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世下的乱世
1860年,李秀成率一千太平军奇袭杭州,克之,整个中国东南为之震动!
但是这次攻占杭州只是太平军围魏救赵的一个计谋,因为当时清军的主要兵力都在江宁,把江宁的太平军主力围得跟铁桶似的,而清军的饷源地苏州和杭州却兵力薄弱。军事天才李秀成一眼就看破了清军的这个弱点,他也真是艺高人胆大,亲率一千精壮太平军,连夜奇袭粮饷重地杭州城。
杭州兵力何其空虚! 清军一看不好,立马从江宁抽兵去救杭州,但是被人牵着鼻子走的哪有好下场? 等清军到了杭州,李秀成已经把杭州打下并劫掠一空,带着大批粮饷扬长而去!
由于李秀成治军较严,杭州城内的百姓除了损失掉银钱粮食外,没有什么生命损失。没生命损失的另一个原因是由于杭州兵力太弱,基本没有抵抗,人家杭州不抵抗,你李秀成再滥杀无辜,那后面的历史书也没法写你了。
杭州人民没有生命损失,可围江宁的清军日子就凄惨了。
李秀成偷袭杭州的本意就是要清军从江宁抽兵,清军果然就这么做了。你不要以为清军没有读过“围魏救赵”的军事理论书,只是苏州、杭州太重要了,是清军的粮饷地,你不能放着让李秀成蹂躏吧? 所以,很多时候,我们面临的问题都是两难的。要设身处地地为古人想想,而不是苛责古人。
清军在江宁的兵力一分散,原来两方均衡的实力瞬间就被打破了。我们知道,两个绷着神经较劲的人,有一个稍微一松懈,后果就是全面崩溃, 两军对垒更是如此。结果李秀成从杭州快速回插江宁,配合江宁城中的太平军,来了个里应外合,一举把围江宁的清军击溃, 清军苦心经营的江南大营,就这么简单得像陶瓷瓶子一样,在一瞬间脆弱成一地的碎片了!
李秀成奇袭杭州,是太平军的一个关键性的步骤。通过这次战役,我们可以看出李秀成的胆识、计谋、眼光皆是一流。我们也明白为什么太平天国经历了惨重无比的天京之变,在惊天内耗后, 还能坚持那么久的时间。
21世纪最重要的是什么? 人才! 岂只是21世纪呀,什么时候,人才都是最重要的!
奇袭杭州,占领后马上放弃,这是李秀成的计划。但是他的这个计划却意外地使王有龄升为了浙江巡抚。
在杭州沦陷前,浙江巡抚是罗遵殿, 而且由于杭州是省会,所以罗巡抚也驻在杭州。李秀成突袭杭州, 罗遵殿真是一筹莫展, 没有兵呀! 他一介书生, “平时袖手谈心性”,到这时候也只能“临危一死报君王”了。
清朝有个不成文的规则,身为守城大臣,城在你在,城亡你亡! 这道理就是平头老百姓也懂得, 所以,可怜的罗遵殿巡抚就服毒自尽了。
何桂清为什么后来被慈禧太后问斩了呢? 就是因为身为两江总督的他,驻守常州,太平军来袭, 他弃城而逃。
我们翻翻清朝历史,特别是晚清战争史册,城破逃命的官员只是很少一部分,大部分官员都是在城破的时候自尽,还有极少一部分是投降了敌方。
从这一点, 我们也可以看出, 古人是很有气节的。
但是我们也不用太过于惊叹他们的气节, 许多东西是合乎逻辑的。因为其一他们都是受儒家教育的, 忠于朝廷的观念根深蒂固, 投降比逃跑更可耻;其二,城破逃命, 被朝廷逮到也是一死, 还在史书上留下千古骂名, 自己的子女亲戚也抬不起头来。而自杀既可以保住名节, 朝廷也会对其子女加以抚恤, 身后事无忧,所以, 城破自尽的官员最多。
李秀成第二次铁桶围杭州,王有龄坚持到最后,无力回天,选择的也是自尽。
这是后话, 我们先说浙江巡抚。
现在,罗遵殿自杀了,浙江巡抚也空缺了下来,一时之间也不知道由谁顶替好。
皇上正在犹豫间,天大的好消息传来,杭州城又被清军光复了。
这叫什么光复呀? 只是人家李秀成的调虎离山之计而已, 虎已离山,杭州也就可以放弃了,李秀成知道,毕竟守江宁才是最重要的。
清军从江宁调来了哪只虎呢? 此人名叫张玉良。
张玉良面对的是杭州空城和李秀成的背影。这倒好,根本不用打,杭州又回来了。
这原本不是功劳。
但是,有时候官场就是这样,功劳不一定非得浴血奋斗得来。
清军的江南大营被李秀成一招“围魏救赵”给破了,这一仗,清军将领死伤无数。死的已经死了, 活着的怎么向朝廷交代? 难道说自己笨得像头猪,没有看出来李秀成的计谋? 那等待着的肯定是龙颜大怒! 革职受罚在所难免!
