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朋友大菲一直都是我特别羡慕的一个人。
她虽然家庭普通,长相普通,上学时期的成绩也很普通,但她身上总能散发出一股迷人的阳光和自信。
前段时间,我们见面,我跟她吐槽起养育儿子的种种不易,她仍旧跟以前一样,什么事儿都能以四两拨千斤的方式化解。
我说孩子调皮,难管,费心又费力,她说这样的孩子长大后人缘好,会来事。
我说孩子成绩搞不上去焦心,她说,成绩不好就承欢膝下。
我说孩子脾气躁,惹不起,她说这样的孩子不怕被欺负。
我特别好奇的问她:
“为什么你总能保持这种乐观又松弛的状态?为什么你总能情绪稳定地处理各种麻烦?”
她笑笑说:
“其实也没什么,我也只是复刻了我的妈妈。
在我的记忆里,我的妈妈就是一个积极乐观,情绪特别稳定的人。
不管我闯了什么祸,不管我多么气人,无论我成绩好坏,妈妈都能温柔地对待我,引领我。”
突然想起毕淑敏曾在《家问》中写过:
“婴儿降临世上,家是包裹他的蛹壳。
在爱中长大的孩子,爱是他的羽翼,爱是他的长矛。
在爱中蓬勃成长的孩子,他看天下就比较的勇敢,他看前途就比较的光明,他看事物就比较的冷静。”
确实,暴躁焦虑的父母,很难养出一个幸福的孩子。
只有父母松弛有爱,善于处理自己的“情绪垃圾“,孩子才能被养得积极快乐。
千万别让你的“情绪垃圾”
成为孩子一生的灾难
《少年忧郁症》中有一个叫小高的孩子,特别让人心疼。
他从小衣食无忧,但却很害怕自己的妈妈。
自从爸爸下岗后,妈妈就几乎把自己所有的业余时间和期待都给了他。
他记不住乘法口诀表,妈妈就在教学楼前疯了似吼他,揍他,非要逼着他背会不可。
他写卷子的时候睡着了,妈妈看见后二话不说,一脚踢翻他的椅子,他随即倒在地上,晕了过去。
高中的时候,他和同学打球散心,妈妈痛骂他玩物丧志。
爸爸的创业路走得并不顺利,妈妈更是把心里所有的焦虑和愤怒一股脑儿地撒在他身上。
他经常被妈妈骂得狗血淋头,打得鼻青脸肿,有时甚至还会被妈妈往脸上吐口水。
妈妈把他当成垃圾桶一样,大量倾泻着自己的“情绪垃圾”,消耗他的内心能量。
这让原本学习挺好,乖巧懂事的他,变得越来越焦虑,越来越暴躁,他开始经常脑袋疼,失眠,甚至有了自杀的念头。
记得哲学家皮耶罗·费鲁奇曾说过:
“孩子能够清晰直接的感受到我们内心最深处的隐秘情绪,并能比我们更深、更直接地把这种情绪表现出来,因为他们没有防御机制。”
确实,对于孩子来说,父母的“情绪垃圾”就像一颗颗带有放射性的宝石一样,孩子避无可避,只能存储在自己身体里,变得痛苦且不幸。
心理专家陈默教授就曾讲过一个大学生案例。
一个一米八,长相帅气的男孩,总是一副萎靡不振的样子。
问及原因才知道:
男孩从小父母离异,一直跟着妈妈生活。
妈妈把他当成自己唯一的情感支柱,不仅控制他的生活,还经常向他抱怨自己的辛苦不易,用各种伤心、愤怒、生气的负面情绪道德绑架他。
结果,痛苦压抑的家庭环境,负能量爆棚的妈妈,摧毁了男孩所有的阳光和自信,让男孩在热血沸腾的年纪,活得暮气沉沉。
不会处理情绪垃圾的父母,注定会成为孩子一生的灾难。
因为,每个孩子都是父母最忠实的“情绪垃圾桶”。
他们不仅会毫无遗漏地接住父母每一次失控的恶果,还会将父母的糟糕情绪内化吸收,演变成性格的缺陷,或抑郁、或叛逆、或胆小、或暴躁、或讨好。
厉害的父母
都是处理“情绪垃圾”的高手
前几天,闺蜜辅导儿子写作业。
一道题还没给儿子讲清楚,就突然发飙,扯着嗓子对儿子喊:
“你到底长没长脑子呀,上课有没有认真听老师讲……”
说着,竟直接动手扇了儿子两三个耳光。
打完儿子过后,闺蜜立刻意识到:
她是把自己在单位受得气发泄在了孩子身上。
看着儿子委屈又迷茫的泪眼,闺蜜又懊悔地扇了自己一耳光,她不知道该如何处理自己在单位产生的负面情绪,更不知道该如何面对被自己当成出气筒的孩子。
记得情感专家陆琪曾说过:
“你每一次在家里宣泄情绪垃圾,其实就是一场无计划、无策略、无预告的爆破行动。
原本一家人怀着甜蜜的期待,花费无数时间,一砖一瓦建立的幸福大楼,就在你的一场场爆破中倒塌了!”
