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家上学都从农村往城里转,我们是从城里转到农村。孩子这一年多的变化表明我们转对了。”陕西省黄陵县店头镇第二小学仓村校区五年级学生魏依雪儿的妈妈高兴地说,“孩子入校测验英语只考了40分,现在回回考试在班级前几名,人也变得自信阳光,整天在学校跳绳、做陶艺、唱秦腔,还去西安参加航模比赛,开心得不得了。”

魏依雪儿赶上了黄陵县实行集团化办学的好时候。近年来,陕西省黄陵县委、县政府聚焦全县基础教育短板和薄弱环节,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推行集团化办学,加快建设高质量的基础教育体系,扩大优质资源覆盖面,让乡村学校强起来。今年全县有120名学生从城区学校流动到乡村学校。

政策倾斜,让乡村学校靓起来

周二下午,桥山小学教育集团田庄校区六年级教室乐声悠扬,24名学生正通过互动录播系统,跟着总校老师学习乐理知识。这是集团总校与田庄、侯村校区三校同上一节音乐课的场景。

“与优质校‘同上一节课’在弥补学校薄弱学科资源不足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全校七个班级建了四个录播教室,开展双师课教学、线上教研、线上会议等活动,去年录播教室总使用量约100节。”田庄校区执行校长惠剑说,近两年各种改建、改造下学校面貌焕然一新:教室装了光能黑板、希沃一体机,学生宿舍有了24小时热水,天天能洗澡。

类似变化在黄陵县每一所农村学校发生着。2023年,黄陵县投资1.94亿元,对28所学校的基础设施、信息化、卫生间、食堂、澡堂等进行改善提升,实现信息化教学、智慧安防、清洁水厕、标准浴室、智能供暖“全覆盖”。

同时,黄陵县将薪酬待遇向乡村教师倾斜、向教学一线倾斜。县财政每年专项列支5000万元用于班主任津贴和绩效激励等,鼓励教师下基层、上讲台。其中,班主任津贴由1000元增加到1500元。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按区域分别由过去的500元、800元提高到1000元、1500元。交流到乡村学校的教师按每月500+30X元(X为教龄)标准享受乡村补助,交流到镇村的教师享受所有乡村教师补贴政策。

绩效改革大幅提升了教师待遇,目前黄陵县一线教师每月工资最高可拿到1.6万元、最低拿到8000--9000元,让广大教师工作热情空前高涨。

集团化办学,让优质资源流动起来

“集团化办学给师生带来了许多学习机会和资源,老师们在集团内走教、线上线下交流,学生能走出大山参加比赛并获奖……这是以前想都想不来的事。”店头镇第二小学教育集团腰坪校区教师王利说。

按照“名校引领、优势扩张、以强带弱、整合提升”的思路,黄陵县组建了“一个总校+多个分校”“一长多校”7个集团化学校,涉及17所学校。集团内部事业发展统一规划、教育教学统一管理、人权财权统一调配、教育资源统一共享、文化建设统一内涵、办学绩效统一评估。

“集团内教师每学年常态化交流轮岗1次,教师交流比例保持在10%以上,骨干教师不低于交流总数的30%。”黄陵县教体局副局长、桥山中学教育集团校长薛永星说,尤其是每学年评估只以乡村分校评估结果来验证集团总校的办学绩效,从机制上倒逼优质教育资源下沉。

每周三下午,在黄陵县语文名师工作室主持人王延红带领下,桥山中学教育集团田庄校区和总校语文教师一起开展网上教学互研活动。王延红是从总校主动来田庄校区交流的,“这边环境好,学生少,适合静下心搞研究。我希望能以分校带动总校教研,进而带动集团内语文教师理念不断更新,教学能力不断提高。”

一年多来,黄陵县集团化学校管理运行平稳顺畅,一线教师双向交流218人,打破了校际边界,解决了多年来优质教育资源流动不畅通、不均衡的问题。

资源共享,让农村学校强起来

“学校的软硬件条件就连一些城里学校也赶不上,教育教学抓得紧,课外活动多,学生不仅学习成绩在全县前列,还多才多艺、有活力,是真正的素质教育。”提起学校,黄陵矿业职工刘雯赞不绝口,“前段时间老师带队,我女儿去参加了2024陕西省世界机器人大赛选拔赛,孩子回来很兴奋。女儿在机器人方面有天分,老师推荐上高级班,都是利用碎片化时间在校免费学。如果自己学得去县城,一年至少要花3000多元。”

“孩子都是一样的,区别只是平台。我要努力让农村孩子享受到和城里一样的优质教育资源。”店头镇第二小学教育集团校长黑亚军同时兼任仓村校区校长。集团化后,他带动仓村校区做第二课堂,当年该校学生跳绳就参加了省赛,版画、陶艺作品获全国奖项。一年多来,在总校扶持引领下,仓村校区与总校共享共进共强,被县委、县政府评为“教育教学先进单位”。

桥山中学教育集团田庄校区初二学生李钰寅的妈妈说,“集团化办学后,分校和总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区别不大,经常能看到总校校长过来,教师也互相交流。我们更看中分校离家近,环境好,学生少,老师关注多一些。”

“我们希望深化教育综合改革,通过集团化办学盘活优质资源,统筹推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促进教育公平,让农村孩子在家门口就能‘上好学’。”黄陵县教体局局长赵宝说。(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记者 冯丽)

作者:冯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