既然活着,就好好活着,很多错误既可以归结于敌人的凶猛,比如国共抗战时期那著名的“不是国军无能, 是共军太厉害”论断。还有很多错误,可以推到已经死了的人头上,反正他不会开口讲话跟自己反驳论证了。江南大营的最高统帅和春不是已经自杀了吗, 而且是溃逃之后自杀的。
“踢皮球”是推卸责任的最好方式,而踢到死人头上又是最安全的方式。
所以,江南大营溃败,一是由于敌人太过凶猛, 二是由于主将办事不力, 畏罪自杀。
咸丰皇帝能相信吗? 不能也得能。在那个信息传递全凭驿站跑马的时代,没有网络、电视、手机,也没有监控录像,南北远隔千山万水,真正是“天高皇帝远”,即使咸丰英明, 看出了其中的猫腻,能怎么办? 把幸存的再杀掉? 大清就那么几个将领, 而且处于战争的当口, 所以肯定不会。
难道没有人举报? 谁举报? 活着的都是利益既得者,谁举报就是举报自己。
所以,万无一失。江宁之败,报到咸丰那里,不是败于敌人的计谋,而是败于敌人的凶猛和主将的不力。
而杭州这座空城的收回,报到皇帝那里,也不是由于人家李秀成扔了才收回的,而是我军将领浴血奋战打回来的。
捡到这个天大便宜的将领就是张玉良。不久,张玉良就被赐穿黄马褂,升为广西提督。
而张玉良在奔赴杭州的途中,路经苏州,当时的江苏按察使王有龄殷勤招待,无微不至。等张玉良到了杭州,胡雪岩的银票也寄到了他手里。
张玉良当然懂得其中的意思,于是在给咸丰陈述如何收复杭州的奏折中,加进了王有龄曾经向张玉良荐计这么一条。
不几天,明发上谕,王有龄升为浙江巡抚。
这么看来, 王有龄能当上浙江巡抚, 要感谢李秀成呢。李秀成突袭杭州, 逼得前任浙江巡抚自杀, 然后他又弃城而回, 使得王有龄只花了一笔银子就得到了光复杭州的一份功劳, 浙江巡抚拱手而得。
不过王有龄这时候高兴, 那也是太早了。因为杭州的经济和地理位置都是极其重要的, 何况杭州的东北还有个更丰腴的上海。太平军在安徽、湖南等西线战场占不到曾国藩的便宜,往东拓展就成了必然。所以, 王有龄在杭州还会碰到太平军,而且会遇到想打下杭州并永久占领的太平军, 到时候事态如何发展? 这是后话, 我们暂且不提。
王有龄,浙江巡抚上任后,便迁到了杭州。
此时的杭州一片萧索,城内藩库、盐库、关库里所存的数十万两银子,在沦陷后悉数被太平军掳走,大小衙门一律烧光。虽说李秀成军纪较好,但是兵荒马乱,死伤难免, 一查点,百姓逃跑和死亡的总共接近10万, 杭州城只剩下一个空壳子了。
钱粮无着,又要安抚流亡百姓、修葺城墙、制造器械、督办防务, 真可谓焦头烂额,没有丝毫喘息时间。
幸好有胡雪岩,胡雪岩这十几年在浙江已经扎下了极深的根子,他跟各府县的头面人物都是故交, 相互都得到过利益。胡雪岩依靠这些关系, 东奔西走,求神拜佛般地筹钱筹粮。一个多月下来, 杭州城又大致回到了原来的秩序。
但是表面的稳定带不走内心的忧伤, 亲属的死亡、未来的焦虑都是现实的问题,在战争年代,最苦的还是老百姓。
而作为商人的胡雪岩, 最关心的是杭州的市面恢复问题。在他预料之中, 杭州的市面萧条得很, 根本不复往日的繁华。留在城里的富户大多被洗劫一空, 就算是有个别的例外, 他们也不肯拿银子出来做买卖, 乱世只求平安。
真正有钱的大户,虽然本地的生意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但外地的商号犹在。但他们也绝不会再抽调资本来到杭州,实在不是商人们不想赚钱, 赢利是他们的本性, 只是时局太坏, 前景不明, 总不能拿钱打水漂吧!
