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良崮战役,人们只知道张灵甫的整编第74师左右两翼,分别为黄百韬的整编25师和李天霞的整编83师。并且认为黄百韬救援张灵甫比较积极,李天霞救援不积极。
其实,战场上还有一人,他应该是比74师外围十个整编师所有师长增援都积极之人,其积极性甚至都超过黄百韬。此人就是整编11师师长胡涟。
粟裕在最初筹划战役部署时,尽管胡涟的11师距离孟良崮战场较远,且中间还隔着整编65师、25师,但粟裕还是充分考虑到胡涟的整编11师积极增援孟良崮战场的可能性,故在作战命令中专门赋予能打阻击的第3纵队担负阻援胡涟的任务。
“第3纵队于南线战斗打响后,即南移新泰以东,并以一部,分别插入新泰南北地区,用各种方法阻延11师之南援,保障南线作战顺利结束。”
果然,战役打响后,胡涟即开始积极向孟良崮方向增援,与我第3纵队缠斗在一起。
孟良崮战役阵中日记5月15日22时记载:“粟(裕)令3纵:11师南援可能极大,务截断常路及新颜间交通,阻敌南援”。
当张灵甫看到包围圈起来越小,面临全军覆没时,再次给胡涟发出了救援电报。胡涟命令部下加快速度,“要象救火一样前去救援”。
然而,尽管胡涟增援如此积极,但他的整编11师距离孟良崮战场百八十公里,加之第3纵队顽强阻击,胡涟远水根本不可能解了近渴,只能望洋兴叹,看着张灵甫覆灭被歼。
据称:当74师被全歼、张灵甫被击毙的消息传来时,胡琏“不禁失声痛哭,发誓要为张灵甫报仇”。
那么,胡涟何以如此积极增援张灵甫呢?何以如此对张灵甫被歼记恨在心呢?这主要是由他们之间的四“同”关系所决定的。
他们同是老乡。两人都是陕西人,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老乡靠老乡,老乡照顾老乡,这是很符合人之常情的。
他们同是黄埔同学。两人都是黄埔四期生,在校时就是好友。这奠定了两人良好关系的基础。
他们同是主力师师长。国民党有五大主力,他俩各占据一个师长位置,且都是蒋介石的嫡系爱将。
他们同是孤高清傲之人。两个人都自视甚高,都不把别人放在眼里,这反倒使两人有了那种所谓的惺惺相惜的感觉。在讲究派系的国民党军内部,他们并不属于一个派系,但能结成这样好的私交,着实不易。
基于这四“同”,这才有了孟良崮战役张灵甫向胡琏求救,也才有了胡琏倾力相救张灵甫。
其实,早在8个月前的第一次涟水保卫战,74师受到重挫后,张灵甫就曾向胡涟倒过苦水:“匪军无论战略战役战斗皆优于国军……本军北调援鲁,南调援两淮,伤亡过半,决战不能。再过年余,死无葬身之地。吾公以为如何?”
透过这封电报,可以看出张灵甫对未来的战事一点也不乐观,甚至还有点悲观的色彩。那时他便预测到自己可能“死无葬身之地”,只是没有想到来的这么快,比他预想的还早了半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