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山东聊城一位忧心忡忡的家长柳女士爆料,她 15 岁的儿子就读于当地某重点高中高一,正值感冒需频繁饮水之际,却被班级一条严苛规定困住 —— 晚自习从下午 6 点 20 分到 8 点 10 分这近两小时里,若无医院证明,不许上厕所。孩子被生理需求折磨,请假屡遭拒绝,无奈违规去厕所后,换来的竟是写说明书、罚站一节课的处罚。柳女士两次与班主任沟通,得到的却是 “别的孩子怎么不去” 这般冷漠回应;学校起初矢口否认有此校规,称是教师个人行为。
好在,教育局迅速介入,明确表态 “教育局肯定没有这样的规定”,督促学校妥善解决;学校随后也发布通报,称是值日班长履职不当引发误解,已与学生和解。风波看似渐息,却给教育从业者、家长乃至全社会敲响一记沉重警钟。
古有云:“致广大而尽精微。” 教育从来不是宏大空洞的说教,恰是点滴细节中育人理念的渗透。晚自习不许上厕所这一荒诞规定,看似是个别教师或班级的管理手段,实则暴露教育管理对学生基本生理、心理需求的漠视。学生不是学习机器,在挑灯夜战时,同样需要被当作有血有肉、有急有难的个体对待。学校追求秩序与纪律固然没错,但若为了秩序,把学生逼入尴尬困境,便是舍本逐末。
从教师角度看,班主任那句 “别的孩子怎么不去”,折射出教育评价体系里生硬的 “一刀切” 思维。教育不是工厂流水线,不能要求所有学生遵循完全相同的模式。因材施教,要先洞察每个孩子的特殊情况,给予人性化关怀。老师手握教育权力,更应以同理心为舵,引导学生健康成长,而非用冰冷规则挫伤他们的自尊心。
教育的真谛,在于培育灵魂饱满、身心康健的未来栋梁,而非机械服从的应试傀儡。对此,你怎么看?
声明:文中内容或图片部分来源于网络,如涉侵权,请联系删除,多谢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