胡雪岩岂能考虑不到这一点? 但是为了王有龄,他还是尽心尽力地奔走游说,说动一点是一点。
他心里也开始考虑,是时候把浙江的业务往上海移动了。上海有租界,洋人的天下,谁都不会乱动的,即使是太平军。但是现在还不能动,他要竭尽所能地帮助王有龄,相对于金钱,他把友情看得更重。
正所谓沧海横流, 方显英雄本色。若是在和平年代, 即使是王有龄愿意, 胡雪岩也未必有这么多的机会替王有龄奔走。因为他毕竟是个商人, 有很多事是不宜参与的, 但是事急从权, 王有龄手下的很多事情, 非胡雪岩不能办, 所以王有龄对他的依赖也是一天重于一天。王有龄的托付, 胡雪岩也不辜负, 凡事无不尽心竭力。二人同心, 其利断金。
也许这就是命运,让胡雪岩传奇似的遇到并帮助了王有龄,而王有龄在官场上的便利又帮助了胡雪岩。也许平常情况下吃饭喝酒,看不出感情的珍贵,但是面对真正要灭亡他们的太平军时,这份生死共之的深情厚谊,可以算作一段佳话。
正当王有龄和胡雪岩联手为杭州的局势奔波的时候,在常州的两江总督何桂清出事了,而且是天大的事情!
何桂清这小子真跑了
何桂清以书生论兵,黄宗汉在他就任浙江巡抚之时就已经看得很明白。但是咸丰皇帝却以为他真的懂军事, 因此一直很倚重他。其实他从未上过前线,对打仗并无任何真知灼见,所发的议论, 也主要是出自门下师爷之手。他之所以大力提携王有龄,就是看出他是个人才,可以为自己所用。而王有龄感激他的知遇之恩,凡是遇到何桂清的差遣,无不格外尽力。
何桂清就任两江总督之后,一遇筹饷、运粮等事务,全靠王有龄策划,而王有龄就跟胡雪岩商量着解决。
但是自从王有龄就任浙江巡抚之后,由于在表面的等级上,巡抚和总督是相互监督的,所以何桂清就没法再用命令的口气去指挥王有龄。公文上的许多来往就非常不方便,何桂清简直就像失去了左膀右臂,六神无主。
王有龄知道何桂清的斤两,担心他措置不当,所以每天都修书一封,帮助何桂清规划一切,派专人送到常州。这样,王有龄实际上是身兼杭、常两州的事务,这样下去毕竟不妥,所以就想找胡雪岩商量商量,看如何解决。
王有龄还未去找胡雪岩,胡雪岩倒亲自登门拜访了,因为何桂清要出大事了!
原来,江南大营被破后,太平军势如破竹,一路东来, 直奔常州,而常州就是两江总督何桂清的驻扎地。
何桂清见清军一路溃败,吓得心胆俱裂,当初什么“力保常州”的豪言壮语,早就被抛到爪哇国去了, 而这个时候,他手下一个叫查文经的卸任按察使看准了他的心思,就邀集官员,一致请求退保苏州。
这正中了何桂清的心意,于是便顺水推舟,准了这批官员的请求。他马上写奏折给皇上,在上奏折的同时,他就着手将他的老母亲和四房妻妾送到上海去。
上面我们说起过,清朝的地方官,虽然平时威权持重、作威作福,但是,一旦打起仗来,要与城池共存亡,这点连普通百姓也是知道的,否则,按照法律,是罪不可赦的。
胡雪岩的干妹妹, 也就是何桂清的第四房姨太太赛牡丹见到何桂清大有弃城逃跑的意思,大惊失色, 婉言劝阻, 奈何何桂清根本不听! 赛牡丹无奈之下, 只有悄悄派自己的贴身丫鬟翡翠来杭州, 找胡雪岩询问对策。
胡雪岩听到翡翠的叙述,当时就惊呆了,心里只有一个念头:何桂清你怎么如此糊涂!
