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片源自网络)

浅析《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的“议论”

□卢江良

20世纪末,捷克作家昆德拉的小说一度在中国掀起阅读热潮。究其原因,当时中国正处于思想活跃的时期,对外界新鲜事物充满渴求,昆德拉的小说以其深刻的哲学思考和独特的叙事风格,吸引了无数的读者,并在文学界产生了深远影响。而其独特的叙事风格,主要体现在他的作品中夹杂着大量“议论”。特别是他最负盛名的长篇小说《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其中穿插的“议论”,如同影视片或戏剧中的“旁白”,遍布了全文,所占比重之高为其他小说望尘莫及。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由作者1975年流亡法国后用捷克语创作而成,首次出版于1984年。它以20世纪60年代捷克斯洛伐克的历史剧变为背景,讲述了因婚姻失败发展出一套“外遇守则”的外科医生托马斯与餐厅女侍特蕾莎、画家萨比娜、大学教授弗兰茨等四人间的情感纠葛。当然,这并非一个情感故事,而是一部哲理小说,它通过探讨人生的意义、责任与自由的关系,从哲学层面高度观照了现代人类的生存困惑,强调人生不能被动交给机遇,而应该有一种信念。

这部长篇小说,开篇就引用尼采的“永恒轮回”这个概念,以整整两节的篇幅探讨何谓沉重,何谓轻盈;全文一共六个部分,每部分至少有一整节在讨论各类问题;尤其是第六部分,一共二十九节,差不多十一整节在“议论”,前五节围绕“粪便”进行探讨,后六节探讨“媚俗”;除了整节的“议论”,那种点缀性的“议论”,几乎随处可见。而这些“议论”,有的根据小说的“支蔓”自然地洐生、伸展,有的则抛开故事情节以作者的身份“评头论足”或“自言自语”。

那么,昆德拉为何热衷于“议论”?鉴于资料的短缺,笔者无法悉知其意图。不过,纵观其一生,不难窥知:他孩提时代读了大量文学名著,19岁时考入布拉格查理大学哲学系,布拉格电影学院毕业后留校教授世界文学,并开始大量阅读理论书籍;苏联军队占领捷克斯洛伐克后,他的作品遭禁,教职被解除,七年后流亡法国,时间长达40年。深厚的哲学功底与丰富的生活阅历,无疑使他对人生有着更多的经验与感悟,而作为一名写作者,也就融合到了作品之中。

然而,这类“议论”的“喷薄而出”,引发了文坛大家的褒贬不一,例如:伊塔洛·卡尔维诺说:“他还会用离题和评论把个人的问题转变成普遍的问题,从而变成我们的问题。……在昆德拉的读者中,有的更喜欢其作品的主线,有的(像我)更喜欢那些离题的部分。但即使这些也变成了故事。”哈罗德·布鲁姆则认为:“跟他的前辈(卡夫卡、穆齐尔等)相比,昆德拉是一个矮子。《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公式化的、过度确定的,有的地方让人难以承受。”

确实,通过对《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的研读,我们不难发现:一方面,“议论”部分通过哲学思考和理论探讨,不仅丰富了作品的哲学内涵,还提升了其文学性。另外,引用古希腊哲学、现代存在主义等思想,让作品变得更加厚重和具有深度‌。另一方面,由于“议论”过多,容易让读者产生阅读疲劳,尤其是大量的哲学探讨,对于没有相关背景知识的读者而言,无疑加深了阅读难度。除此,穿插过多的“议论”,往往会冲散故事主线,使情节发展显得不够连贯‌。

然而,不管褒贬不一,也无论利弊并存,这类大量的“议论”,已成了一种独特的存在。可以这么说,没有“议论”,就没有昆德拉。中国作家韩少功说:“夹叙夹议的手法,拓展了文学技巧的空间。”另一位中国作家莫言则认为:“很多议论精辟、深刻,表现出昆德拉与众不同的思考。”由于对“议论”的创造性运用,使昆德拉的作品饱含着深刻的哲理,从而让他成为了世界级文学家。同时,他也给了中国文学界一个宝贵的启迪:真正一流的作家首先应该是思想家。

2024.11.21于杭州

卢江良:凭着良知孤独写作

http://blog.sina.com.cn/lujiangliang

微信公众号:lujiangliang-1972

新浪微博:weibo.com/lujiangliang

腾讯微博: t.qq.com/lujiangliang1972

QQ:38444144(闲聊者请勿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