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叫徐长河,1954年出生在山东临沂一个普通农民家庭。1972年12月,我响应国家征兵号召入伍,被编入某步兵师。

那时的征兵年龄是17-23周岁,我18岁入伍正当其时。

还记得第一次穿上军装的那天,父亲难得地红了眼眶,他说:"儿啊,当兵不容易,但一定要挺直腰板做人。"这句话,伴随了我整个军旅生涯。

刚入伍时是普通战士,每天天不亮就起床训练。白天负重越野、战术训练,晚上还要进行政治理论学习。我格外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训练中从不偷懒。

经过两年的磨练,1974年底,我被提升为班长。记得当时全连只提拔了两名班长,我有幸成为其中之一。接过任命通知书的那天,指导员拍着我的肩膀说:"好好干,带出个好班。"我把这句话记在心里。

1975年春,我所在连队响应"军民共建"号召,参与地方水利建设。施工期间,我认识了县水利局技术员郑雨萍。

她是1973年水利工程中专毕业,为人爽朗,工作认真。每当遇到技术要求,她总是不厌其烦地给我们讲解。

工地上的日子虽然辛苦,但也留下了许多美好回忆。有一次水库泄洪,我带领全班彻夜加固堤坝,郑雨萍也一直在现场指导。那次之后,我们的感情渐渐有了微妙的变化。

1977年底,经过组织考核,我被任命为排副。

这是我从战士到干部的第一步。然而,就在我准备向组织申请探亲假时,一纸调令打乱了所有计划——我被调往某边防连队。

临行前,我给郑雨萍写了一封长信,表达了内心的愧疚和无奈。她回信说:"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我会等你回来。"这句话让我既感动又心痛。

在边防的日子很苦,但也练就了过硬本领。1980年,因工作表现突出,我被提升为排长。

然而,好事多磨。1981年春节前,我收到了郑雨萍的来信。她说父亲病重,家里经济困难,亲戚们都在劝她安定下来。她在信中写道:"我还在坚持,但生活总要向前看。"

1983年初,组织任命我为副连职干部。这是我入伍后第十个年头。同年,我申请转业,被安排到县人武部工作。

回到县城后,我得知郑雨萍已经调到了县水利站工作。重逢的那一刻,我们都有说不完的话。原来这些年,她一直坚持在基层,还自学了不少专业知识。

我们很快举办了简单的婚礼,开始了平凡但幸福的生活。1987年,我们分到了一套45平米的住房,虽然简陋,但总算有了自己的家。郑雨萍在水利局踏实工作,1992年评上了助理工程师。

1997年,儿子小川考入某军医大学,选择了继续穿军装的道路。看着他穿上白大褂的那一刻,我感慨万千,仿佛看到了自己年轻时的影子。

如今回首往事,我常想:人生就像行军路,看似笔直的道路总会有意想不到的转折。但只要心中有信念,脚下有方向,就一定能走出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老首长说得对:"打铁还需自身硬。"这些年,我虽然没有官至高位,但对得起军人的责任,也守住了对家人的承诺。生活中有过艰难,但更多的是踏实和温暖。

最让我感到欣慰的是,儿子现在在军队医院当了医生,为部队官兵服务。每次看到他认真工作的样子,我就觉得自己这一生值得。

日子平淡中见真情。郑雨萍依然在基层水利站工作,我也坚守在人武部岗位上。虽然两鬓已经斑白,但我们依然保持着当年的那份执着和坚守。

有人说我们这一辈人太过平凡,但我觉得,正是千千万万个平凡的故事,才构成了那个火热年代最真实的写照。

现在的生活虽然安稳,但每当想起那段军旅岁月,心中依然澎湃。那是我们这一代人最珍贵的青春记忆,也是最宝贵的人生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