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道因果无人见,远在儿孙近在身。

因果看不见,也摸不着,但它是真真实实存在的。要么降临到当事人的头上,要么降临到当事人后代的头上。反正,总有一代人要承受。

儿孙承受了恶果,那恶因究竟是谁种下的?毫无疑问,就是父母种下的。父母种下恶因,儿孙承受恶果,刚刚好形成了一个“闭环”。

所谓因果,可以理解为“春耕秋收”。春天耕种了什么,秋天就会收获什么。至于好与坏,全是当事人的选择。

人生在世,理应适可而止,择善而行。自己这代人没有做蠢事,后代人才不会承受不幸。

父母在这三件事上的“无知”,终究会折损儿孙后代的福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贷贷相传,害人害己。

以往,人们都是追求家产、福气“代代相传”。如今,绝大多数人既没有家产,也没有福气,只有债务,导致“贷贷相传”。

从“代代相传”到“贷贷相传”,说明了一个问题:一部分父母,正在给孩子传承自己的债务、不幸、痛苦,以及磨难。

我一直认为,债务,还是适可而止比较好。要是太严重,自己这代人都不过好,岂不是要连累到下一代吗?

就连古人也知道:“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不违背时令,粮食就会丰收;不竭泽而渔,鱼鳖才会不断繁衍;按照一定的数量去砍伐树木,适可而止,树木才会用之不竭。

一个孩子,刚出生,也没有懂事,就负债累累。他做错了什么?没有做错什么。只是他运气不好,成为了“贷贷相传”的受害者罢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二、透支严重,祸害儿孙。

俗话说:“十分聪明用七分,还有三分留儿孙,倘若十分都用尽,儿孙后代不如人。”

有十分的聪明,那就使用七分,足够自己这代人生存。至于剩下三分的聪明,不妨留给子孙后代,让他们也可以安稳生存下去。

反之,一代人就用尽了十分的聪明,甚至还透支了未来的聪明,那留给儿孙后代的,不过是平庸和愚蠢,乃至于前途黑暗罢了。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三国后期的司马家。司马懿父子两代人,做事太绝了,透支了信用。导致司马炎在位时期,晋朝上下都是奸臣,他们都想着取代司马家。

结果就是,司马炎死后,司马衷继位,立马就爆发了八王之乱,五胡入侵,灭亡了西晋。司马家衣冠南渡,从巅峰跌落谷底,彻底沦为了吉祥物。

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自己这代人过得好的同时,也要给子孙后代留有“余地”。一代人过得好,并非真的好。代代人都幸福,才是长久的美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三、教育不行,毁了后代。

塑造一个人的,表面上是学校的教育,实际上是家庭的教育。学校的教育,不过是教人读书写字而已;家庭的教育,才是教人如何为人处世、安身立命。

为人处世、安身立命,这比读书写字重要多了。历史上有太多会做事,而不会做人的人,最终死于非命,英年早逝。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东汉末年的杨修。出身豪门大族,从小就养成了自大、骄傲、不可一世的品性,仗着有一点小聪明,就揣度曹操的心思。

对于揣度自己的杨修,曹操给了他几次机会,可杨修不仅不改,还愈发放肆,将豪门大族公子哥的狂妄一面展露无遗。曹操就借口“鸡肋”斩杀了杨修。

有什么样的家庭教育,就会培养出什么样的孩子。孩子有什么样的三观、性格,就会有什么样的前途、命运。这都是一环扣一环的。

身为父母,理应注重基本的家庭教育。只看重读书写字的成绩,这是妥妥的短视。有成绩,而没有见识,也没有端正的三观,更没有契合环境的性格,就容易屡屡碰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写到最后

有很多东西,都是会代代相传的。

债务严重,传承了下去,就会“贷贷相传”;父母透支了未来,子女失去了未来,一代人过得不好,后代人也过得不好,苦难代代相传。

父母不懂得教育孩子,只看重读书写字的成绩,完全忽略了孩子三观、性格的塑造。哪怕孩子成绩再好,未来出到社会,依旧会屡屡碰壁,被生活毒打。

要想子孙后代过得好,就需要有“适可而止”的智慧。父母一代适可而止,子女一代适可而止,孙子一代适可而止,代代都适可而止,上善若水,方能长长久久。

如烈火一般,只会快速燃烧殆尽。如溪水一般,缓缓流动,方能永世不竭。

文/舒山有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