而王有龄听到胡雪岩的这番转述后,脸色变了几变,越变越难看,最后忍不住顿足道:“自毁长城! 自毁长城!”
赛牡丹派翡翠来的意思很明白,希望王有龄和胡雪岩能想个办法,劝阻何桂清,让他打消弃城而走的念头。
两人知道这件事情的重要性,因为它不但关系到何桂清一生的名节,更关乎数万将士的性命和江浙一带的局势,常州一丢,江浙门户大开, 太平军需要做的就是秋风扫落叶了。
王有龄是不能去常州亲自劝诫的,杭州不能没有他,重担便落到胡雪岩身上了。因为这件事情关系重大,其他人做事,王有龄不放心,而且胡雪岩跟何桂清的关系也不一般,规劝上会多一些把握。
胡雪岩带上王有龄的规劝信,从杭州奔赴常州。信中写道:“艰难之秋,众目睽睽,瞻大帅为进退, 一摇足则众心瓦解,事不可为矣!”意思很明白,正值艰难时刻,你何桂清怎么做,大家都看着呢,你一个动摇退缩,大家伙也就松散瓦解了,放弃常州的事情是万万不能做的!
这话, 极明白也极为有理, 但是何桂清到底听不听,王有龄和胡雪岩谁也不敢保证。
杭州和常州距离虽然不远, 但是乱世之秋, 匪盗四起, 所以胡雪岩这次出门,穿得破破烂烂跟乞丐一样, 越不引人注意越好。
到了常州总督府,掏出银子打点差役, 报上巡抚王有龄的金字招牌,顺利见到了何桂清。洗漱寒暄一番,立即进入正题,胡雪岩拿出王有龄的信, 交给何桂清,自己默默坐在一旁,打量着读信的何桂清。
几年前,他和何桂清的初次见面,也是这样的情景。只是当时的何桂清虽然有点好色,但绝对不是一个庸才,而且意气风发。不到10年, 现在的何桂清已经暮气沉沉了,是什么让两江总督变得如此消沉?
是太平军吗? 这个朝廷最大的敌人。
面对困难,有些人会更加不服,勇敢地去抗争;而有些人,则灰心丧气,畏首畏尾了。现在的何桂清就是后者。
此次前来,究竟对于何桂清最后的决定起到什么作用, 胡雪岩一点把握也没有,但他还是来了, 一是基于王有龄的知己之感,王有龄对此事心急如焚, 胡雪岩也不能无动于衷;二来, 他跟何桂清也有个数年交往,他不忍心看到这个两江总督、封疆大吏就这样堕落到名节不保;三来,何桂清是去是留,对于江浙百姓和局势来说,是太重要了,有一丝的希望, 也要试一试。
何桂清看完信, 一言不发。他何尝不知道自己的职责所在呢!只是他实在害怕战争,害怕失败, 害怕死亡, 他只想逃离这个可怕的地方, 越快越好, 一刻也不想停留!
所以, 何桂清无奈地看着胡雪岩, 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他确实无话可说!
胡雪岩何等聪明之人,见此情景,他知道多说无益, 起身说道:“雪轩兄和我的话,望根云兄慎重考虑!”
他知道,一个人的思想入了邪,钻了牛角尖, 想把它拉回正道,是何其困难呀。何况,在这个战火纷飞的时候。
虽然何桂清未表态,但是胡雪岩有种预感越来越强烈,何桂清是不会听他和王有龄劝的。
既然何桂清一定会走,那么杭州也就危在旦夕了,他必须立即回杭州找王有龄商议对策。
而事情的发展,确实印证了胡雪岩的预感。
首先是何桂清送家眷出城的消息不知道被谁泄露了出去,顿时满城议论纷纷。为了防止何桂清弃城而逃, 常州的乡绅耆老公推了几十个代表,到总督行辕“跪香”,挽留何桂清。何桂清不但没有感动, 反而觉得事态已经失去控制,再不走就没有机会了。于是,一面派人与这些人周旋, 一面乔装改扮, 带着五百亲兵,从东门离开常州, 绝尘而去!
愚不可及的行为!
