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磐石(雕塑) 2022年 卢征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地铁13号线(雕塑) 2019年 柳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庆丰收(雕塑) 2022年 邓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颂回归(雕塑) 2021年 方向晖 陈端丽

“音乐、建筑皆足以表现人生观,而表现之最直接者为雕刻。”1916年,蔡元培在《华工学校讲义》中谈及“雕刻”,认为其是最能够表现人生观的艺术。雕塑作为蔡元培竭力倡导的美育重要组成部分和方法手段,自20世纪以来,深刻反映着社会变革。一代代雕塑家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将崇高的人生理想融入创作之中,让雕塑成为记录时代、凝聚精神的重要载体。

中国现代雕塑的发生和作为现代教育学科的雕塑专业的建立,有百余年历史。近日,由中央美术学院策划推出的“雕塑大系——中央美术学院雕塑学科90年”展,系统梳理和回顾了从1934年至今,中央美术学院雕塑专业不断发展完善、从扎实迈向多元、从自我觉醒到学科自觉的艺术历程,可谓是一部精华版中国现代雕塑史。

建构具有中国特点的现代雕塑

此次展览展出了一大批承载民族精神内核、彰显中国时代风范、展现人民美好生活的经典巨作。一代代美院人以雕塑为史笔,勾勒国家发展之轨迹,铭记民族奋斗之历程,映照时代变迁之精神,肩负历史使命,秉持文化自觉,共同铸就了雕塑系90年的辉煌篇章。

20世纪初,以刘开渠、滑田友、王临乙、曾竹韶等为代表的学生群体赴法学习雕塑,回国后成为中国现代雕塑的第一批生力军。这些艺术家借鉴了西方学院派,其面貌和理念都以写实主义雕塑为主导。写实主义作为中国现代雕塑的主要风格,其实也是时代和历史现实的要求。抗日战争爆发后,雕塑家的责任在启蒙的基础上增加了救亡与革命的主题,如刘开渠创作的《淞沪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王临乙的《汪精卫跪像》等。

中央美术学院成立后,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雕塑系的教学理念做了全面的更新和改革。雕塑系不仅译介苏联教学大纲和方案并进行大量讨论,还派出雕塑家赴列宾美术学院雕塑系学习,并从苏联的苏里科夫美术学院请来雕塑家克林杜霍夫指导学生。“苏派”经验的加入,充实了原本的“法派”教师队伍,并在国家重大创作工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借鉴和学习外来经验的同时,中国现代雕塑注重继承传统,并构建独特的民族风格。中国有着悠久的雕塑传统和独具民族特色的雕塑语言。在新中国成立初期,雕塑家们就有意识地建构具有中国特点的现代雕塑,引入民族传统和民间雕塑特色。正是在这一理念的基础上,才有雄伟的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诞生,中国雕塑才逐渐探索出了符合中国人审美、具备现代雕塑特质的方向。

中国雕塑学会秘书长、中国城市雕塑家协会副主席孙振华说:“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科强调雕塑教育的多元性和个性化。不能简单地将某个时期的作品或某位雕塑家归为某一体系,不管是创作还是教学,艺术的个性化都是最终的目标。尽管学院有规制和要求,但是规制本身并不是教学和创作的目的,我们的目标是为了培养有个性的艺术家。”

深化雕塑的民族精神内核

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张晓凌曾说,雕塑家也是历史学家,他们总是以特殊的历史敏感、时代热情与天才想象,将新中国发展历程中重要的事件、现象、人物雕刻为作品。而其中每一个形象,不管是声名卓著的时代楷模,还是朴素平凡的普通公民,都在雕塑家手中升华为新中国形象的隐喻。

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中国雕塑以回归传统的姿态,开始了雕塑本土化、民族化的探索之路。一批雕塑家在为新中国造像的同时,也以各自的方式推进了中国现代雕塑美学体系的建构。

