裂成8块的长乐宋代石刻,证明了一个史实

唐代思想家林慎思修建震龙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裂成8块的宋代石刻已修复。

近日,长乐区文史专家林玉琰寻找唐代思想家林慎思的历史遗迹,在长乐区漳港街道渡桥村,找到裂成8块的宋代石刻,证实林慎思修建震龙桥的历史。目前石刻已被修复,立在渡桥村林慎思祠西侧墙边。

长乐区的历史老师郑巧蓬查阅了《长乐县志》。《长乐县志》载:“震龙桥,在十四都。唐水部林慎思造。上接杜桥,下通大塘桥。宋政和间,林嘉敏捐修。清康熙间,知县林天柱捐修。”这次发现的石刻证实了《长乐县志》的记载。

记者看到,这块石刻高约两米,石柱形,上面刻着两行大字:“唐宏词科进士水部郎中林讳慎思捐资造,宋政和元年岁次辛卯八世孙嘉敏捐资修。”

林慎思(844—881),字虔中,号伸蒙子,长乐崇贤乡钦平里(今长乐潭头镇大宏村)人。他是一位思想家,也是福建文化发展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唐咸通十年(869),他中进士,翌年再试,取得博学宏词科第一。

据林玉琰研究,林慎思生活的年代,长乐南北部均濒临海洋,没有陆路。渡桥村原先叫牛山村,位于龙桥山、鸿山和卧牛山之间,自古是长乐南北乡交通要塞。唐代,牛山村的龙桥山与对岸洪山西湾相近,有舟楫渡人。龙桥山与洪山西湾之间的海峡,日常水流湍急、风大浪高,往来十分艰难,人船葬海之事时有发生。林慎思因家乡父老困于船渡之苦,于唐咸通十三年(872)召集群众商议建桥。

后来,林慎思经过仔细勘查,筹得资金后即刻动工。他千方百计调集设计和施工人员,加班加点,昼夜奋战,终于按期完成了任务。庆祝桥梁顺利完工之时,遇上了特大海啸。海浪高达几十米,像一条巨龙猛扑过来。值得庆幸的是,历经千辛万苦建起的桥梁没有被冲垮。事后大伙建议将该桥命名为“震龙桥”,并立有《震龙桥碑》。

震龙桥的建造,使得当地交通面貌大为改观。牛山村村民感念林慎思,把村名改为渡桥村。乡亲们的深情厚谊感动着林慎思,他也把渡桥村作为归宿之地,死后归葬渡桥村大墓山,子孙遂居住于此。渡桥文风因之大盛。

林玉琰查询明代万历三年版、清乾隆三十六年重修的家谱《长乐玉林世谱》发现,里面画着一幅图,记载修渡桥的历史。此次发现并修复这块宋代碑刻,让这些历史记载有了实物证据。(记者徐文宇文/摄)

(来源:福州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