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绝·秋蝉 其一
高树曾吟六月天,餐风饮露亦悠然。
谁知一夜秋风起,更为何人解语咽。
首句:“高树曾吟六月天”,描绘了蝉在盛夏时节,于高树上吟唱的情景。这里的“吟”字不仅指蝉的鸣叫,更蕴含了一种诗意和抒情的意味,仿佛蝉在用自己的方式吟咏着夏日的热烈与美好。同时,“高树”也象征着蝉的高洁与超脱,它们远离尘嚣,在树梢上自由地歌唱。
次句:“餐风饮露亦悠然”,进一步描绘了蝉的生活状态。蝉以风为食,以露为饮,这种生活方式虽然简朴,但蝉却显得悠然自得,无拘无束。这里的“悠然”二字,不仅描绘了蝉的自在与闲适,也反映了诗人对蝉这种生活态度的赞赏和向往。
第三句:“谁知一夜秋风起”,笔锋一转,从盛夏的热烈转向了秋风的萧瑟。这里的“一夜秋风起”不仅指季节的更迭,更象征着一种突如其来的变故和无常。诗人通过这一转折,为接下来的诗句埋下了伏笔,也引发了读者对蝉命运的关注和思考。
末句:“更为何人解语咽”,以问句的形式收束全诗,表达了诗人对蝉命运的深切同情和感慨。随着秋风的吹起,蝉的鸣叫也变得低沉而哽咽,仿佛在诉说着自己的无奈和哀愁。然而,又有谁能真正理解蝉的内心世界,为它解语呢?这里的“解语咽”不仅指理解蝉的鸣叫,更指理解蝉所代表的生命意义和情感价值
七绝·秋蝉 其二
高树曾吟六月天,秋风一夜转凄然。
怜将白露和黄叶,唤作长空万里咽。
首句:“高树曾吟六月天”,这句诗与第一首的开头相呼应,再次描绘了蝉在盛夏时节于高树上吟唱的情景。这里的“吟”字依然充满了诗意和抒情,强调了蝉在夏日中的活跃与自由。
次句:“秋风一夜转凄然”,笔锋一转,从盛夏的热烈转向了秋风的凄凉。这里的“一夜秋风起”带来了季节的突变,使得原本充满活力的景象变得凄然。诗人通过这一转折,不仅描绘了季节的更迭,更暗含了生命无常的哲理。
第三句:“怜将白露和黄叶”,诗人将视线转向了秋天的典型景象——白露和黄叶。白露象征着秋天的清晨,露珠晶莹而短暂;黄叶则象征着秋天的衰落,树叶凋零而飘零。诗人通过这两个意象,表达了对秋天景象的怜悯和感慨,同时也暗示了生命的脆弱和短暂。
末句:“唤作长空万里咽”,这句诗是全诗的高潮和点睛之笔。诗人将秋蝉的鸣叫与长空万里的辽阔相结合,形成了一种宏大而悲凉的意境。这里的“咽”字不仅指蝉鸣的低沉和哽咽,更象征着生命在秋天中的无奈和哀愁。诗人通过这一意象,表达了对生命无常和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
七绝·燕 其一
飞来衔去几多春,旧主巢空未得亲。
为问呢喃何处宿,画梁犹属故乡人。
首句:“飞来衔去几多春”,诗人以燕子飞翔、衔泥筑巢的场景开篇,巧妙地用“几多春”来概括燕子年复一年、春来秋去的习性,同时也隐含着时间的流逝与季节的更迭。燕子作为春天的使者,它们的忙碌与迁徙,成为了春天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次句:“旧主巢空未得亲”,诗人笔锋一转,描绘了燕子归来时,发现旧巢已空,无法与旧主人团聚的遗憾。这里的“未得亲”不仅指燕子未能与旧主人相见,更隐含着一种物是人非的感慨。燕子归来,但人事已非,旧巢虽在,却已无人可依。
第三句:“为问呢喃何处宿”,诗人以拟人的手法,向燕子发问,询问它们将在何处栖息。这里的“呢喃”是燕子的叫声,诗人通过这一细节,生动地刻画了燕子的形象,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燕子命运的关注与同情。
末句:“画梁犹属故乡人”,诗人以“画梁”指代精美的屋梁,暗示着燕子曾经的家园。然而,尽管画梁依旧,但已不属于燕子,而是属于“故乡人”。这里的“故乡人”可能指的是燕子的旧主人,也可能泛指那些仍然生活在故乡的人们。诗人通过这一意象,表达了对燕子归宿的忧虑,同时也寄托了对故乡的深深眷恋。
七绝·燕 其二
双栖梁上语轻春,万里天涯旧主亲。
为谢呢喃能巧舌,衔将花片向何人。
首句:“双栖梁上语轻春”,诗人描绘了燕子成双成对栖息在屋梁上,轻声细语地迎接春天的温馨场景。这里的“语轻春”不仅指燕子叫声轻柔,更寓意着春天的温柔与生机。燕子作为春天的象征,它们的到来总是伴随着温暖和希望。
次句:“万里天涯旧主亲”,诗人笔锋一转,从眼前的温馨场景联想到燕子万里迁徙、不畏艰难的习性。这里的“旧主亲”表达了燕子对旧主人的深厚感情,即使飞越千山万水,心中依然挂念着曾经的家园和主人。这种忠诚与依恋,使得燕子成为诗人笔下富有情感色彩的生灵。
第三句:“为谢呢喃能巧舌”,诗人以赞赏的口吻,感谢燕子能发出如此悦耳动听的呢喃声。这里的“巧舌”不仅指燕子叫声的婉转美妙,更隐含着一种智慧与机敏。燕子通过呢喃声,不仅传递着彼此之间的情感,也向人类传递着春天的信息。
末句:“衔将花片向何人”,诗人以疑问的形式,描绘了燕子衔着花片飞翔的场景,并引发读者对燕子行为的思考。这里的“向何人”可能指燕子衔花片的目的或对象,但更可能是一种象征性的表达,寓意着燕子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传递。燕子衔花片,或许是在向人类展示春天的美丽,或许是在寻找一个可以安放这份美好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