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济在《介存斋论词杂著》中云:“苏之自在处,辛偶能到;辛之当行处,苏必不能到。”
辛弃疾,一位被称为“词中之龙”的将领。
南宋刘过、刘克庄、刘辰翁受他的词风影响,不自觉组成了浩浩荡荡的爱国词派;其军事战绩与理论为当时抗金义士所振奋与欣赏;元代赵孟頫,明代黄琳、项元沛及清代永瑆等人鉴藏他的字帖。
年少时读苏轼,惟觉得活成那竹杖芒鞋,享受美食的“月夜徘徊者”才算恣意自由;长大后才读懂辛弃疾,因为我们大多数人都跟他一样,看透世事真相却仍旧撞得头破血流。
辛弃疾的一生悲壮大气,但他永远心怀热血,永远眼里有光,永远归来仍是少年。
面对困境,敢想敢做,才能破局
邓广铭曾评价辛弃疾:“胸怀中燃烧着炎炎的烈火轰雷,表面上却必须装扮成一个淡泊冷静、不关心时事和世局的人。”
他和如今世上每一个明明胸藏丘壑却无奈佛系的成年人,异常相似。
绍兴十年,岳飞被十二道金牌召回;同年,辛弃疾承载着恢复中原的期望出生。
此时靖康之耻已过去十三年,其祖父辛赞因为家族庞大难以南迁,被迫于金出仕。但辛赞时常带着辛弃疾登高望远,讨论国家大事,不忘故土破碎。
辛弃疾也在目睹金人统治下汉人水深火热的生活后,立志收复山河。
史书记载长大后的他“肤硕体胖,目光有稜,红颊青眼,壮健如虎”,天生一副当将领的料。
21岁,他在济南纠集两千人加入耿京领导的起义军,并负责联系朝廷共同抗敌。
22岁,他率领五十人突袭五万金兵,成功抓回叛徒张安国并将其斩首示众。
耳顺之年,回顾过往,感慨写道《鹧鸪天》: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
燕兵夜娖银胡䩮,汉箭朝飞金仆姑。
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
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这首词的上阕看似只是在描写辛弃疾青年时的传奇经历,而字里行间中,还表现了他骁勇善战的能力以及抗金杀敌的决心。
克罗齐说:“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
要想让自己所见历史不再延续下去,就必须努力去打破,才会有新历史诞生的可能。
同理,生活就像千岩万转的山路,山重水复疑无路。但只有牢记自己走过的路,不再重蹈覆辙,才能开辟新的道路。
那就必须敢想敢做,这种魄力才是难能可贵的。
人生才会有无限可能。
怀才不遇时,与其内耗,不如放平心态
人生在世,谁没有个低谷时期?
我们无法左右这段时期的到来以及长短,却能决定自己如何度过这段艰难的日子。
因为在起义军卓越杰出的表现,辛弃疾开始了他的仕宦之路。
他受到过重用,却因为“归正人”的身份以及被同僚嫉恨,终被罢官。
而辛弃疾有先见之明,早早在上饶建好庄园,安顿好家人,自号“稼轩居士”,做好了归隐田园的准备。
免官时辛弃疾41岁,新居刚好落成,自此过了段悠然自得的闲居生活。
上饶县有个黄沙岭,风景优美,利于农产,辛弃疾常来此处游览,写了好几首词。
最有名的当属《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从信手拈来的文字中,我们仿佛透过时光看到了超脱悠闲又有点儿可爱的辛弃疾。
在此期间,辛弃疾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与陈亮第二次鹅湖之会,与郑汝谐等人讨论时事,与朱熹交情匪浅……
失业的辛弃疾,和如今很多人一样:上司不明事理,同事勾心斗角,心中的理想火花渐渐冷却,亲族家人又无一不是牵绊……
但年逾不惑的辛弃疾,没有自暴自弃。
他选择早做打算,放平心态,游山玩水,结交好友,闲云野鹤。
以稀松平常的小确幸疗愈生活的不幸。
看透真相时,依然心怀热血与希望
罗曼·罗兰说过:“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认清了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
这是大千世界里,唯一的英雄主义,难能有二。
年逾花甲的辛弃疾被宰相韩侂胄起用,精神振奋。
在残酷战场与政治漩涡里身经百战的他,早已看透朝廷背后的用意——不过是利用他那早期主战派的名号。
但他不在乎。
他积极为北伐事业做准备,又深深担忧韩侂胄草率抗金的决策。
当他所有的努力都被统治者置之不理时,“稼轩词中第一”《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应运而生: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这首词洋溢的爱国热情与他一生的抱负相得益彰,留名青史。
这时距离他辞世,不过两年。
但一心为国的他,依然被排挤贬官。
他决定乞骸骨,离开没有他一席之地的战场。
但爱国之心不泯,报国之情不灭。
68岁那年,他再次收到朝廷的诏令。
可惜他已卧病在床,日薄西山。
临终那两声“杀贼!杀贼!”振聋发聩,穿透历史的尘埃,融入爱国主义精神中。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辛弃疾发现并闲居的瓢泉,已成为景区且划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当年那块开垦的东坡地,已无法精准定位。
不幸的人,各有各的不幸。但值得庆幸的是,我们依然能在他们皆为序章的过往中,寻求超脱。
闯过热血,争过抱负,享过田园。归来,辛弃疾他仍是少年。
就像我们的人生,真实而又细碎,贴切又让人共鸣,不忍辜负这广袤而又实在的世界。
辛弃疾说:“若要足时今足矣,以为未足何时足。”
即便他的抗金事业没有什么起色,心中总有一抹遗憾;但我们可以透过他的词,看到一段真实的历史,一个真实的辛弃疾,真实到仿佛是身边的某个成年人。
而弃疾对待世事无常的坦然与知足,也正是我们所寻找的人生妙药。
读弃疾,读的是一个成年人的喜怒哀乐。
读懂弃疾,就读懂了生活。
不谙世事时,我们觉得岁月漫长,激情澎湃可以维持一辈子;成熟后,发觉时光匆匆,平平淡淡从从容容才是真。
若我们临绝顶,却无人会登临意,就满足于登上顶峰的激动与喜悦;若我们只能遥岑远目,就欣赏美妙的风景,那是另一番从容的气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