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6日下午15时,国家卫生健康委举办新闻发布会,主题为「医药领域科技创新」。国家卫生健康委科教司司长刘登峰、药政司副司长王雪涛、北京协和医院院长张抒扬等相关领导、医院管理者及医药企业代表出席本次新闻发布会。
近年来,国家卫生健康委聚焦群众生命健康需求和关键问题,会同有关部门组织科技攻关,科技创新能力快速提升,科技成果转化速度日益加快,影响群众健康的重大疾病预防、诊断和治疗研究持续取得突破性进展,更多成果为群众所及、所享、所用。
刘登峰表示,国家卫生健康委围绕构建科技创新工作体系、凝练攻关任务、遴选攻关团队、健全项目管理、优化资源布局、营造政策环境、推进平台建设、完善评估评价、促进高质量发展、健全专业服务等10个方面,出台了50条政策举措。
王雪涛表示,国家卫生健康委注重临床用药需求评估,通过制定《鼓励研发申报儿童药品清单》和多批次《鼓励仿制药品目录》,引导和支持药品的研发创新和生产供应,更好地满足临床急需适宜的药品需求。
国家卫生健康委注重部门协同,通过建立跨部门信息共享、沟通会商和协同创新机制,将《清单》和《目录》中的品种纳入国家重大专项,通过优先支持、优先审评审批、按程序优先纳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和国家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引导企业更好地以临床需求为导向进行研发申报。
在国家大力推动医疗装备自主创新发展的政策趋势下,以及产业链上中下游的通力合作之下,中国高端医疗装备行业实现了从0到1的跨越式增长,不仅扭转了过去几十年完全依赖进口的局面,一批企业还以代表中国医疗科技创新的全新面貌走向世界舞台。本次发布会有两名医药企业代表出席,分别是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戴洪斌和上海联影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强。
据介绍,医药行业在创新方面采取多方面的措施:
一是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十四五」以来,全行业研发投入年均增长超过20%。
二是重视打造高层次的人才团队。伴随着创新转型,企业都非常重视引进和培育高层次的创新人才,一些创新的领军人才均有丰富的跨国药企工作背景。
三是加强与医疗机构的合作,加速创新药的临床转化,共同推动创新药的研发和上市。
刘登峰:为科技创新提供源源不断的
资金、政策和项目支持
刘登峰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2023年以来,国家卫生健康委在科技创新领域承担了更重的责任,为了充分发挥卫生行业部门管科技的优势,更好推动卫生领域科技创新,国家卫生健康委深入研究、精心谋划、加强领导,成立了科技创新领导小组,并围绕构建科技创新工作体系、凝练攻关任务、遴选攻关团队、健全项目管理、优化资源布局、营造政策环境、推进平台建设、完善评估评价、促进高质量发展、健全专业服务等10个方面,出台了促进卫生健康科技创新的政策举措,具体来说有50条。据刘登峰介绍:
一是在纵向上,国家着力构建央地高效协同的卫生健康科技管理体系。推动形成国家和地方分工合理、相互促进的工作格局,积极打造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等卫生健康科技创新策源地,健全中西部、东北地区等区域科技发展互助机制,充分把政策用好,在管理上为区域发展提供有效的管理支撑。在横向上,加强不同部门政策联动和不同创新主体的分工协作,形成分工明确、职责清晰、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工作合力。
二是以健康需求和应用为导向,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制度的优势,打造卫生健康全链条科技创新体系。国家卫生健康委成立了「1+2+2+3+X」的组织管理体系。
具体来说,「1+2」是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局、国家疾控局,「+2」是卫生健康科技领域两个科技管理专业机构,医药卫生科技发展研究中心、生物技术发展中心,「+3」是三个国家级的医学科研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中医科学院和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X」包括广大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研究型医疗机构、创新企业,以及相关的卫生健康领域高水平科技力量,充分调动积极性,形成协同高效的组织管理体系,努力打造政产研学全链条促进卫生健康科技创新的全新政策环境和管理生态。
三是营造更好的科技创新环境。国家卫生健康委出台了相关政策,比如在医疗机构适用高校科研院所的创新政策方面,在提升研究者发起的临床研究质量方面,在促进生物医学新技术创新发展方面,在保障维护研究参与者权益方面,出台了相关政策,畅通从基础研究到临床转化的渠道。
