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于:中国金融杂志|作者:楼航「中国人民银行宁波市分行行长」|文章:《中国金融》2024年第23期|责任编辑 张黎黎
导读:宁波市结合本地禀赋,以数字技术为引领,联动银证保担,坚持服务实体经济,构建服务闭环,探索出一条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宁波路径。
自2019年11月获批建设国家级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以来,宁波市结合本地资源禀赋,以数字技术为引领,联动银证保担,坚持服务实体经济,构建服务闭环,经过五年的实践,探索出了一条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宁波路径。
五年来试验区的实践探索
坚持科技赋能,数字化普惠体系全面形成。一是迭代升级宁波市普惠金融信用信息服务平台,创设“一库可查”的以数增信窗口、“一键可达”的融资对接通道、“一筛可得”的精准获客渠道、“一触可知”的数字风控屏障。截至2024年6月末,已采集50多个政府部门和公共事业单位超过30亿条信用替代数据,有26家银行在平台建模28个,有5家银行在平台开发6款全线上纯信用贷款产品,向金融机构推送预警信息35.1万条,助力5.1万户企业通过平台获得贷款1879.7亿元。二是创新建设“中保科联”平台,集成卫健、医保、商保数据,开发普惠险定制、特色险开发、零感知理赔、跨区域结算、区块链风控、大数据实验、健康智管家七大核心功能,实现数据“一网通”集成、保险“一站式”服务、理赔“一次性”办结。截至2024年6月末,平台已联通全国2.1万家医疗机构和50家全国性保险机构,覆盖全国19个城市,服务群众超过9300万人次,开展理赔服务592万次。
提供综合支持,大金融普惠格局全面构建。在银行端,用好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开展“首贷户”拓展等系列专项行动,建设普惠金融服务中心,通过综合施策实现信贷资金对普惠领域的充分支持,并推动利率水平持续下降。截至2024年6月末,全市普惠小微贷款余额达7574.1亿元,比2019年末增长了3倍;全市企业有贷户(含个体工商户)达51.3万户,比2019年末增长1.8倍;信贷覆盖率达36.6%,比2019年末提高18.6个百分点。2024年6月小微企业贷款平均利率达3.87%,比2019年12月下降162个基点。在保险端,在全国率先运用保险机制破解小微企业、“三农”群体及科创企业的融资难题,推出280余个国内领先的创新项目,近50个项目在全省乃至全国被复制推广,其中政策性农业保险项目累计达78个,覆盖六大产业领域43个保险品类,产品数量、保费规模、保障金额均居全省第一。在证券端,宁波股权交易中心获批设立北京证券交易所宁波服务基地,入选工信部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名单和全国首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上市培育服务机构名录,资本对接渠道畅通有效。截至2024年6月末,累计挂牌企业5197家,成功培育A股上市及IPO过会企业20家,新三板挂牌企业36家,进入IPO上市辅导期和申报阶段企业54家,累计为610家企业实现各类融资超过288.9亿元。在担保端,在全国首创“财政+银行+担保”三方联动的“微担通”业务模式,以及“财政+银行+保险”三方风险共担的“甬贸贷”融资模式,探索出财政引导下的政府性融资担保参与服务普惠金融发展的有效路径。截至2024年6月末,全市政策性担保在保户数达29743户,在保余额达538.1亿元,户均规模达180.9万元,其中1000万元以下规模占比超过98%;累计减免担保费13438万元,平均担保费率继续保持全省最低。
坚持服务实体,“普惠金融+”服务质效全面提升。一是支持建设先进制造业高地。2020年以来,组织开展两轮制造业中长期贷款提升专项行动,截至2024年6月末,全市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较专项行动开展前增加3683.6亿元,占制造业贷款的比重较专项行动开展前提高了40.1个百分点。二是支持培育新质生产力。引导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健全“甬科E贷”产品体系,强化科创企业全生命周期金融保障,截至2024年6月末,全市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余额达129.4亿元;突出支持培育“361”万千亿元级产业集群,截至2024年6月末,全市“361”万千亿元级产业集群体系贷款比年初新增619.7亿元。