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国史大纲》,这部凝聚着钱穆先生心血与智慧的鸿篇巨制,诞生于抗日战争的烽火岁月。时任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的钱穆,在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的迁徙途中,穿越枪林弹雨,辗转大江南北,最终在云南昆明的宁静一隅,将满腔热忱倾注于这部中国通史的撰写之中。生活的艰辛、物资的匮乏、内忧外患的交织,无一不促使钱穆深思中华民族的命运,这份沉甸甸的思考,如同一条坚韧的纽带,贯穿了《国史大纲》的每一个篇章。
钱穆先生明确指出,探究中国历史的精髓,首要在于挖掘国家民族内在的独特精神。他期望,这部饱含士人风骨的史纲,能成为抗战洪流中精英们的精神灯塔,引领他们勇往直前,不屈不挠。
《国史大纲》问世后,迅速被中华民国国民政府教育部列为大学用书,风靡全国,成为民族危亡之际唤醒国魂、抵御外侮的力作。它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是炎黄子孙对祖国深沉而炽热的爱恋。
钱穆,这位国学界的璀璨明星,以其深厚的学术底蕴和独到的历史见解,精心雕琢出这部简约而不简单的中国通史。受大学教科书体例所限,他力求言简意赅,提纲挈领,摒弃繁琐细节,却又不失全面地勾勒出从上古三代至二十世纪中叶中国历史的壮阔画卷。经济社会的变迁、政治制度的更迭、学术思想的激荡,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都在钱穆的笔下栩栩如生,展现得淋漓尽致。
全书贯通古今,让读者在品味历史沧桑的同时,深刻理解中国历史上治乱盛衰的根源,以及国家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支柱。这部作品,不仅是钱穆先生中国通史研究的巅峰之作,更与他专题史研究的成果相得益彰,共同构筑起他史学思想的宏伟殿堂。透过《国史大纲》,我们得以窥见钱穆先生所倡导的史心与史识的交融,智慧与功力的并重,感受那份穿越时空的历史魅力。
02
田余庆先生自谦其历史探索之旅为“发微初探,言人所未曾言”。此书中精选的十九篇力作,正是他在秦汉魏晋历史长河中深耕细作、寻幽探秘的璀璨结晶。每一篇章,皆如历史长河中的璀璨明珠,以细腻入微的笔触,揭示了秦汉魏晋时期诸多重大历史事件的深层奥秘,引人入胜,发人深思。
诸如秦汉交替之际,楚地反秦风云的激荡(《说张楚》一文,便是对这段历史的深刻剖析);汉武帝从雄心勃勃的扩张政策到“守文”治国理念的转变(《论轮台诏》,则是对这一政策转折的精妙解读);曹魏初创时期,与其他政治势力间错综复杂、波澜壮阔的斗争(《汉魏之际的青徐豪霸》与《曹袁之争与世家大族》,两文共同勾勒出这一时期的政治生态);蜀国政治舞台上的风云变幻(《〈隆中对〉再认识》以全新视角审视诸葛亮的战略构想,《李严兴废与诸葛用人》则揭示了蜀国内部的权力更迭与人才选拔,《蜀史四题》更是对蜀国历史中诸多悬而未决的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以及孙吴政权与江东大族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孙吴建国的道路》与《暨艳案及相关问题》,两文细腻描绘了孙吴政权崛起的轨迹及其与江东豪族的微妙关系)。
这些文章,篇篇皆为学术界的瑰宝,不仅影响深远,更被学界同仁广为推崇,展现了田余庆先生深厚的学术功底、敏锐的洞察力以及非凡的史学才华。
03
公元1644年,甲申之年,历史的车轮在这一刻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于明朝而言,它是崇祯十七年的悲歌;于清朝,则是顺治元年的新篇;而对大顺政权来说,则是永昌元年的辉煌起点。
这一年三月十九日,北京城头风云变幻,大顺铁骑势如破竹,崇祯皇帝朱由检在绝望中自缢,大明王朝随之轰然倒塌。同日,大顺皇帝李自成踏入紫禁城,黄河流域与部分长江流域迅速归附,大顺政权如日中天,与清军隔关对峙,形成双雄并立的格局。
然而,明朝的余晖并未完全消散,江淮以南的广袤土地,仍在明朝遗臣的掌控之下。他们自诩为正统,却因立新帝之事纷争不断,为南明政权的未来埋下了无尽的祸根。
自此,中国历史步入了一段风云变幻、波澜壮阔的时代。重大事件层出不穷,英雄豪杰轮番登场,上演了一出出感人肺腑、惊心动魄的历史大戏。而那三种纪年,如同三面旗帜,分别代表着三个相互对峙的政权,它们在这片广袤的中原大地上,展开了激烈的角逐与争斗。
《南明史》一书,以其扎实的史料、丰富的内容,生动再现了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它荣获中国国家图书奖与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奖,实至名归,是了解南明历史不可多得的佳作。
04