同时,将继续加强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和各类国家级医学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持续推进包括创新药物研发、新发突发和重大传染病防控两个重大专项在内的国家重大科技计划项目的组织实施和接续工作,为科技创新提供源源不断的资金、政策和项目支持,为卫生健康事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在引导和支持医药企业研发创新方面,刘登峰表示,在重大科技项目实施中,企业在产品类创新工作中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在谋划科技创新工作过程中,特别是药物疫苗创新,国家卫生健康委充分发挥市场、企业在创新过程中和创新链条中的重要作用,引导支持企业,特别是创新药物企业、创新疫苗企业,围绕国家需求开展科技攻关:
一是全链条强化创新发展的政策保障。国家卫健委和国家相关部委共同研究出台了政策,包括科技研发方面的支持、优化价格管理方面的支持、强化医保支付和推动商业保险发展方面的政策,以及鼓励医疗机构配备使用创新药物疫苗方面的政策等等。
同时,还在投融资、药品审评审批和医疗机构的绩效评估等方面,都出台了相应政策。主要目的就是为全链条协同创新提供有效有力的政策保障,为医药企业在创新过程发挥作用提供更好的创新环境。
二是继续推动新一轮医药领域的重大科技项目的组织实施和接续。上一轮新药创制重大专项是从「十一五」开始,历时三个五年计划,助推了我国药物研发「由仿到创」、医药产业「由大到强」的升级转变。在这个过程中,医药企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新一轮重大专项国家仍然坚持充分发挥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引导企业围绕国家重大需求,比如四大慢病、重大传染病,以及儿童疾病、罕见病、特殊用药场景等开展新药研发。
三是通过科技计划项目强化对企业创新的支持。比如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专门设立了企业承担的项目,支持企业牵头开展科技攻关。还有的项目规定重大产品研制必须由企业牵头申报,并要求企业也对创新进行投入,比如进行资金配套。
同时,国家卫生健康委还设立了应用评价和示范研究、应用解决方案的研究、监管科学研究等项目,打造良好的创新政策环境和支持场景,从而促进创新产品从样品到产品、从产品到市场,从市场到服务人民健康。
在科技资金投入方面,刘登峰表示,科技体制改革以来,国家卫生健康委承担了科技项目管理方面更重要的责任,围绕如何接得住、管得好、出成果方面下功夫,采取了以下几方面的措施:
一是建立了准确把握科技攻关任务的机制,即「三大清单」机制。
第一个清单是「重大需求清单」,就是梳理卫生健康领域的国家重大需求;第二个清单是「科学问题清单」,就是凝练关键科学技术问题;第三个清单是「攻关任务清单」,就是根据国家需求和科学问题,转化为需要部署的攻关任务。
在广泛征求行业内、领域内意见的基础上,已经梳理形成了「攻关任务清单」,并在不久前召开的卫生健康科技工作会议上征求意见。「三大清单」是资金、科研项目充分发挥效益的重要机制保障。
二是建立了项目主动发掘机制。建立优秀科研项目主动发掘和主动支持的机制,主动发现那些「非做不可」的国家战略需求,「非你莫属」的创新路径和优势团队,有望产生真解决问题的「非常期待」的重大标志性成果等属性的优秀项目。这个机制已经在现有的项目组织实施过程中开展了有益的探索。
三是在新型组织方式上动脑筋。遴选优势团队集成攻关并做好管理服务保障。科技攻关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出成果,出成果的关键是选对人和团队。这就要求坚持科技教育人才一体化支持。
国家为此设计了一系列遴选机制,比如在公开竞争、公平公正打分的基础上,探索定向择优、定向委托、揭榜挂帅、赛马争先等新型项目组织方式。
国家卫生健康委尊重科研规律,赋予这些团队更大的资金使用权和技术路线的调整决策权,为他们开展集成攻关、实现科技攻关目标提供更好服务保障。同时,赋予他们科研成果更大的收益分配权益,更好地激励创新、实现转化。
张抒扬:国际同行来学习中国的技术
已经成为「新常态」
医院每天都面对着成千上万的患者,无论是常见疾病和罕见疾病的诊疗方面,临床上都有一些尚未满足的问题需要解决。
张抒扬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从临床问题出发,凝练科学问题来进行临床研究,把临床研究的结果再反哺临床,根本上就是要解决百姓看病的问题,这是医院开展科技创新的根本动力,就是解决病人尚未满足的需要。
随着新技术的快速发展,医智融合、医工结合确实已经成为生物医药领域创新发展的新模式、新范式。张抒扬以北京协和医院为例说明,近年来,医院致力于科研平台的体系建设,构建了「基础—临床—转化」全链条一体化的科技支撑平台,医院还在全国建立了协作网和质控平台,来打造高效、互惠、共赢的合作模式,不断吸引本领域,特别是跨领域合作伙伴的联合,来开展临床研究。
协和医院现在跟20余家高校、30余家研究科研院所以及80余家创新企业紧密合作,加快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以高水平临床研究和成果转化试点单位建设为契机,更加聚焦临床亟需的问题,来释放政策红利,联合国内80家单位,医院开展400多项高水平临床研究,这其中就有20%以上的项目是属于医工融合类的项目。
基于这些平台的建设,协和医院通过医智融合、医工结合,解决了不少临床上的难题。比如,国产ECMO主机已经获批上市,在全国50多家医院推广应用;首个罕见病人工智能大模型上线,指导基层医生做罕见病的诊疗;自主研发的外科随动臂,助力内镜外科进入精细化操作时代,这种创新的技术也不断走向世界。所以就目前来讲,国际同行来学习中国的技术已经成为了「新常态」。
