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爆裂鼓手》是一次独特的观影体验,纯粹的叙事,除了爱情线可有可无之外挑不出什么毛病。更令我惊讶的是,一部讨论艺术天赋道德努力等话题的电影,在包揽全局的过程中却从始至终无关音乐、无关天才、无关热爱、更无关道德。编剧将恶与疯贴近地放在观众面前,接纳了各种偏见后放大各项矛盾,映照出了无数人对故事的感受。就像湖南企发文化王老师说的,这部电影是告诉你有些事有的人做得到,有的人做不到。因为有的人愿意为之而死,有的人为艺术而生,有的人则不愿意,人和人是不同的,如此简单。
该片讲述了一位著名音乐学院的新生安德烈,一心想成为查理·帕克那样的传奇鼓手,为此加入竞争激烈的校爵士乐队而为之奋斗的故事。19岁少年安德鲁成长在单亲家庭,以传奇乐手查理·帕克为目标,一心想成为顶级爵士乐鼓手。某晚他在学校练习时被魔鬼导师弗莱彻相中,进入正规乐队,同时也开始为追求完美付出代价。安德鲁越是刻苦练习,与外部世界越是隔膜。唯一理解他的是弗莱彻,但后者的暴躁与喜怒无常扭曲了这段师生关系,更让安德鲁耳濡目染,连带自身的性格亦发生变化。最后当安德鲁终于登上纽约音乐厅的舞台,他才惊恐地发现原来弗莱彻一直等着将他打入尘埃......
此片可被称为“黑暗深邃”版本的《死亡诗社》。电影镜头的调度和运用简直令人瞠目结舌。爵士乐演奏场景的画面呈现无一例外的赏心悦目:乐器吹奏时特写、近景和远景畅快的来回切换;搭配音乐给到不同器乐部适时的聚焦;对演奏者神态动作的强调……仿佛即使遮蔽听觉,仅凭镜头给到的视觉信息你依然能够想象音符的碰撞与流动。最终结局设计更是惊为天人:背叛和报复阴谋揭晓时的震惊与无力;彻底爆发扳回一城的释放感与爽快。情绪层层堆叠,递进,直到最后两人超越一切,只关乎爵士乐,完全出于对爵士热爱的相互理解与惺惺相惜。一切都那么的意料之外又情理之中,不落俗套而感慨万千。
对热爱事物的追逐,那才是“梦想”;而对功成名就的渴望,那叫“野心”。男主安德鲁显然属于后者。 这并不是一个努力学生被魔鬼导师折磨到变态的故事,而是一场心甘情愿的灵魂交易。严酷老师不断鞭笞坚韧学生,以痛苦的血泪作为通往成功的赌命筹码,最终献祭灵魂换取荣耀。这对变态师徒甚至可以说是惺惺相惜的,戏里的一老一少互相成就,是戏外无数被近似教育方式摧毁的人们堆积成的尸骸。 尸骸顶端零星几个屹立着的成功者们,总会被不断传颂,所以总有后来者前赴后继。可是像安德鲁这种能够抓住“机遇”并且疯狂够狠向上爬的,总是寥寥,现实里的大多数都是像妮可一样,没有看到属于自己的“机遇”,同时也在迷茫中跌跌撞撞,最终平凡尔尔。
湖南企发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的婷婷在其代写的解说词中写道,我蛮喜欢这部电影的,甚至我理解这对师生的那种偏执的100%付出的追求和努力,是真的痛并快乐着。有真的想做好一件事的人会有感触,哪怕大部分人在过程中能全力付出五六成就相当不错了。不想去评价这种教学方式的对错,我只觉得这对师生是一路人,他们互相对抗但又在最后互相欣赏。人生真的付出所有去追求一个理想,浸透了汗、血和泪,最后登顶的那刻,是真的爽。
这确实是一部像镜子一样的电影,看到什么取决于你相信什么,而对于我这样“卷不动也躺不平”的观众,它几乎是一种从外到内不断撕裂的焦虑。不仅是配乐表演和剪辑速率对感官的直观挑衅,更是被灵魂拷问到哑口无言的存在危机:一边深知其PUA手段有毒的本质,一边却又难以控制地被这种伟大叙事所吸引,而既然“伟大”建立在血汗之上,那拒绝这种代价,是否就意味着自甘平庸?查泽雷以极其形象的病态关系,具象化了飞蛾扑火的诱惑和它背后的心理斗争,而作为观众,从十年前少不更事的无动于衷,到今天在影院冷汗直冒,我又经历了些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