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李川
老百姓吃饱饭,也就20来年的事
早上看到一条微博,说是听陕西南部的朋友聊天,1991年在山沟里出生的朋友,全班40个人,只有5个人考上重点高中,走出了山沟。
他们每天吃得就是洋芋、玉米糊糊。每周一带菜去学校,到了周三菜就酸了,周四就长白毛,周五就能只能喝糊汤。
这个朋友是1991年出生的。算下来,他上高中的时候,大概是2006、2007年左右的事。也就是说,那个时候,在陕西,很多山区日子还过得很苦。真要看数据,问知情人,全民都吃饱饭,真的也就20年的事儿。
这种感觉、判断对我不新鲜,也不稀奇。但是好像,在我的接触范围里,有不少城里长大的95后,00后觉得不可思议,难以理解。
还有人甚至觉得这是假的,伪造的,怎么可能2000年之后,生活还那么差?还要吃洋芋、玉米糊糊?
别的地方我不太清楚,在我们安徽,在我们的老家,最起码在2000年左右,这种情况还是挺多的。
拿我自己来说,我是八十年代中人,也就比这个微博里“1991年出生”早个五六年。
我上中学的时候,还要背大米到学校去,集中交到食堂开火。我们全班,绝大部分都是要自己带菜,不舍得在食堂花2毛钱打一份素菜。
家里带的菜都是用玻璃罐头瓶、铁皮饭盒装着,绝大多数都是咸菜。周一、周二还行,还有点家里带来的蔬菜,到了周三、周四,就会馊掉。冬天也还凑合,那夏天甚至连过个夜都不行。
我中学三年,吃酸菜、咸鱼算是吃够了。毛豆的馊味,我至今忘不掉。到了上高中的时候,死活就不肯吃了。然后家里一个礼拜给二三十块钱,在门口买盒饭吃。
学校食堂也有菜卖,也就是2—5毛钱一份,青菜豆腐汤、炒土豆丝,等等。我印象里大多数同学都不舍得买。如果谁不用从家里带菜,而是每天在食堂打菜吃,大家都很羡慕,觉得他家有钱。
肚里没油,饿得更快。想起来那时候,上中学,也就十三四岁,正是长身体,要营养的年纪。每天吃咸菜,能好到哪里去?
看到那条微博里说,全班40个人,只有5个考上重点高中,走出山沟。我们中学情况也差不多。
我记得初一刚开学的时候,我们班上大概有40个学生,全校一个年级3个班,大概是120个左右学生。
上着上着,过个一年两年,就会少几个人。要么是家里有困难,辍学打工了。要么就是自己厌学不想上了。到了会考之后,中考之前,还有不少人一看升学无望就回家不上了。
等到中考的时候,我们班大概还有20来个去考试,最后好像考上高中的大概也就七八个。我们班那一年好像生源质量好,出了不少尖子生,所以才考上这么多。另外两个班,好像也就五六个吧?
等到上了高中,能考上大学的就更少了。文科班,一个班四十个人,能有三四个考上本科就算不错了。理科班,一般也就十个左右。
穷的直接表现,就是资源匮乏。我在初中时,甚至没有看到过课外参考书、练习册之类。偶尔做到,也都是老师发的。到了高中,想买个复读机学英语,也是不敢找家里开口。
在吃的上面,我印象里我可能是上了高中,才喝过可乐,上了大学才吃到肯德基,才发现世界上还有鱼香肉丝、宫保鸡丁这些菜。
这些都是二十多年前的事情了。是我这一代的记忆,要是放到我爸妈那一代,日子更要苦的多。
要去查数据,八十年代、九十年代,就能吃饱肚子了,但真要琢磨,那个吃饱其实也是扣扣索索,要心里盘算一下的。
真正能放开了,想吃点肉就买点肉,想买个包子就买个包子,可能也就最近二十来年,甚至十来年的事。
有时候,现在,我看到自己的孩子,吃饭挑挑拣拣,三个菜一个汤还嫌没菜吃,上图书馆还要哄着去,会忍不住说点老黄历,忆苦思甜,希望孩子珍惜粮食、好好学习之类。
但是所谓言者谆谆,听者藐藐,小孩子心里可能只觉得大人啰里啰嗦,爹味太浓,赶紧吃完我还要去看奥特曼呢。
下面是我的公众号名片,欢迎点击关注。
人生飞机稿,是我的原创公众号。
写点对生活、时事的观察,都是大白话。我平时喜欢看历史书,跑马拉松,踢球,还有带娃东逛西逛,翻翻绘本。
迎点击关注,也欢迎添加我的个人微信号:xgbaba521。长按扫码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