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明王韩林儿被淹死,到底是朱元璋卸磨杀驴,还是意外?
西府赵王爷
2024-12-08 14:04重庆
小明王韩林儿其实是一个比较悲剧的人物,作为元末起义军的名义领袖,许多人把他比作秦末的楚怀王熊心、或者是东汉末年的汉献帝。因为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花瓶。
但相比于楚怀王和汉献帝,韩林儿的处境其实更加悲惨,毕竟他可没有所谓的血统,其影响力并不大。
当年韩林儿的父亲韩山童,作为安徽地区白莲教的首脑人物,带着刘福通一行人在颍州密谋造反,结果却因事情败露而被官府捕杀。韩林儿和母亲杨氏,这对孤儿寡母,不得不亡命天涯,生活好不艰苦。
值得一提的是,当初虽然韩山童被捕杀,但刘福通却逃了出来,并且继承了韩山童遗志,在朱皋举事成功。在此后的数年间,刘福通和他的义军不断壮大,一度成长为北方最大的起义军势力,拥兵十几万。
然而在这期间,刘福通似乎确是忘了韩林儿这个“太子爷”的存在,对其不闻不问。然而四年之后,刘福通突然又想起来了这个大侄子,派人四处寻找,最终将其迎回亳州,韩林儿的人生迎来了巨大转机。刘福通拥立韩林儿登基称帝,国号为宋。就这样,“小明王”诞生了。
十五年二月,福通物色林儿,得诸砀山夹河;迎至亳,僭称皇帝,又号小明王,建国曰宋,建元龙凤。
从山野村夫到义军领袖,韩林儿的身份转变显然有些过于突然。而刘福通的态度变化更是令人不解,为何之前不闻不问,如今却奉其为主,难道是突然的良心发现。
其实不然,刘福通之所以有这样的举动,是因为当时的环境发生了变化。
最初起义军规模不大,刘福通一门心思搞起义,占地盘,没有必要去找个“太子爷”回来添麻烦。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起义大潮席卷各地,许多地方纷纷举事。比如徐寿辉、芝麻李、郭子兴等等等等。他们都是各自为政,没有谁服从谁这一说。
原本这也没什么问题,毕竟大家不在同一地区,各打各的。但这里有个问题就是,起义军大部分都是打着白莲教的旗帜,就算不是白莲教,那也都是头裹红巾,总之在天下人看来,他们就是一伙的。
基于这个前提,正统地位之争的必要性就出来了,就算无法号令其他人,但至少能够取得名义上的优势,得到天下白莲教众的拥护和追随。哪怕是称个王,也比将军来得有优势。
所以,一时间,天下各地的红巾军纷纷冒出一些大人物,称帝的称帝,称王的称王。刘福通一看,这明显对自己不利啊。在这样的大环境之下,他必须要有所行动。而由于反应较晚,此时自己无论称帝还是称王,都不足以形成优势,顶多大家平起平坐。
更为严重的是,当时在南方,和尚彭莹玉与徐寿辉建立的天完政权已经是基本成型,在南方具有绝对的统治力。而在北方却是大王满地走,刘福通丝毫体会不到当老大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