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锦缎面料,是需要用复杂织机来完成的。那些看起来简陋的织机实际上是很复杂而精巧的,主要是在多综多蹑方面。

在织造繁复复杂的花型方面,与现代的提花机相比也不遑多让!

原理都是利用多综多蹑的构造设置!所谓的综,指的是织机中一种用来上下分开经线的工具;所谓蹑,指的织机中的踏板,通过踩蹑可以控制综的升降,从而改变经线的交织方式。 多综设置可以同时使用多个综,以实现复杂的经线排列;多蹑设置就是可以同时控制多个综的运动,从而织出复杂的图案。

考古发现,战国至汉代这一时期的织物上出现了复杂的花纹和图案,表明当时已经掌握了多综多蹑织机这种技术。

敦煌壁画中织工操作织机的场景中也有多综多蹑织机的画面。

典籍中西汉《西京杂记》和《三国志·魏志·方技传》中裴松之注的马钧改机,明确记载了多综或多蹑形式的织机。

当今现存民间织机中,德宏多综多蹑机和丁桥织机在织造原理、织机结构上,与汉代织机基本相同。

2012 年 7 月,成都地铁三号线施工时发现了老官山汉墓,出土了 4 件由竹木材质构成的织机模型,结构复杂精巧,部件上残留有丝线和染料。成都老官山提花织机的出土,以实物证据确凿地肯定了多综机设备。

2017 年中国丝绸博物馆相关技术人员在织机上成功复制了 “交龙对凤锦” 和东汉的 “世毋极锦宜二亲传子孙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国不同地区的一些织机

1. 台湾泰雅织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台湾一些原住民群体使用的一种独特类型的背带织机。布梁固定在织工的腰部,而大的空心经轴(照片右侧)则放在织工的脚后。为了调整经纱的张力,织工用脚弯曲经纱横梁。用于编织的纤维包括麻、苎麻、棉花和芙蓉。条纹图案和小几何设计是使用各种辅助工具制成的,包括嵌入经纱中的综线和棍棒。

2. 壮锦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靖西地区的壮族使用这种织机制作他们独特的床罩,这些床罩上装饰有蚕丝补充纬纱;

这种织机的经轴和布轴都固定在框架中。地织棚用一对踏板和综丝打开;

花样引纬物存储在经纱上方机架上的单个综线上,按顺序排列。织工挑选出每个综线并用手将其提起,将竹管插入经纱中以保持梭口打开。

3. 丁桥织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丁桥机是一种多轴多脚踏花纹织机,它的每个踏板都和相应的综片一一对应,其综片数和踏板数相等;

该种织机构架简便而又具有多综的功能,古代蜀锦最初也是使用这样的机型;

它在四川省成都附近的村庄被用来编织丝带,以前用于编织较长的丝绸和短图案重复。织机通常有 2-8个用于地编的凹陷轴和 40-60 个用于花样的提升轴。每个轴都由一个踏板控制;因此,轴的数量等于踏板的数量;

花纹循环较小、大都呈几何形图案;

这种类型的花纹织机有着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 3 世纪,当时的历史文献证明了这一点。

这种织机是由四川省纺织研究所胡玉瑞等在成都附近的双流县中兴公社(原华阳县旧址)找到的一种栏杆机。因为织机的脚踏板上布满了竹钉,状如农村河面上依次排列的过河石墩“丁桥”,因此这种织机在当地被称为“丁桥织机”。

4. 傣锦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云南省景洪地区的傣族织工使用这种独特的织布机。布梁附在织工的腰部,经轴卡在织机框架中。有两个踏板:按下一个踏板会抬起打开地面编织棚的综线,而按下另一个踏板会抬起花样束;

花型存储在织机上方和下方伸展的花样综带中的线圈或棒上:每个线圈记录一次花样引纬。每次纬纱通过后,“活性”线圈从花样综带的顶部转移到下面的部分。一台织机可以有多达 100 个环状螺纹。越南、老挝和泰国的泰族织工也使用类似的花纹系统,即便使用的织机有根本的不同。

