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跑了?外资:我没跑,我是被“出局”了!

外资跑了?外资:我没跑,我只是换了个“姿势”。

泰国首富“铁定不跑”,释放外资在中国一个微妙的信号。

中国企业出海,一个值得普通人思考的视角。

半个月前,泰国首富谢国民在接受采访时,谈到如何看看待“外资撤出中国”这个话题时,当即给出了明确表态。

他的原话是:“大家退我进,这正是我的机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谢国民这一番斩钉截铁表态的背后,不光是一个顶级企业家从更高维度,透过甚嚣尘上“外资撤出中国论”做出的果断决策,更是对中国经济活力的信心和笃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最近几年,似乎每隔一段时间,就有外媒在“外资跑了”这个话题上翻炒,生怕“外资跑了”在舆论上凉凉。

而每每在这样一些微妙时刻,“稳外资”这个关键词,也会颇颇推至台前。特别是今年,“高水平对外开放”作为经济发展的关键词之一,让外资在国内又吃到了一波罕见的红利。

比如,在2024年商务部龙年首场外资企业圆桌会上,“外资24条”就被重点关注。比如,今年备受关注的全面取消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措施。再比如,允许外资医院进入国内等等。

一系列动作的背后,释放的是高层对外资的重视和开放的决心。毕竟,外资对中国经济至关重要。

一组来自商务部的数据显示,近些年来,外资企业在中国吸纳就业人数超过4500万,其中城镇就业岗位就达到了10%以上。同时,还贡献了1/3的进出口额和1/6的税收。

贡献的背后,是庞大而又不离不弃的外资群体。2023年,外资企业在中国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53766家,同比增长39.7%,规模处历史高位。这组数据在2022年,是:外资企业在中国的数量为38497家‌‌。而2021年,中国新设外商投资企业数量为6.1万家,同比增长23.3%‌‌。

从2021年的6.1万家,到2022年的38497家‌‌,再到2023年的53766家,尽管数据有反弹,但毫不避讳的说,的确有外资跑了。

不说远的,拿今年来说,前些天商务部就公布了一组最新数据:今年前10个月,全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6932.1亿元人民币,这个数据在2023年,是11339.1亿元。

尽管2024年还有最后2个月数据没有披露,但能预想到的是,要想从6932.1亿元追到11339.1亿元,恐怕是个非常艰巨的任务了。

当然了,单说数据有点儿抽象,观察近几年来一些些比较知名外企的动作,不管是业务上,还是规模上的变化,就直观多了,比如:

2024年8月,IBM中国区突然决定,把原本设在中国系统实验室的开发任务转移到海外,退出在中国所有开发任务。

2023年,微软突然撤离了中国区七八百名Azure人工智能团队员工。

2019年,三星手机先后关闭了在深圳、天津、惠州等地的工厂;亚马逊也宣布,退出中国电商市场,关闭在中国的电商业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有人说,这些知名外资在国内业务上或收缩、或转移、或退出,是他们不看好中国。

但如果再进一步观察就会发现一个有趣的事实:一部分往日风光无限的外企们,无论IBM、微软也好,三星、亚马逊也罢,如今在中国这片市场上,曾经耀眼的光环,正日渐暗淡,甚至有的都打不过同类国货产品。

举几个咱们都熟悉的例子。

这些年来,华为在智能手机、通信设备、云服务,特别是在5G技术和智能手机领域,就不输三星、苹果。

小米智能手机这几天在全球市场上风声水起,特别是在中国和印度市场上的占比,已然说明一切。

阿里巴巴和腾讯在云计算服务领域,已能与亚马逊AWS和微软Azure争个高下。

如果从这个角度再去琢磨,有些外资跑了,并不是不看好中国,对中国市场失去了信心,而是跑的很顺应趋势,说的更直白些,他们的调整、甚至“出局”都是大势所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尽管观察最近20年的数据会发现,2009年、2012年、2016年等,每隔几年,就会发生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回落的情况,特别是最近几年“外资撤出中国论”呼声日渐高涨。

但客观点儿说,对于一个有着百万亿级GDP超级大市场的中国来说,谁带着真金白银来了,谁又带着真金白银走了,都算正常,不必过于担忧。

而值得担忧和正视的是,与以往相比,如今中国市场的结构,变了。

还得拿官方数据说事儿。

商务部发布的行业分布信息透露,2021年,外资在中国投资还主要集中在制造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等领域。到了2023年,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建筑业实际使用外资分别增长32.1%、43.7%。

说白了,如今的中国经济,新兴产业正逐渐取代传统产业,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最新抓手。而这一次“转换”背后的巨大潜力,已有别于以往传统产业、传统思维。

有意思的是,文章开头提到的泰国首富谢国民,这些年来就是从农牧食品,到商业零售、制药、地产、工业、金融和传媒等领域,借助于中国不断蓬勃的新旧转换改革潜力,才十几年来一直稳坐泰国首富宝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更微妙的是,在中国深耕了40年的谢国民,他背后的泰国,这两年被形容是中国企业出海和国际化的桥头堡。

现在的泰国,毫不夸张地说,中国产品、中国企业、中国资本随处可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早些年,中企出海泰国,最大的优势项目,是大型基建工程。泰国机场、铁路、码头、工业园的大型项目上,都有“中”字头基建巨头忙碌的身影。

修桥架路,中国的实力不消多说。

后来,越来越多的中企进入泰国,在电商、小家电、流媒体、餐饮(尤其是火锅和饮料)等行业,逐渐崭露头角。

再后来,新能源车在泰国火了。数据显示,过去三年,泰国纯电动汽车的销量增长了近40倍。更令人惊讶的是,原本被日系车常年“霸占”的泰国街头,如今停满了上汽、长城、哪吒、比亚迪、埃安、长安、奇瑞等中国品牌。

2023年,中国车企在泰国的市场占有率从5%直接提升至11%。而且泰国官方认为:仍有庞大增长空间。

这也意味着,在泰国的中企,还会有更多的成绩。这些成绩更多的是市场逻辑之下的自然趋势——自由竞争,优胜劣汰。

这些成绩的背后,是:扎根本土→更深层次了解当地市场→互利共赢。

站在今天的视角,无论是哪个国家的企业或个人,走出去,都不失为一种选择。

当然了,我们知道出海之路并不会一帆风顺,有文化差异、法律法规差异,也面临着市场竞争、汇率波动风险。

但,对于当前复杂的国际局势、经济态势,出海都将是企业和个人的一条崭新的路子,走好这条路,做好对冲,新的机会就会来到你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