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12月9日,针对山东野战军呈报的宿北(沭阳)战役作战方案,毛泽东电示:“应待盐城作战结束,粟率一师北返,并待敌情完全明了后再考虑部署。届时请粟(裕)提出计划电告”。
当日,粟裕向毛泽东和中央军委报告:盐南作战胜利结束,共歼敌5000多人。
收到粟裕的电报后,毛泽东复电:“庆祝盐城大胜,望对指战员传令嘉奖”。同时指示:“望粟(裕)即日北返,部署沭阳作战”。(《粟裕传》第一版,第545页)
透过毛泽东亲自起草的这两封电报,表明毛泽东明确要求宿北战役方案由粟裕来做,并且由粟裕来具体部署和组织指挥。当时,准备实施宿北战役的部队主要是山东野战军的部队,毛泽东为何这样打破常规,连电请华中野战军的粟裕过来筹划指挥这场战役呢?
需要打一个大胜仗来扭转战局。
解放战争爆发后,在华中地区,虽初战取得了七战七捷,但随着两淮失陷,泗县战斗失利,我战局陷入了空前被动阶段。面对蒋介石多路的疯狂进攻,毛泽东和中央军委非常希望来一个大的胜仗扭转这一被动的局面,从而打破国民党军的进攻势头,把握战略上的主动。而打赢这场大仗,把握这一主动,毛泽东显然更希望由粟裕具体来执行和落实。因为毛泽东对粟裕的指挥能力,是高度认可的。早在一年前的七大上,毛泽东即预言:粟裕将来可以指挥四五十万的军队。
需要打一个大胜仗来统一思想。
解放战争初期,在关于外线作战还是内线歼敌的战略方针上,在关于作战重点方向、作战用兵等重大战略问题上,华中野战军的领导和山东野战军的领导观点不尽一致。战争年代,尽管这种观点不一致也是正常的,但这势必影响双方的战略及至战役上的协同配合作战。大敌当前,尽早打一个大胜仗,无疑是统一双方思想的最好举措。特别是此时毛泽东和中央军委已要求两个野战军会合,并且明令“战役指挥交粟负责”,明令“两军会合第一仗必须打胜”。
需要打一个大胜仗来提升士气。
两淮失陷后,我军士气还是受相当影响的,一时间陷入了一个低俗。有的与国民党整编74师交过手的战士甚至认为:74师比当年的日军还难打。毛泽东作为我军统帅,当然深谙战斗士气的重要性。此时,他迫切希望粟裕象打七战七捷那样,痛击国民党军,以此彻底激发我军指战员们的战斗士气,真正在气势上压倒国民党反动派。
总之,上至毛泽东和中央军委,下至陈毅和粟裕,以及两个野战军的指战员们,都迫切希望打好这一仗,都迫切希望打赢这一仗,以实现华东战区真正意义上的战略转折。
粟裕接到毛泽东的电报后,立即自盐城北返,于12月12日与陈毅会合。
12月14日,陈毅、粟裕向毛泽东和中央军委报告了宿北战役的作战部署,并特别告之“陈粟在一起指挥此战役”。
最终,粟裕没有辜负毛泽东的期望,没有辜负“战役指挥交粟负责”。宿北战役我歼敌2.1万余人,“是解放战争以来一次作战歼敌人数最多的战役”。(《粟裕传》第550页)
主要参考文献:《毛泽东军事文集》《毛泽东年谱》《陈毅传》《粟裕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