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大山人的艺术从何而来?八大山人的艺术魅力为什么能持续400年?近日,八大山人著名研究专家萧鸿鸣回到家乡南昌,举行了“东湖烟雨故侯家——1644年之前的八大山人”主题讲座。萧鸿鸣表示,作为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宁王朱权的九世孙,八大山人在1644年之前的近20年王孙生活,“是八大山人艺术和人格形成最重要的20年,没有这20年,就没有之后的八大山人,也没有我们今天看到的八大山人艺术”。
文/本报全媒体记者段萍
●八大山人出生在南昌百花洲,有近20年王孙生活
“2026年将迎来八大山人诞辰400周年,他的艺术至今都感染着我们,这背后的力量是怎样形成的?”萧鸿鸣坦言,这正是他研究八大山人“王孙生活20年”的重要原因。
八大山人1626年出生在南昌东湖百花洲的东北面,也就是现在的南昌二中校园内。当时八大山人的祖父朱多炡不是王爷,所以他的居所只能称之为侯府,但规模一点也不小于现在北京的恭王府。
作为王孙贵族,八大山人从母亲怀孕开始就享受朝廷俸禄,5岁起接受皇家教育,考试合格后,通过请封,被允许申报爵位。八大山人的爵位为辅国中尉,在大明王朝宗室中列第七等,获得的俸禄是300石,相当于现在的约三四百万元。
崇祯十五年,八大山人考中秀才,且夺得榜首。他记忆力超强,能将《世说新语》背得滚瓜烂熟,也十分熟悉唐诗。在八大山人的作品中经常大量运用唐诗,萧鸿鸣认为,“这都是他‘王孙生活20年’接受传统文化训练的结果”。
在清朝文字狱的高压下,八大山人为了求生存,在作品中常常借唐诗表达自己的心声。萧鸿鸣强调:“我们在看八大山人作品时,一定要注意,它表面上是一层意义,底下又是一层意义,有时候甚至是含有多层意义。”
“在八大山人的作品中,他为什么会把一条鱼画在天上,鱼为什么要翻白眼,为什么他的作品能让我们心旷神怡?”萧鸿鸣表示:“八大山人不只是中国现代艺术之父,也是世界现代艺术的先驱,他的现代意识早于欧洲文艺复兴,比莫奈、梵高都早了一两百年。”
而八大山人的现代意识又是从哪里来的呢?萧鸿鸣表示,通过对八大山人“王孙生活20年”的研究,可以知道他有着深厚的家学。从朱权开始,宁藩宗室对江西文化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朱权多才多艺,在戏曲、历史方面著述颇丰,堪称戏曲理论家和剧作家。朱权身后巨大的文化影响力,致其“明宗室在江西者多好学”,也让“江右人文甲天下”,这些都为八大山人成长为艺术巨匠提供了深厚的沃土。
八大山人画像
八大山人作品《丁香花》
八大山人作品《眠鸟》
●35年前,江西研究八大山人文章首登权威刊物
现定居北京的著名学者、作家萧鸿鸣,祖籍南昌,其学术著作《八大山人生平及作品系年》,荣获2002年中国美术学最高奖“学术著作奖”。该著作现已被多所大学列为博士生研究课程的教科书。
萧鸿鸣透露,自己从小就喜欢八大山人,毕业于江西师范大学美术系毕业的他擅画人物,“但很多人说我的人物画很有八大山人风格”。对萧鸿鸣而言,研究八大山人具有标志性的事件,是1986年在南昌举行的八大山人诞辰360周年纪念大会。
那一年,著名书画家启功,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资深研究员、物理教育和物理学史研究专家汪世清,享誉海内外的语言教育家、书法家和书画收藏鉴赏家、曾任美国耶鲁大学中文教授王方宇,著名的美术史学者、书画鉴赏和收藏家汪子豆等来自北京的学术大咖,都来南昌参加了此次纪念大会。
大会上,30岁不到的萧鸿鸣带来了自己的第一篇关于八大山人的论文,提出了八大山人和青云谱道长朱道朗是两个人的观点,得到北京专家学者的支持。3年后,该论文在中国艺术研究院的权威刊物《美术史论》上全文刊登,这也是该刊物第一次发表来自江西的八大山人研究文章。
从那时起,萧鸿鸣真正开始实质性研究八大山人。在几十年研究八大山人的过程中,他与启功、汪世清、王方宇、汪子豆等国内顶级的文化学者建立了深厚情谊,发表了近百篇文章,出版了各类八大山人书籍二三十本。日本的东京大学和美国的普林斯顿大学,将萧鸿鸣的著作作为教材,经常派博士、硕士生,到北京来对萧鸿鸣进行访问。
萧鸿鸣表示,研究八大山人,不只有江西人和来自北京的学术界。“美国耶鲁大学1982年就成立了八大山人研究中心,日本的二玄社是专为印刷八大山人作品而成立的。”当萧鸿鸣受邀去韩国首尔大学开讲座时,韩国海关官员看到他的名字,站起来向他鞠躬,讲座时有教授在大门百米外就一路跪着进来。对此,萧鸿鸣感言:“他不是跪我,是跪八大山人,因为我是八大山人的传承者和传播者。”
此次回到家乡,有许多读者来到南昌市图书馆“豫章讲坛”,聆听萧鸿鸣的讲座。萧鸿鸣向家乡读者强调,八大山人最具魅力的地方,是他的艺术表达力,我们今天在做大做强这张江西文化名片时,需要认真思考,八大山人作品背后所体现的人文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