父母和孩子就像一个U型管,父母是U型管的顶部,孩子是U型管的底部。
不会处理自己“情绪垃圾”的父母,都会习惯性地向孩子倾泻。
结果,毫无抵抗能力的孩子,全盘接收了父母的负能量,毫无例外地被重伤。
看过这么一个故事,特别受启发。
一个水管工去为一位农场主安装水管。
可是,装水管的这天,发生了一连串让水管工特别烦躁的事:
车子出故障,迟到了一个小时;
电钻坏了,无法顺利开工;
收工时,他的老爷车又罢工了。
善良的农场主便决定开车送他回家。
令农场主意外是,到了家门后,一脸郁闷的水管工没有即刻回家,而是到门口大树下的长椅上,静静地坐了一会儿。
之后,他一改一脸的愁云,笑逐颜开地打开家门,喜滋滋地拥抱他的孩子,又给迎上来的妻子一个甜蜜的吻。
第二天,水管工再次来到农场主家。
农场主好奇地问他:“你为什么不直接进去,而是要在外面坐一会儿再回家。”
水管工说:“因为我不想把我的坏情绪传染给妻子和孩子。”
正如李小鹏所说的那样:
“一个家庭的幸与不幸,从你进门的那一刻就注定了。因为你进门时的心情,便决定了你家庭的走向。”
好的父母,都是处理“情绪垃圾”的高手。
把坏的情绪关在门外,才不会把家变成一个危险的地方,才不会让孩子在我们横冲直撞的“情绪垃圾”下被误伤。
处理“情绪垃圾”的能力
需要长期的修炼
《象与骑象人》中讲到:
“情绪上来时,情绪主导的行为,具有巨大的破坏力,如同一头横冲直撞的大象,此时人的理性如同大象,背上的人任由情绪摆布却无能为力。”
情绪的威力确实不可忽视,但也绝不是不能驾驭。
只要我们学会处理自己的“情绪垃圾”,掌握和情绪相处的方法,也能成为一个厉害的“骑象人”。
一.最直接的方法:寻找合适的“情绪垃圾桶”
我有一位朋友,她每当她心情不好时,都会让自己摆烂一会儿。
她会去买很多甜食面包,去喝自己平时不敢碰的奶茶,去大口大口地吃冰淇淋,去抛下孩子和老公独自看电影,去蹦迪,去唱歌,去户外跑5公里,亦或是在羽毛球场挥洒汗水……
此刻的她,不想当贤妻良母,更不想被孩子困住,她只想静静地一个人呆着,做自己想做的事。
她还在自己家里设置了一个专属的“情绪发泄区”。
她在卧室里放很多柔软的枕头,每当她意识到自己的情绪怪兽快要关不住的时候,就会跟孩子和家人申请:
“我现在很想发脾气,我想进屋待一会,你们不要来打扰我。”
于是,她独自进屋,要么抱着枕头嚎啕大哭,要么使劲捶打枕头发泄情绪。
等她发泄完了,心情也就平静了,她又重新成了那个无微不至的妻子和温柔耐心的妈妈。
正如安东尼·罗宾斯所说得那样:
“成功的秘诀就在于懂得怎样控制痛苦与快乐这股力量,而不为这股力量所反制。”
当我们找到适合自己的情绪出口,我们就有了重建自己的时间和空间,就不会放任情绪去伤害别人,我们的情绪越稳定,家庭却温暖,孩子的成长才能越顺遂。
二.最聪明的方式:培养自己的钝感力
尼采曾在《人性的,太人性的》中写道:
“无需时刻保持敏感,迟钝有时是种美德。
生活满分的状态,无非是用20%的敏感觉察美好,用80%的钝感避免伤害。”
确实。
我们生活中的很多痛苦,其实都来源于我们太过敏感。
