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难得从繁重的工作中抽身有得一丝清闲,周总理与毛主席在中南海的湖边漫步。

期间,二人不由自主有关提到故乡的话题。毛主席故乡在韶山,就是1959年他下乡考察时回到了韶山一趟,重温了故乡的风光。

可是毛主席注意到,周总理好像从未回过故乡。毛主席忽然看向周总理,问到:“离家这么多年,你就不想家?不想回去一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谈及到此,周总理苦笑却坚定的摇了摇头:“我不是不想回,是不能回!”

周总理此番话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堂堂一国总理,竟然有家不能回?

少年时期:一心求学,不必回家

1911年,辽宁银冈书院内,曾经荣为晚清秀才的私塾先生问在座各位学生:“你们为什么要读书?”

满堂学生,说白了也不过是十几岁的孩童,还是天真懵懂,不谙世事的年纪。有人回答赚钱,有人回答工作,有人回答是父母的要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时候,一个瘦弱的男孩站了起来,他嗓音洪亮,坚定地说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震惊了在场的师生,让人更没想到的是,这个小男孩兑现了自己13岁时的诺言。

他,就是之后举国敬仰的周总理。

周总理的这则小故事流传已久,相信大家都或多或少的了解过,那么是什么坚定了周总理如此远大的信念呢?

周总理所在的周家,在当地算得上名门望族,周总理出生时,父母为周总理起字为翔宇,希望周总理如大鹏般展翅高飞,遨游于天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10年,周总理年仅12岁,为了求学周总理告别自己的家人,离开了江苏淮安,跟随在东北的大伯来到辽宁求学。

在银冈书院,周总理遇到了许多志同道合的伙伴,也发生了一件直接改变周总理命运的事件。

在书院就读一年后,趁着暑假周总理与同窗来到周围的景点爬山,登高望远,同窗的家人何老先生,跟着两个孩子一起来到了山顶。

在山顶,望着因战争而四处狼藉的土地,何老先生为周总理讲述了1904年发生的日俄战争。

1904年,日俄因为对于中国土地的争夺,谈判未果,在辽宁抚顺开战,这场战争,百姓受苦受难,东北经济也饱受影响。

1905年,日俄战争以俄军失败告终,即便如此,日军和俄军还是在辽宁分别建立了一座纪念碑,来宣扬自己的事迹。

在本不属于自己的国土,以践踏他国的土地与人民为傲,让中国百姓无比愤恨。

转眼6年过去,1911年的中国仍然是内忧外患,面对着新生力量,何老先生发出了“图自强兮在少年”的感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何老先生的一段话,为少年周总理内心带来了巨大的激荡,周总理就为自己立下了誓言,誓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确立自己的志向之后,周总理的生活再次发生了变动。

1913年,他跟随大伯来到了天津,到南开学校就读。在南开学校,周总理接触到了更多的新思想,也更加坚定了自己的目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转眼,毕业季到来,周总理早已想好了自己的去处:继续留学,前往日本。

当时,赴日留学是青年学生中的一股风潮,日本有着先进的经验,许多人都很好奇,日本是如何和中国站在不同的起点,却走到了中国前方的,周总理也不例外。

周总理家中并不是很富裕,大伯也拿不出钱来供周总理留学,好在周总理在校期间成绩十分优异,全校师生特意为周总理设立了一项奖学金,供他前往日本。

1917年,周总理孤身前往日本,这次的留学经历为周总理毕生信仰的确立打下了基础。

直到1917年,周总理已经离家整整7年,但他却从未想过回家,当时年少的周总理觉得,家总会有回去的那一天,可是革命只能够在最青春的年华去奋斗。

青年时期:革命变动,不敢回家

在日本生活的一年半,周总理接受了许多进步思想的洗礼,读到了一份非常重要的杂志《新青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刊由李大钊创办的杂志,宣扬了救国救民的思想,同时也让周总理接触到了社会主义,了解到了马列思想。

周总理回国后,恰逢五四爱国运动过爆发,他立马投身其中,并且很快再次赴法留学,跟随革命伙伴,共同加入了共产党。

从此,周总理终于正式走向了少年时期盼的道路,与毛主席等同志为中华之崛起而奋斗。1924年,共产党与国民党开启了中共第一次合作。

周总理从小的家庭情况就十分复杂,他出生后,因为自己的叔父没有孩子,父母就将周总理过继给了叔父,所以周总理有一个生母,有一个养母。

生母养母都对周总理关怀备至,让周总理的童年过的无忧无虑,但好景不长,周总理的生母养母相继去世,葬在了淮安周家的祖坟中。

按理说为人子女,应该每年都到父母墓前祭拜,从前周总理一心求学,男儿志在四方,不回家也是合乎情理。

加入共产党后,周总理应该有了私人时间,可是却为什么还没有回家呢?

