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和跋之十八:《前事金声》后记
作者:商子雍
好友李金平的著作《前事金声》即将出版,他把写后记这份差事派给了我。后记当然曾经写过,但都是给自己的著作写。偶尔也有例外,给并非自己的著作写了后记,但却是用别人的名字发表,于是,在不知内情的读者看来,这篇后记,是出自主持编辑这本书的单位的负责人之手。查《现代汉语词典》,后记之谓的释义是“写在书籍、文章后面的文字,用以说明写作目的、经过或补充个别内容。”这样的文字,显然由著书者本人来操刀最为合适,眼下出书,也基本上都是如此操作的。
不过,转念又想,一本书的后记由著作者本人、由主持编辑这本书的单位或其负责人撰写,尽管是一种常态,但好像也没有哪个权威机构或权威个人,明确规定后记绝不允许作者以外的某人撰写。比如我,即就是在对《前事金声》的写作目的、经过加以表述、对个别内容进行补充这些方面没有多少话可说,那写几句读后感、发掘一下这本书的文化意义,也总还是可以的吧!
认识李金平已经有20多年了,第一次见面的情形完全记不得了,但李金平却在一篇文章中描绘得一清二楚。把我们连结在一起的,是足球。当时,参加中甲联赛的八一男子足球队,选择西安作为主场,成功经营着一家民营公司的李金平,是八一队坚定的拥趸。有意思的是,这位老板球迷不仅仅和众多球迷一起在看台上呐喊、助威,更有着在更大范围里对陕西、乃至对全国的足球说三道四的愿望和能力,于是,一篇题为《我爱你,八一队》的文章,便放到了我的案头。细细读过,觉得不错,遂认真润色了一遍,发表在我主持的西安晚报周末专刊上,洋洋洒洒大半个版;这是发生在1995年9月的事。以此为嚆矢,再加上随后陕西又有了自己的职业足球队名曰国力,李金平在继续出力、出钱组织球迷支持这支球队的同时,还不断撰写充满热情、并颇有见地的评球文章,于是,他理所当然地成为了球迷群体里的风云人物。在《往事金声》一书中,再次披阅这些当年初次亮相于西安晚报上的文章,深深感到,李金平对陕西这块足球热土上足球文化建设所贡献的正能量,真是弥足珍贵!
如今,面对着怪象丛生,却总是无法正常发展的中国足球,我早已接近绝望,亦很少关注;李金平,是否依然一如当年,还是那种“球痴”级别的中国足球的球迷呢?我不知道。但他曾经那样义无反顾地支持陕西的足球队,特别是曾为陕西、以及中国足球的进步坚持发声,这,值得我们尊敬。
发声,指的是用语言或文字发表自己的主张。前者叫说话,后者叫写文章。说话和写文章的首要目的当然是交流。人是一种高级的社会动物,人类要在敬畏和尊重自然的前提下,为自身争取尽可能大的发展空间,以获取尽可能多的物质和精神利益——试想,倘若缺乏交流、缺乏通过充分交流所形成的密切配合,这样的生存和发展目标有实现的可能吗?
人之所以要说话、要写文章,更因为在现代文明社会中,针对五花八门的公共话题发表自己的见解,是每一个老百姓的神圣权利,也是社会健康发展的必需。所以,在整个社会采取有效措施,使得越来越多的人能具有关注、思考和议论公共事务的自觉和能力,换言之,也就是敢于说话、善于说话,就关系到中国的未来,是一件天大的事。我之所以对李金平当年对陕西、乃至中国足球的进步坚持发声表达敬意,原因就在于此。
《前事金声》中李金平对父亲在抗日战争中英雄事迹的记述,更是感人至深、发人深思。
对李金平而言,这无疑是一段刻骨铭心的历史。而历史,小而言之对个人、对家庭,大而言之对民族、对国家,又有着怎样的意义呢?梁启超曾深刻指出:“史者何?记述人类社会赓续活动之体相,校其总成绩,求得其因果关系,以为现代一般人活动之资鉴也。”不过,历史若欲真正具备梁氏所言之“资鉴”功能,在真实、全面这样一些层面,必须尽可能做好。
中国很早就有了由官方主导的修史机构,西汉时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司马迁撰写了《史记》,创建了纪传体的历史记录体裁,之后东汉时班固著《汉书》,延续发展了《史记》的体例,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这两部历史著作,奠定了中国古典史学的基础,后来的历史学家沿用《史记》和《汉书》的体裁,将各个朝代的历史汇编成书,这就是被视为“正史”的“二十四史”。除断代史之外,唐宋期间中国还出现了通史,如唐末杜佑的《通典》,宋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上述这些史书,当然是中华民族民族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不过,毋庸讳言的是,在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官方对“过去事实的记载”中,也存在着“胜者王侯败者贼”的不良倾向,“历史就是为胜利者歌功颂德、对失败者落井下石的虚假陈述”之论,固然不无偏颇,但也绝非全无道理,不是连鲁迅,针对中国某些史书中的瞒和骗,在致曹聚仁的一封信中曾尖锐指出,“中国学问,待从新整理者甚多,即如历史,就该另编一部”吗?也正是鉴于此,出自民间文人之手的对“过去事实的记载”、以及底层草根百姓口耳相传的所谓口述历史,在帮助后人接近、并了解尽可能真实的历史这一点上,就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官方修史,占有大量资源、拥有雄厚的人力物力,因而在作品的高屋建瓴、宏大叙事、完整权威诸多方面,民间的过去事实记载者,根本无法望其项背。但后者的努力,也绝非一无可取之处。他们的作品真实、厚实、朴实,更接地气,特别是有着更为鲜活、更加丰富的历史生活细节,众多个体的过去事实记载者的努力集合在一起,就可以让历史更真实,更有血有肉、更生动丰满地存世、传世、警世、醒世。所以我一直认为,“官史”和“民史”结合在一起,才能够更加真实、更为全面、特别是更显生动地展现“过去的事实”,成为真正足以启蒙当代人、资鉴后世人的历史。李金平笔下的这一段一位中国军人的可歌可泣的抗日陈年旧事,值得我们去长久思考、去永远铭记!
记录李金平近年来游历海外感受的文字,是《前事金声》一书的又一个组成部分。中国封建社会的末世,统治者为了一己私利,置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于不顾,采取了闭关锁国的错误国策,堵塞先进文化、先进技术传入的通道,严重阻障了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感谢改革开放,使得与世界各国的经济交流、文化的交流逐渐成为一种常态,中国也因此获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特别是众多百姓走出国门,零距离地去感受异国他乡的生活理念、生活方式、生活形态,所谓有比较才有鉴别,其结果,肯定是对我们的优长更加信心满满,对自己的短板也会愈发清楚,进而更好地发挥优长,更快地补齐短板,这不是挺好吗?所以,出国旅游,看美景、吃美食、买特产固然都是题中应有之义,但观察与思考,并把自己的心得体会与他人交流,则可以让自己和更多的人一起开阔眼界、提升境界,成为一个明白、或比较明白的人,从而能为社会进步更有效地发力,这也同样重要。读李金平的游记文字,我感到他就是这样做的。如此行事的人越多,明白人就越多,而明白人多了,中国的前途,当然就会越来越光明!
感谢李金平,感谢《前事金声》!
主任编辑审核:屈明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