领导的含沙射影,同事间的明枪暗箭,随便一件小事都可能让我们心绪紊乱,思虑万千。
伴侣说话的语调,随手乱扔的臭袜子,孩子随便乱放的玩具,成绩的后退,莫名其妙的小脾气,随时都会引爆我们的情绪小宇宙。
我们太容易因小事内耗,因外界的风吹草动而痛苦。
记得360创始人周鸿祎也曾说过:
“人还是应该迟钝点,让自己的心变得粗糙,这样就能够承受各种锻炼和痛苦。”
关系很好的同事经常因为自己的儿子是“学渣”焦虑不已。
结果,她越操心,越逼孩子,孩子越不给力。
直到有一次,她遇到儿子同班一个考“倒数第二”同学的妈妈。
那位妈妈丝毫没有同事的焦虑和自卑,她总是和孩子“勾肩搭背”,不在乎孩子是不是又考了倒数第二,不怕孩子将来考不上重点,考不上大学。
她只在乎孩子今天是不是开心,是不是比之前有了一点小进步。
她能敏感地捕捉到孩子的每一个优点,每一点进步,并及时地给与孩子鼓励和表扬。
她平静地接纳孩子的平凡,淡定地陪孩子慢慢长大。
所以,你看,当我们的过分敏感,成为孩子成长的阻力和生活的烦恼来源时,我们不妨为情绪脱敏,让自己多一点钝感力。
我们的钝感力越强,烦恼就越少。
我们的内心越平和,从容,孩子就能拥有一个更好,更有利于他的成长环境。
三.最彻底的方式,修炼自己的内心
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曾经提出过一个“ABC理论”,理论表明:
“当一个人产生了抑郁,沮丧、痛苦等负面情绪,或产生愉快、放松、欢乐等正面情绪时,并不是由于某个事物刺激引发的,而是源于对那个刺激的看法。
简单来说就是:
让我们情绪波动的从来都不是事情本身,而是我们对事情的看法。
所以,我们选择用什么样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种种烦恼和育儿路上的种种艰辛,决定了我们获得幸福的能力。
就像我最羡慕的那位好朋友大菲一样。
她从来不会因小事而内耗,生活和育儿的任何烦恼在她眼里都是:
福祸相倚。
她坚信: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心理学上的“湖泊效应”也验证了这一点:
把一把盐倒在杯子里,杯中的水又苦又咸。
如果倒在湖水里,湖中的水仍然很甘甜。
所以,解决情绪最彻底的方式,就是修炼我们的内心。
我们的心大了,事就小了。
心宽了,烦恼就没了。
内心强大,才能万事从容。
诗人惠特曼说:
“孩子每天向前走去,他最初看见什么,就变成什么……
如果是早开的喇叭花,那么它会变成这个孩子的一部分;
如果是杂乱的野草,那么它也会变成这个孩子的一部分。”
孩子每天的所见、所感和所受,深刻影响着孩子的性格和成长。
如果我们处理不好自己的“情绪垃圾”,就会让孩子误读这个世界,毁了孩子的人生。
孩子未来的安全感和幸福感,藏在父母的情绪里!
修炼我们处理“情绪垃圾”的能力,是孩子的幸运,也是一个家庭最大的福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