后来的事情发展估计连何桂清也未曾预料到, 他本来的计划是“弃常保苏”,但是这样的两江总督谁敢接待? 何桂清到了苏州城下,江苏巡抚徐有壬闭门不纳,并下死命令,只要是何桂清的随从, 一概不许入城! 这还不算, 徐有壬还上疏严厉弹劾何桂清弃城丧师,殃及百姓!
这个徐有壬确实是个忠臣,后来太平军攻打苏州时, 他抵抗到底,城破后威武不屈, 被太平军杀害。
我们接着说何桂清,他苏州待不成,便直奔常熟。常熟地方小,消息不灵便,不知道这个两江总督的底细, 便开城迎接。但是, 第二天,消息就从苏州传过来了,常熟地方官慌了神,忙示意地方绅士联名写了一个“公禀”,附加白银一千两,以“常熟小邑,不足烦督府亲驻, 请免税架以召寇”为由,将何桂清请出了常熟。
何桂清没法子, 只能溜到上海,在上海蛰伏了许久,后来终于被上台的慈禧所杀。
一失足成千古恨! 身败名裂咎由自取!
富阳之战
何桂清丢掉常州,一连串事情就发生了,李秀成连下长兴、于潜和临安,咸丰十年六月十三日, 离杭州城仅几十里的余杭也陷落,杭州危在旦夕!
王有龄别无他法,只能死守,等待救援。
正当王有龄准备死守杭州之时,战局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原来李秀成突发奇病,打乱了太平军的整个战略部署, 所以太平军连夜撤军了。
但是, 这只是一个偶然的因素, 太平军还会回来,杭州城防还是要加强,唯一的好处就是备战时间被李秀成这一场病延长了几个月。
巩固城防,加强备战,需要的是军饷。
浙江全省军饷,每月需要40万。但是筹饷主要靠自筹,也就是取之于商民的厘金税收。浙江盛产丝茶和海盐,因此厘金收入也以此为主。当时浙江南部一直战火不断,茶的贸易基本断绝, 行销江西、徽州的食盐,也因为路上有太平军,无法运销,厘金的收入是江河日下。
除了自筹以外, 还有所谓的“协饷”, 顾名思义, 就是让那些没有战火侵扰的省份协助着筹办军饷。当时浙江的协饷有三个来源:江西、湖南和四川, 每个月分别是6万、3万和5万。但是当时战火肆虐, 商业凋敝, 境内没有战争的几个省也是艰难度日, 可谓过江的泥菩萨,更不用说援助外省了!
所以王有龄虽然一向以善于筹饷而闻名,但是面对如此糟糕的局面, 只手哪能补天呢。官方途径行不通, 王有龄只能找胡雪岩。
在当时战火纷飞的情况下,江山属于谁都难说,任何人站出来筹饷, 也不会有登高一呼应者如云的景象, 我们可以看看曾国藩家书,这个总辖四省军务的巨头, 最为难的事情也是军饷, 何况胡雪岩这个没有功名的人呢。
但是胡雪岩跟王有龄的感情是太深了,而且有一个信念一直支持着胡雪岩,那就是朝廷总有一日会打败太平军的! 所以胡雪岩为了筹饷基本上几天就要跑一回上海,能拉的关系全拉上,运用他的私人关系和阜康的信用,倒也为王有龄筹集到了不少的款子。
但是,王有龄和胡雪岩都疏忽了一个事实,那就是,关键时刻, 银子不能当饭吃! 而最后杭州城的陷落, 银子不够倒在其次, 主要还是因为粮食不够。这个我们在后面再说。
李秀成的病, 给了王有龄时间。王有龄在加强防守的同时,觉得只是防守将会永远处于被动,所以, 他决定主动出击, 奇袭富阳。
在富阳失守的第二天晚上,王有龄就调拨马队五百、步兵一千,亲自带领,直奔富阳。马蹄上都有棉布包裹, 悄无声息,趁着夜幕直捣富阳的太平军。这个时候,胡雪岩在上海跟洋人军火交易的作用就体现出来了。王有龄的亲兵队装备上了精良的火器。所以两军刚一相遇,太平军就吃了大亏。加之夜色很深,太平军也不知道敌人有多少, 所以一战即溃。
到天亮,战斗已经结束了,斩获太平军一千余人,军资器械无数。王有龄作为一介书生,奇袭富阳是他平生唯一的得意之作,我们应该记住胡雪岩这位挚友的这次战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