为主体,引导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营造良好乡村法治环境。

主场活动用农民群众听得懂的语言和喜闻乐见的方式来阐释法言法语,既有“一战到底”农民法律知识竞答,也有基于真实案例改编的普法情景剧,还有当地群众自编自演的普法说唱。活动现场还推介了全国优秀农村学法用法短视频,向基层干部群众代表赠送了《农业农村法规全书》和普法书法、文创作品,开展了法律服务咨询和网络互动,推动宪法法律精神走进农民群众日常生活。

当地干部群众400余人参加活动。同期,各地农业农村部门也按照“宪法进农村”主题活动安排,结合本地实际陆续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普法活动。(农业农村部新闻办公室)

全国畜牧业生产形势分析会在山东泰安召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2月4日—5日,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在山东省泰安市召开2024年全国畜牧业生产形势分析会,研判畜牧业生产和信息化发展形势,交流各地经验做法,部署2025年重点工作。

会议指出,今年畜牧业生产总体保持增长势头,部分畜产品产量将再创历史新高。但牛奶牛肉生产稳定发展受市场波动影响加大,2025年春节后猪价下跌风险增加,需要切实抓好生产形势研判和监测预警,有序有力推进生猪产能调控,落实奶牛肉牛生产纾困政策,引导养殖场户合理安排生产,稳定市场预期,帮助产业尽快走出低谷。

会议要求,要持续加强统计监测工作,为决策提供有力支撑。锻炼业务人员过硬本领,进一步增强数据分析运用能力,精准开展生产预警引导。加强部门间交流协作,强化不同来源数据比对印证和综合分析研判。加力推进畜牧兽医信息化建设,加快畜牧兽医相关信息系统整合,促进平台内数据的高效融合和平台间数据的互联互通,尽快实现监管监测一体化。

会议强调,冬春季节是防范畜牧业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的关键时期。要根据今年的特殊气候条件部署落实好防灾减灾工作,加强监测预警和灾情调度,重点指导做好圈舍加固、饲草料调运储备、饲养管理、疫病防控等工作,切实增强防灾减灾能力。

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司应邀介绍了畜牧业统计调查工作情况,内蒙古、山东、湖北、广西、四川等5个省份作典型发言,与会代表现场观摩了山东省畜牧业信息化建设的做法。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畜牧兽医统计监测工作相关负责人参加会议。(农业农村部新闻办公室)

04

国际视

全球热带农业创新大会在海南三亚召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2月6日,全球热带农业创新大会在海南三亚召开,农业农村部副部长张治礼、海南省副省长李锋出席大会并致辞。

张治礼表示,热带农业是热区国家的支柱产业,在保障全球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方面举足轻重。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热带农业发展,加大力度促进热作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热带农业国际合作赢得广泛响应认同。中方愿与全球热区国家一道,加强政策信息和资源交流、开展共性关键技术联合攻关,加快热带农业科技创新应用人才培养,推进科技与全产业链深度融合,助力全球热区减饥减贫和热带农业可持续发展。

会议期间,张治礼代表中方接收由阿联酋驻华大使哈马迪代表阿方向中国捐赠的第二批23500株椰枣树苗。

全球29个国家的政府部门、科教机构和企业以及13个国际组织的近300名代表与会,围绕科技创新驱动世界热带农业发展、热带农业资源环境与作物高效生产体系、热带农业价值链提升与智慧农业等展开交流。(农业农村部新闻办公室)

多国专家学者共倡三薯产业链协同创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2月6-8日,2024中国(海口)国际三薯发展大会在海南海口举办。大会首次确认并使用“三薯”(即马铃薯、甘薯、木薯)这一新名词,汇聚300多位国内外三薯全产业链相关专家学者、企业家、政府官员及行业专家等,以“创新三薯产业链、保障粮食供应链”为主题,共促三薯国际交流合作与产业创新发展。

我国是全球马铃薯种植面积最大、产量最高的国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甘薯生产国,木薯是我国第二大热带作物。会议认为,将马铃薯、甘薯、木薯并称“三薯”,不仅是名称的创新,也是三大农作物产业协同发展的新里程碑。

会议期间,《国际三薯产业协同发展倡议》正式发布,倡议加强全球三薯多种标准互认,推进营养标签、网络、物流、跨境电商等领域合作,促进国际三薯产业数字经济、绿色经济等方面国际合作,建立务实、高效的工作机制。