其实,原因非常简单。当时的环境,周总理每天要处理的事物可谓是没有一千件,也有几百件,更别提1927年之后,周总理更是有家不敢回!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了震惊中外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无数共产党人死于政变下。

此时的周总理,已经是党内的关键一员,中共合作的大事小情,都少不了他的参与,自然被列为了重要人物。周总理的家人,也就成为了国民党捕杀的对象。

周总理的弟弟周恩溥从未参加过革命,也并非任意一个党派的成员,仅仅因为是周总理的亲人,就被国民党抓去严刑拷打,试图审问出周总理的行踪。

面对着酷刑,周恩溥誓死不屈,最终死在了国民党的手下,周总理听到这一消息,悲痛万分。

他知道,自己的亲人已经成为了国民党搜捕的对象,事到如今只有一种方法,能够保全家人的安危。

周总理决定一心革命,非十分必要的事情,绝对不再回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革命越做越大,故乡却越离越远。周总理在繁重的事务中,偶尔也会黯然伤神,怀念那个曾经供自己长大的故乡。

周总理在革命途中,也邂逅了自己的真爱——邓颖超同志,二人相遇于1919年,1925年于广州结婚,定下相守一生的承诺。

1939年,国共第二次合作两年后,十分必要的事情出现了,周总理回到了老家的祖祠,这是他继1910年后第一次回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次回来,他将自己与邓颖超的名字放在了族谱中,这是周总理最后一次回家,此后37年,周总理再未回到淮安。

中老年时期:功成名就,不能回家

1946年,是周总理继1939年回家后离淮安最近的一次。这一年,抗日战争宣布胜利,国民党与共产党再次回到了微妙的关系中。

国民政府先前从南京迁离,这次再次迁回南京,周总理代表共产党前往祝贺。这一次,周总理离家仅仅只有不到200公里,却依旧没能回去。

因为,这次的情况又回到了国共第一次合作破裂时那样,国共关系再次变更,周总理担心家人安全,自然是不能回家。

而且,此次来到南京是带着任务的,怎么能因自己的私情耽误大家的时间呢?

周总理就是这样为人民与国家考虑,将自己的个人悲欢放在后头,放弃了回家的机会。

1949年解放战争胜利,新中国成立,周总理成为了一国之总理,更是工作繁忙,有时候通宵工作,天亮才去休息。

这时候,如果周总理能够回到故乡,那真是衣锦还乡。但周总理却怎么也不肯回去了,就连周总理的弟弟周恩寿要回家,都被周总理驳回了。

周恩寿是一名军人,在内退后一直留在北京,他不像周总理日理万机,是个退休的闲人,于是分外想念家乡。

一日,周恩寿说自己想要回家看看,直接遭到了周总理的拒绝,周恩寿面对哥哥,很是不服气,质问道为什么自己不能回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周总理也是难得和弟弟发了一回火,说明了原因。如今国家依然安定,周总理又身兼重任。

如果这时候回到家乡,那县里、市里的干部一定会夹道欢迎,而周总理平生最讨厌的就是特殊待遇。

再者,一定会有心怀不轨之人,仗着是周总理远得不能再远的亲戚,来到政府里讨要一份差事,想要享受特权。这样的事情,周总理是绝不能放任其发生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周总理这么说并不是自作多情,而是亲身经历。自从周总理上任以来,足足有100多人来到北京,说是周总理的亲戚要得到他的接待。

即使是周总理的亲弟弟,周总理也在待遇上一视同仁,更别提那些和周总理八竿子打不着的亲戚了。

到时候,周总理要是真的回家,那就真是在给政府添麻烦,给百姓添麻烦!由此,周总理才对毛主席说,不是不想回,而是不能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周恩寿听完了周总理的理由,仔细思索了一下,发现确实有道理,便留在了北京,再也不提此事。

但是,别看周总理不回家,淮安的大事小情,周总理都十分的关心。淮安的苏北灌溉总渠,就是在周总理的亲自监督下完工的。

淮安一带常受水患侵扰,周总理日日忧心,亲自监督水利事业的进行,这才建成了这个现在仍发挥着巨大疏水作用的水渠。

水渠的建造,也是为国为民,没有周总理的一分私心,只有对国家和家乡的一片赤诚。

周总理将自己的一生都投身进了爱国事业中,不曾停歇。他舍弃了小家顾大家,也赢得了人民的尊重和喜爱。

结语

1976年,周总理在北京逝世,周总理的遗体没有回到故乡,而是按照周总理意愿,将骨灰撒在了对周总理意味深刻的四处地点:北京、密云水库、海河入海口、黄河入海口。

周总理工作的北京、投入心血的水库、求学的天津、和我们中国的母亲河。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周总理惦念的仍然是他热爱的中国。

1939年后,周总理再未回到故土,但他的精神已经随着历史的脚步回到了故乡,指引了故乡的一代又一代人。肉身虽不在故土,但精神在故乡人民心中永存。

最重要的是不只是故乡,周总理对整个国家的贡献,都值得我们每一个人终生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