万历十五年,公元纪元中的1587年,于西欧而言,是西班牙无敌舰队整装待发,剑指英伦的前夕;而在东方的中国,这一年看似波澜不惊,实则暗流涌动,隐藏着诸多被历史长河轻易掩盖却意义深远的细节。这些细微之处,宛若历史长河中的微小涟漪,虽不起眼,却是过往风云的余韵,亦是未来巨浪的先兆。在历史学家黄仁宇的慧眼之下,这些看似无关紧要的点滴,实则串联起了历史的脉络,构成了他眼中历史的真正核心。于是,一场穿越时空的大历史探索之旅,悄然启程……
《万历十五年》,这部黄仁宇的成名力作,亦是他学术生涯中的璀璨明珠。书中凝聚了他数十载的人生阅历与治学精髓,首次以宏大的“大历史观”为视角,深刻剖析明代社会的深层症结,追溯现代中国之根源,为读者带来了一场思想的盛宴。英文原版问世后,不仅在美国多所高等学府中被奉为经典教材,更两度荣获美国书卷奖历史类好书的提名,其学术价值与影响力可见一斑。
05
《品位与职位》一书,深度聚焦于秦汉魏晋南北朝这一历史时期的官阶制度,以其独特的学术视角和精妙的分析框架,为我们揭开了这一复杂制度背后的神秘面纱。作者巧妙地引入了“品位分等”与“职位分等”这一对核心概念,为理解古代官僚体系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
在这一框架下,作者不仅细致入微地考察了周代的爵命制度,还深入剖析了秦汉时期的二十等军功爵与禄秩体系,以及魏晋南北朝时期错综复杂的官品、中正品、勋品、将军号、文散官等制度。通过这一系列细致入微的考察,作者成功地将这些看似零散的制度元素勾勒成一条清晰的历史演进线索,展现了其深厚的学术功底和敏锐的洞察力。
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并未止步于对制度的单纯描述,而是进一步对这些制度的性质和意义提出了一系列独到而深刻的解释。这些解释不仅深化了我们对古代官僚制度的认识,也为我们理解整个帝国时代官僚等级制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在此基础上,作者更是大胆地提出了一个将帝国时代官僚等级制度划分为五个阶段的分期模式。这一模式不仅是对古代官僚制度发展历程的总结,更是对未来研究的一种引导和启发。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更为宏观和系统的视角,来审视和理解古代官僚制度的演变和变迁。
综上所述,《品位与职位》一书以其独特的视角、精妙的框架、细致入微的考察和独到深刻的解释,为我们呈现了一幅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官阶制度的壮丽画卷。它不仅是对古代官僚制度的一次深入探索,更是对历史学研究方法和视角的一次重要创新。
06
这部《中国通史》是吕思勉先生在抗日战争时期,上海沦为“孤岛”的特殊环境下,为满足当时大学教学需求而精心编纂的力作。全书分上下两册,构思精妙,内容宏富。
上册《中国文化史》,吕先生借鉴了古代史书的典制体,以专题形式展开,涵盖了婚姻、族制、政体、阶级、财产、官制、选举、赋税、兵制、刑法、实业、货币、衣食、住行、教育、语文、学术、宗教等十八个广泛领域。这些专题不仅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与当今“大文化”的概念高度契合,展现了吕先生对文化史的深刻理解和独到见解。
下册《中国政治史》,则从民族起源溯起,依时序娓娓道来,历朝历代史事直至民国开创,尽收眼底。吕先生以精炼的笔触,将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浓缩于一书之中,仅用三十八万字便勾勒出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他主张通史内容应围绕“理乱兴亡”与“典章制度”两大核心展开,因此上册聚焦于“文化现象”,下册则“依时代加以联结”,以“革命途中的中国”作为结语,寓意深远。
全书总计54章,每一章都是吕先生对历史的深刻洞察和精心提炼。他的这部《中国通史》,不仅是一部全面系统的中国历史教科书,更是一部蕴含深厚学术底蕴和人文关怀的历史巨著。
07
这部著作,是在荣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的坚实基础上,经过作者二十年匠心独运的修订而成,堪称学术研究的瑰宝。书中所探讨的“汉道”,实则是汉朝治国理政、统御天下的核心理念与实践路径。
作者以深邃的笔触,详尽地描绘了在儒家士大夫的积极推动下,以《春秋》学为骨干的经学体系,是如何在“大一统”帝国的构建中发挥其独特作用,影响并塑造了汉帝国的法制建设与历史进程,进而铸就了“汉道”的辉煌,为中国古代政治文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与模式。
此书贯穿了从西汉创立至东汉终结的整个历史脉络,所触及的议题无一不是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节点。诸如汉初在反思“过秦”之弊后所实行的黄老无为而治、儒学的崛起与独尊地位的确立、汉家融合“霸王道”的治国方略、儒家思想浪潮下的托古改制运动,以及两汉交替时期的政治与学术转型等,这些都是对中国文化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的重大课题。