在四川美术学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雕塑艺委会主任焦兴涛看来,中国雕塑家不断在西方雕塑体系中寻找与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关联,通过“塑”“刻”“写”“构”走出了一条现代雕塑民族化的路径。他介绍,“塑”指寺庙泥塑,强调民间趣味、生动性与雅俗共赏,追求的是自上而下的艺术动员。新中国成立后,雕塑家们认为雕塑民族化应古为今用、服务广大农民,因此,20世纪五六十年代雕塑民族化的学习和转化集中在生动写实的民间艺术方向。“刻”是指石窟石刻,强调材料的审美以及雕塑自身的本体性。20世纪80年代,艺术界反思工具化,探寻艺术本体价值,第六届全国美展获奖作品标志着雕塑民族化开始转向学习古代石窟艺术的造型语言,从写实主义风格转向形神浑然一体的形式语言风格。“写”强调了文人绘画、书写性、气韵生动,体现了全球化语境下的中国文化表达。“构”则是当代艺术创作中以他者的眼光重构,强调的是中国经验。“总之,中国古代雕塑传统是一个不断被发现、被阐释的对象,雕塑民族化是针对不同历史文化语境的再选择和再学习的过程。”焦兴涛说。

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研究员、《美术》杂志副主编盛葳看来,引进“苏派”艺术是为了推动中国艺术的现代化进程,在这一过程中,民族性始终是艺术家们关注的重点。“20世纪50至60年代,中国雕塑艺术经历了从模仿苏联风格到逐渐融入中国元素的转变,这一过程不仅体现在艺术语言的探索上,更体现在对民族性理解的深化上。其中,滑田友‘以中化西’的研究与实践,是中国雕塑民族化发展的典范。艺术创作中的民族性不仅是中国艺术的重要特征,更是推动艺术创新和发展的关键所在。因此,在未来的艺术实践中,我们应该继续探索民族性与现代化的平衡点,推动中国雕塑艺术的繁荣发展。”盛葳说。

雕塑专业的方法论探索

经过近百年的发展,我国的雕塑学科已经在全国众多的综合院校和艺术院校设立,并呈现出了百花齐放的态势,在创作教学方面也各具特色。

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教授曹春生介绍,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在创作教学上有两方面的要求:一是通过个人的艺术实践掌握属于雕塑创作的知识与技能;二是在掌握知识技能的基础上作出独创性的突破,将艺术表达寓于创作之中。“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的视野日益开阔,创作方式和观点呈积极态势,创作中也偶有对雕塑本体偏离的极端现象。在从‘基础’到‘观念’的转化过程中,须时刻警惕:艺术形式虽可海纳百川、兼收并蓄,但不可盲从于他者。秉持文化自觉,扎实稳固地迈向多元化,创新发展当代人的审美意识与观念,应是我们遵循的首要目标。”曹春生说。

中国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院长班陵生介绍,中国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以东方学为核心,探索教学、实验、研创和社会服务的方法论体系。“自2015年起,学院推行资源共享、研究互通、教学融通、实验贯通的教学手段,实现一专多能、多元融合的教学目标。在专业规划上,雕塑专业实行‘两段制’本科教学模式。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专业视野有待拓展、工作室壁垒、师资队伍建设有待更新和知识碎片化等。”班陵生直言。

西安美术学院雕塑系主任陈晓春介绍,西安美术学院雕塑系源于西北艺专,历经雕塑组、雕塑科到雕塑系的变迁,于1964年正式设立。在发展过程中,西安美术学院雕塑系始终采取“双轨制”对比教学,结合西方科学理念与中国传统美学精神,培养具有中国艺术精神和东方审美思想的雕塑人才。在学制上,形成五年制“1+4”的教学体系,强调工作室的专业特色、课程的概括性和可持续性。“用西方的科学方法和理念去理解雕塑艺术,然后再反观我们自己的传统雕塑,就是为了发展具有中国艺术精神和东方审美的当代雕塑学科。”陈晓春说。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主任陈辉介绍了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的思考维度:一是注重挖掘本土传统和认识民间艺术,在全球背景下思考民族艺术问题;二是立足于雕塑本体思考艺术的发展问题;三是向文化看齐,艺术是文化的一部分;四是借助清华大学的工科背景,探索艺术与科学的结合,使艺术服务于生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不断在空间维度、交叉维度和文化维度上向纵深发展,包括服务国家重大创作项目和城乡建设、艺术与科学的交叉创新等。雕塑艺术应该为人民服务、为社会服务,为时代而歌,因此,学生不能只在校园里进行艺术创作。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的师生试图通过乡村艺术节、艺术季、废弃油田改造等活动将艺术融入乡村、旷野和城乡,从而为创造美好生活作出自己的贡献。”陈辉说。

2024年12月8日《中国文化报》

第1版刊发特别报道

《从“雕塑大系”看百年雕塑创作与教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