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你自己的痴心妄想。
hi,我是猫。
不是很理解为什么总把旅行跟见世面混在一起,尤其是很多父母。
旅行是旅行,见世面是见世面。况且世界的另一面,本身在不同人的眼里就长着不一样。
卢浮宫殿堂级的艺术品,是你的世面;乡野里的孩子,漫山遍野撒欢是他的世面;城里的高楼林立,孩子司空见惯;乡村的孩子听尽了蛙声,看腻了满天繁星。世界大得谁都没有资格说,天地万物,你都见过了。
你所见到的,都是你想看到的、自己认为的世界另一面,这是一种偏见。只不过借由旅行这个形式,得到一种确认罢了。
这几天我们也旅行去了,带孩子去了她心心念念的港迪。这回她是真的当公主了,梦想照进现实中,但对于我们来说,却是不同的体感。
我们会关注城市的消费水平,计较这座城市的便利度、关注一个成功的IP运营思路…..这些都跟孩子无关,她在她的公主童话世界中做梦,我们在现实的世界里东张西望。
这注定不是
一个平行时空里的世界。那又何谈世面,最多只能算是各自见世界的冰山一角罢了。
再说了,现在很多父母带孩子出门旅行根本不是见世面,而是满足自己打卡、拍照、发圈的社交需求。他们纯粹就是自己想要出去旅行,顺便带个娃,也就够不上要见世面这样的高帽子了。
我一直以为的见世面,说直白一些就跟刘姥姥进大观园一样,土的去见洋的,落后的去见先进的。
问题是,倘若什么都是别的地方的月亮更圆,那不就是纯纯智商欠费吗?比如这次去港,出租车依然要收港币,不支持移动支付。当然他们的职业素养是真的好,看起来有好多年行驶历史的出租车,还保持干净整洁。
但我在自己的城市生活,已经很久都没见到纸币了,出门一只手机就能逛遍各个角落。
我不知道旅行对你的意义来说是什么样的,但我知道,旅行对于我的意义来说,就是不断地去到陌生的地方,回来再继续反复多次地爱上自己常居的城市。
不得不说
幸福真的是比较出来的,看到世界之大,坦然接受这个世界存在的万千事物,永远心存感激自己拥有的不少,这种自信自己要给自己。
你出生在哪里,你在哪里长大,永远不值得羞耻跟自卑。
这反而是父母该传递给孩子的,当然孩子小,不会有这么深刻的领悟,说这些也未免有自以为是的嫌疑。
很多父母真的就会事无巨细,出门旅行事先查阅大量的信息,做很多功课跟攻略。
但这里面有两点要注意,首先,你能接触到的关于旅行目的地的信息来源都是浅表层的。很多人会去某书、或者一些专门的旅游攻略的网站上去筛选信息。
注意,有信息,就意味着会有茧房,而且很多信息甚至是错误的,旅行踩坑,完全就是一件必然发生的事情。追求一场完美的旅行体验就是预期过高的一种自我欺骗。
其次,事先做计划本身是一件好事,初心是让这趟旅行的整体体验好。但会有一个问题,就是容易得失心过重。
很多父母带孩子出门就是,大人火急火燎地赶趟,孩子面如死灰地跟在旁边发脾气。我不只一次在旅行中听到有些父母说“好不容易出来一趟了,这有什么好玩的。”“这个没有意思,我们再去玩下一个。”
抱着一定要值回路费的想法,你就很容易收获一段不那么美好的体验以及筋疲力尽的身体。我当然明白,养育孩子,对于一个普通的家庭来说,很难不考虑每一笔花销都要产出实际的效果。
但你想过没有,这种心态一旦出现。你很容易就会被孩子的行为摆布,任何不在你预期范围之内的行为,惩罚的不是孩子,而是你自己。
你的情绪、你与孩子的关系、你的金钱。
对任何人来说
人生最大的自由度就在于自己能为自己的人生作主。做父母的,不要让渡给别人,连自己的孩子也不行;做孩子的时候,也不要轻易服从父母,但要能自我承担。
旅行不是在投资孩子见什么世面,也不是让孩子真的一定要学到什么知识。倘若你要我说, 跟孩子出去旅行的意义,这就叫做投资回忆吧。
你们创造的这场体验,在未来的人生旅程中可以反复拿来出消费,反复拿出来咀嚼。
人生注定是一场单程旅行,让孩子跟我们都好好享受这趟旅程吧。
我们没办法确定任何一件事物产生的价值,包括孩子,但是当这些成为回忆的时候,回忆起来是真实美好的,那就很有价值。
点亮【赞和在看】,让钱和爱都流向你。
关于猫:
一位谈钱羞耻,希望通过正确认识金钱疗愈自己的30+女性。每天分享一个金钱有关的小故事和观念,突破思维,终身成长,持续更新。
扫码围观朋友圈(备注来意:【发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