作者以卓越的学术洞察力,将这些纷繁复杂的历史问题巧妙地串联起来,形成了一部逻辑严密、论述精深的学术佳作。书中不乏新颖独到的见解,充分展现了作者在思想史、政治史、制度史等多个领域融会贯通、驾驭自如的深厚学术造诣。此著作的问世,无疑为学术界提供了一份宝贵的财富,对于深入理解中国古代政治文化、探索历史发展规律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08
《大汉帝国在巴蜀》一书,以三国时期蜀汉政权的兴衰历程为核心,以生动流畅的笔触,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重新唤醒。作者不仅巧妙地勾勒出了蜀汉历史的整体框架,更在细腻的历史叙述中,深刻揭示了当时人物与事件背后的深远意义,展现了一部断代史著作中“通古今之变”的史学追求。
此书在学术性与可读性之间取得了完美的平衡。作者围绕天命、合法性与政治兴亡这一宏大主题,进行了深入透彻的论述。对于三国时期诸多争议不断的问题,如衣带诏的真假之辨、《隆中对》策略的成败得失、襄阳之战中的明暗交锋、夷陵之战的失败根源、永安托孤的种种谜团、孙刘联盟的政治纠葛,以及诸葛亮北伐战略的重新审视等,作者都提出了自己独到且深刻的见解,为读者提供了全新的思考角度。
在修订版中,作者不仅对原文进行了精心的打磨,使行文更加精炼流畅,还针对李严案、姜维复国之谋等历史细节进行了补充性的分析,进一步丰富了书本的内容,提升了其学术价值。通过这些细致入微的补充和修订,作者不仅为读者呈现了一个更加完整、更加真实的蜀汉历史画卷,也再次展示了自己在三国史研究领域的深厚功底和独到眼光。
09
《东晋门阀政治》一书,凭借详实的史料与严谨的考证分析,对中国中古历史中备受关注的门阀政治问题进行了深入且独到的再探索。作者明确指出,通常被中外学者统称为魏晋南北朝的门阀政治现象,实则仅存在于东晋这一特定历史时期。这一论断打破了以往对门阀政治时空范围的泛化理解,为相关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界定。
书中进一步阐述,门阀政治并非历史常态,而是皇权政治在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具有鲜明的暂时性和过渡性特征。其核心在于门阀士族与皇权之间形成了一种微妙的共治关系,这种关系既体现了皇权的某种让渡与妥协,也反映了门阀士族势力的崛起与影响。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本书在探讨门阀士族时,并未局限于传统的婚姻与官宦视角,而是跳出了这一窠臼,从更广泛的社会政治背景出发,对门阀士族的地位、作用及其与皇权的关系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分析。这种研究方法的创新,不仅使得本书对门阀政治的理解更为深刻和全面,也为中国中古政治史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论启示。
综上所述,《东晋门阀政治》一书以其独到的见解、严谨的论证和丰富的史料,为中国中古政治史中的门阀政治问题提供了精辟而深刻的阐释,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历史意义。它不仅深化了我们对东晋历史的理解,也为探索中国中古时期政治、社会、文化等多方面的变迁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10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一书,乃作者精心编纂的专题演讲集萃。此书以汉、唐、宋、明、清五代为经纬,对中国历史上的政治制度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剖析与比较。从政治组织的构建,到百官职权的界定;从考试监察体系的设立,到财经赋税的征收;再到兵役义务的承担,作者无不一一详述其历史沿革与变革轨迹,并深刻揭示了各项制度背后的利弊得失。
此书不仅高屋建瓴地概括了中国历史与政治的精髓要义,更以敏锐的洞察力指出了近现代国人在传承与理解传统文化和精神时所存在的种种误区。作者以简练的语言、深邃的思考,将复杂的历史现象与政治制度条分缕析,使读者能够迅速把握中国政治制度发展的脉络与特点。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不仅是一部学术价值极高的政治制度史著作,更是一部适合广大读者阅读的简明历史读本。它以其言简意赅、语重心长的笔触,引领读者穿越时空的隧道,深入领略中国历代政治制度的辉煌与沧桑,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传承与文化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