聚焦前沿科技,交流最新技术成果是本次大会重要议题之一。在同期举办的“一带一路”三薯科技创新发展论坛上,多位与会嘉宾聚焦数字科技加速种植业高质量发展、科技创新推动产品与服务升级等内容展开了交流与讨论。

来自韩国、俄罗斯、中国的学者、教授围绕气候危机下的甘薯生物技术、三薯资源创新、马铃薯产业现状与发展趋势、木薯生物育种进展等相关议题进行了主旨报告。( 农民日报)

05

数据洞察

第二十一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在广州闭幕 采购商人数创历史新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2月1日,农业农村部主办的第二十一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在广东省广州市圆满落下帷幕。本届农交会采购商人数创历史新高,有近5万名采购商到会参观采购,观展人数超10万人次。据不完全统计,展会达成签约意向539笔,贸易签约额达236亿元。

本届农交会成果汇聚,亮点纷呈。贸易促进作用更加显著。展会布局12个展区,近3000家企业携2万余种产品参展,统筹公益属性和市场化方向,成立全国农产品采购商联盟,特设产销对接专区,举办“菜篮子”推介、脱贫地区“土特产”走进大湾区等系列产销活动,洽谈氛围热烈,成效显著。广东省组织3000名大湾区采购商现场精准对接,一大批国内外网红带货达人现场直播,线上销售额达1.2亿元,贸易合作成果丰硕。展会首次设立乡村帮扶展区,脱贫地区近300家企业展示销售,据初步统计,现场签约金额突破亿元,达成生产加工、品牌营销等产业服务签约意向60余组。行业引领作用更加突出。

展会通过举办论坛、发布会、分享会等形式,引领农业现代化和高质量发展。期间举办了强农论坛,重点围绕现代农业、绿色农业、智慧农业以及金融助农等分享了最新政策和措施。同期,围绕农业品牌、冷链物流、智慧农业等专题举办40余场活动,发布了《中国农产品产地冷链物流发展报告(2024)》、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名单、农业农村大数据应用软件系统征集成果等。

国际化特色更加鲜明。展会设立国际展区、国际会客厅、国际美食街等,共有15个国家60多家企业携数百种农产品精彩亮相,主宾国哈萨克斯坦与多地在粮油加工、畜牧产业、饲料生产等领域达成一系列经贸合作共识。借助农交会这个大平台载体,全球“大买家”开拓了更广泛的朋友圈。展会影响力更加彰显。本届展会组建全媒体矩阵,共有近百家媒体到会报道,协同50家境外媒体开展海外传播,形成强大传播声势。截至目前,媒体报道转载量超2万篇,宣传触达超2亿人次。(农业农村部新闻办公室)

《中国农产品产地冷链物流发展报告(2024)》正式发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1月29日,在第二十一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上,由农业农村部市场与信息化司编著的《中国农产品产地冷链物流发展报告(2024)》(以下简称《报告》)正式发布。《报告》分为总论篇、专论篇和实践篇,系统梳理产地冷链物流发展历程,首次披露产地冷链物流设施相关数据,全面展示中央财政冷链项目建设成效,权威发布农产品产地低温处理率,深化对产地冷链物流发展的规律性认识,分析研判行业发展新趋势。

《报告》指出,2023年农业农村部首次将产地仓储保鲜设施列入《农业综合统计调查制度》调查范围,从产地仓储保鲜能力和全年产地低温处理量静态、动态两个维度,针对果蔬、肉蛋奶、水产等重点品类设置18项指标,在全国范围内进行调查。调查显示,目前,全国产地仓储保鲜设施规模30742.7万立方米,仓储保鲜能力6694.5万吨,东部、中部、西部、东北部分别为29.6%、19.5%、42.7%和8.2%。

《报告》指出,农产品产地低温处理率是《“十四五”冷链物流发展规划》采用的一项重要指标,反映了生鲜农产品在产地经过预冷、冷藏等冷链环节的综合比例,通过产地实际进行低温处理的农产品重量占理想状态下需要低温处理的农产品重量比较,能够衡量冷链建设和运营水平。据测算,2023年我国农产品产地综合低温处理率为32.0%,比2020年提高了11个百分点;果蔬、肉类、水产品产地低温处理率分别为24.0%、80.0%和83.0%。这一系列数据充分彰显产地冷链物流的良好发展态势。(农业农村部新闻办公室)

图片 | 网络

清研智谈

清研智谈 | 乡村振兴背景下非发达地区农村精神文明建 设问题及对策研究

清研智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