药品保障的能力反映了医疗机构的救治能力。在介绍如何为创新药和临床急需药的准入提供便利时,张抒扬表示,北京协和医院在国内率先成立了药事管理和药物治疗委员会,充分尊重专家的意见,通过专家论证,科学遴选药品,将新药的准入列入了医院的「三重一大」。
医院总体把握一个原则,那就是「满足临床需求,体现学科发展,有重大突破的原研药、通过国家质量与疗效一致性评价的仿制药、罕见病用药、儿童用药、国家基本药物优先考虑」。坚持「动态调整,持续优化」,用制度来保障药品目录的先进性和科学性。
对于疑难危重患者,医院不断探索打通了临时采购药品的绿色通道;对于创新药,医院积极落实国谈药品「双通道」政策;对于临床急需药品,医院积极探索临时进口方案,先后6次获得米托坦、氯巴占和地夫可特的临时进口药品批件。点面结合,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
此外,医院不断加强药师队伍建设,从数量上不断增加药师配备,开设药学门诊,为患者提供一对一、个性化的用药指导,开展驻科药师、药学会诊、药师岗位培训,不断提升药师的岗位胜任力和临床药学服务能力。 以上措施不仅提升了医院药品的供应保障能力,也极大提高了医院的医疗救治水平,为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用药需求提供了坚强的保障。
王雪涛:聚焦临床需求
明确药品领域科技创新目标
近年来,国家卫生健康委注重临床用药需求评估,主要通过制定鼓励研发申报儿童药品清单和鼓励仿制药品目录,强化部门间药物政策协同,引导和支持药品的研发创新和生产供应,更好满足临床急需适宜的药品需求。据王雪涛在新闻发布会上介绍,主要有三方面的举措:
一是在鼓励儿童药品研发申报方面。按照加强儿童用药工作的要求,不断丰富儿童适用药品的品种、剂型、规格,满足儿科临床用药需求。2016年以来,国家卫生健康委会同相关部门,先后制定并发布了5批共144个药品的《鼓励研发申报儿童药品清单》。目前已有32个药品获批上市,其中有16个是罕见病用药,包括用于罕见难治性癫痫患儿治疗的氯巴占片等。
二是在提升仿制药品供应保障能力方面。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改革完善仿制药供应保障及使用政策的意见》部署,国家卫生健康委联合相关部门组织专家,对国内药品专利情况及临床供应短缺、研发生产动力不足的药品进行梳理遴选和论证,先后制定发布三批《鼓励仿制药品目录》,共有89个品种。
目前已经有33个品种获批上市,其中有10个品种填补了国内治疗空白;有5个品种填补了国产空白,比如治疗和预防侵袭性曲霉病的泊沙康唑注射液。
三是在完善鼓励研发药物政策方面。国家卫生健康委注重强化部门协同,建立跨部门信息共享、沟通会商和协同创新机制,以上清单和目录中的品种,纳入国家重大专项优先支持、实施优先审评审批、按程序优先纳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和国家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等,更好地引导企业以临床需求为导向进行研发申报。同时,每年对这两个清单目录进行动态评估,推进鼓励研发和仿制药品药物政策的协调衔接。
在加强基层药品供应配送方面,王雪涛表示,由于我国各地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基层用药差异比较显著,2024年以来,国家卫生健康委通过调研发现,基层药品配备种类少、上下联动衔接不畅,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数量多、药品用量少、配送成本高,因此企业配送的积极性不高,药品供应不稳定,影响群众用药可及。
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联合工信、医保、药监等部门印发了《关于改革完善基层药品联动管理机制 扩大基层药品种类的意见》,明确提出了规范和优化基层用药种类、完善基层药品集中供应配送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是省、市两级卫生健康委要组织开展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用药需求评估;紧密型医联体的牵头医院要统筹确定紧密型医联体用药目录,并实行动态调整,周期不超过1年。
二是对基层反映的药品配送问题,省级卫生健康部门要会同医保部门畅通沟通渠道,建立协作机制,完善药品供货企业管理制度,定期集中配送所需药品。
三是鼓励依托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县域中心药房(共享中药房),优化上下级医疗卫生机构药品供应和衔接渠道,优化偏远地区药品配送方式,提高配送效率,降低供应成本。
在这方面,有的省份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比如山东省注重推进县域医共体中心药房建设,围绕「统一用药目录、统一药品采购」等方面,持续完善基层药品联动管理机制,通过这些措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药品品种数平均增加了10%,药品配送时间缩短近1天,有效满足群众基层就诊用药的需求。
四是省级卫生健康委按照程序将基层有供应风险的品种纳入省级临床必需易短缺药品重点监测清单,会同工信、医保、药监等部门组织开展供求分析和产能评估,制定分类应对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