三是促进经济绿色低碳转型。发挥货币政策工具带动作用,丰富“甬绿E贷”产品体系,截至2024年6月末,落地碳减排支持工具资金179.6亿元,绿色贷款余额达5677亿元。四是推动外汇普惠业务集成创新。不断拓展跨境金融服务平台应用场景,平台注册企业家数、融资业务笔数、企业信用查询数量均为全国第一,启动全国首批海运费外汇支付便利化试点,实现运费支付凭证数字化、办理线上化和审核自动化,办理时间由数小时缩短为10分钟左右。截至2024年6月末,共为3216家企业办理海运费支付业务10.1万笔、金额超过110亿元。五是持续优化跨境电商收结汇服务,聚焦跨境电商资金交易“小额、海量、电子化”的特点,人民银行宁波市分行指导宁波银行丰富跨境电商金融综合服务平台功能,推出多店铺同一账号集中收款、“零收整提”等服务,助推宁波市成为全国首个跨境电商零售进口额破千亿元的城市。六是创新开展汇率避险“首办户”拓展行动,推出政策性担保和财政补助两大政府扶持政策,引导银行优化减费让利、专属定制和便捷办理三项服务。截至2024年6月末,全市累计拓展“首办户”5909家。
构建服务闭环,“老小新”普惠群体全面覆盖。一是推进金融助老有实效。推动辖内银行机构优化网点布局,开设2000个针对老年客群的服务专窗或服务专区,推动金融机构完成移动金融App无障碍改造,上线大字版、语音版等适老版手机银行,98.9%的银行网点能提供适老化服务。二是开展教育扶小有突破。深入实施“金融普惠 校园启蒙”工程,组建精英讲师团,编制标准化教材,打造“开学第一课”“星火燎原”“关爱无声”等特色宣教品牌,建设奉化滕头、慈溪杭州湾、交通银行海曙支行三个省级金融教育示范基地,推动金融知识宣教覆盖教育各阶段。建设专业金融知识宣教线上平台——“金语满堂”App,截至2024年6月末,平台注册会员达5.4万人,阅读量达162.3万次。三是服务新市民有实招。依托“浙里办—浙里新市民”平台搭建新市民金融服务场景,设置“新市民贷”“新市民保”等板块,实现金融服务“一屏通览”和“一站式”申请办理,截至2024年6月末,已上线贷款产品36个、保险产品20个。开发“产业工人贷”等18个信贷产品,满足产业工人住房、就业、消费等方面融资需求,累计授信60多亿元,惠及4万余名产业工人。围绕八大高频场景,因地制宜打造机场、商圈等“1+6”优质支付便利化服务样板,聚焦银行卡受理、现金支付、移动支付、账户服务等重点领域精准施策。截至2024年6月末,全市有1.9万余家商户支持受理外卡,2024年上半年外卡交易量同比增长67.3%。
普惠金融改革面临的难点
公共数据融合利用难。出于安全性考虑,加之部门规定等限制,政府部门掌握的大量公共信用信息数据还未实现充分联通共享。例如,截至2024年6月末,宁波市普惠金融信用信息服务平台、“甬金通”数智金融大脑、浙江省金融综合服务平台等数据基础设施中的数据存在交叉且无法完全覆盖的情况。此外,公共平台多通过隐私计算等方式仅对外提供数据标签。基础数据不可得以及明细数据无法获取限制了数字普惠金融业务创新。
普惠金融融合发展难。目前“普惠金融+”发展模式还处在初级阶段,契合中小科技型企业的融资产品、服务、机制还有待完善,金融机构针对经营活动、投融资活动的碳核算能力不足,小微企业环境信息披露成本较高,养老服务产品供给与需求的匹配度有待提高,中小银行数字化转型相对较慢。
深化普惠金融改革的建议
完善数据基础设施支撑数字普惠金融创新。明确各数据源部门的主体责任,建立信息共建共享、互联互通机制,强化督导考核,推动政务、公共信用等信用替代数据的采集。持续优化宁波市普惠金融信用信息服务平台功能,上线更多应用场景,满足各类金融机构普惠金融业务创新需求。
以普惠金融改革助力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优化“普惠金融+”发展模式,一体推进普惠金融与科技金融、绿色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的融合创新。持续推进“信用融资破难”、首贷户拓展、制造业中长期贷款提升等系列专项行动,推动金融机构持续完善“敢贷、愿贷、能贷、会贷”长效机制。深入开展“金融助科创 驱动新发展”专项行动,完善具有宁波市辨识度的中小型科创企业全生命周期金融产品和服务体系。创新推广环境权益抵(质)押贷款,探索推进碳金融、环境信息披露相关工作,为绿色领域普惠群体提供差异化金融服务。加大普惠养老项目储备力度,加强“银项”对接,持续加大对养老产业、健康产业的金融支持力度。强化对数字产业的金融支持,支持金融机构加快数字化转型,运用数字技术优化信贷流程、内部控制、风险管理,提升服务普惠群体质效。■
THE END
转载声明:本微信公众号刊登的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及本微信公众号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