5. 侗族织锦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台织机俗称“陡机”,是生活在湖南同岛地区和附近贵州省部分地区的侗族人独有的。他们用它来编织饰有补充纬线的布料,用于婴儿背带和婚礼床罩。

经轴固定在织机中,布轴附在织工的腰部。织工的脚上有两圈绳子:拉动一圈会抬起地织综线,而拉动另一圈会抬起花样综线。一般是以白棉纱作经线,纬线起花,通经通纬织造;

类似于云南省傣族织工使用的锦织机。以竹编帘式小花本控制提花,花样引纬物储存在经纱上方的棍子上。

侗锦的早期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2000多年以前的春秋战国以至汉代。《后汉书•南蛮传》有南蛮“好五色衣服”的记载。这里的“南蛮”是中国南方民族的泛称,其中包括了侗族的先民。唐代李延寿《北史•僚传》也有“僚人能为细布,色致鲜净”的记载。

6. 宋锦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宋锦机实际上是一种束综大花楼织机;

是一种以线制花本为特征的提花机。

和其它的花楼机一样,也需要由两人配合操作,一人按照花本编制的程序,坐在花楼上牵拉提沉衢线以完成开口动作,另一人投梭打纬;与多综提花机相比,束综提花机可织出大花纹循环的织物;

在编织中,花型纬纱由一组额外的经纱束缚,称为捆绑经纱。地组织通常是经面的,而花型是纬面的。

7. 杭罗织机&绫绢织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杭罗织机用于织造绞经织物,开口机构特别复杂。其中综片分素综和绞综两种;

素综用于形成普通开口;

绞综用于起织工织造时先提起素综,再提起绞综,织成绞经织物;
清代的杭罗织物有提花程序,而今天的杭罗则比较简单,只有经向或纬向的孔路了。

绫绢织机是一种机身平直的束综提花机,可称之为水平式小花楼提花机,主要适宜于织制绫罗纱绸等轻薄型织物,是江南地区常见的提花机型。使用水平机架是为了减轻叠助木的打筘力量。

8. 绒织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绒织机的基本结构与普通织机相似,包括经轴、纬轴、梭子、织针、踏板等部分。其特殊之处在于增加了绒毛的形成装置,即起绒杆和送经装置。

绒织机由于绒织物的经线有起绒经和地经的区别,起绒经的送经量一定会大于地经;

经纱长度不同,因此需要两个不同的经纱梁;

图案存储在嵌入经纱上方塔中的绳索上,由织机楼上的织工负责,而地织效果(缎子和斜纹)则由织机楼下的织工负责。

9. 云锦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束综提花机发展的顶峰是大花楼机,大约出现于唐末五代时期。代表机型是南京锦织机,特点在于花本大,耳子线能有10余万根。

首先是花本: 有的花型,普通的小花楼即便采用“多扒花”(多次或反复挑起不同的经纱组合来形成不同的花型)也无法做到。因此,大花本被再次分离出来,形成环状,悬挂在织机后面,与机顶上的衢线形成一一对应的关系。于是,每拉动一根耳子线,织机上的衢线就带动经丝而提升,形成开口。这一根耳子线用过之后就转移到线制大花本的最后位置,图案因此能够循环重复。一般线制花本也被竹制花本代替,用来贮存提花程序,织花纹开口不用综片,而是每组经线用线综牵吊,每梭所需提起的经线上的线综再另用衢线牵引经丝开口。

其次是织机操作:通常至少需要两名织工,一名坐在织机前,通过踏板控制地编综艺综具;另一名在顶部控制花样综艺综具。织造时,两人配合操作,花楼上的人(古时称挽花工),口唱手拉,按提花纹样逐一提综开口,花楼下织机前的人(古时称织花工)则脚踏地综,投梭打纬。这样,花纹的纬线循环可以大大增加,花样也可扩至很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备注:图片来自中国丝绸博物馆网上展厅以及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