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L 3392
连日来,北方某省18岁阿斯伯格青年小新刺伤爷爷事件(点击查看链接:)引发社会和发育障碍家长群体的广泛讨论,专业律师也进行法律层面的分析(点击查看链接:)。
从自闭症诊断康复专家的角度如何看待小新事件?小新刺伤亲人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是冲动还是蓄谋?小新事件又能给家长什么启示?在养育阿斯孩子过程中,父母应遵循怎样的教育理念?中山三院儿童发育行为中心主任医师邹小兵教授第一时间提供帮助,并刊发此文:
阿斯伯格青年是真正的“巨婴”
这个悲剧值得我们认真思考一下。
听到爸爸描述孩子的发育史和事情经过,我感觉这个年轻人是真正的“巨婴”。这个巨婴,不是我们一般所说的某些成年人啥事都不干、依赖父母的“巨婴”,而是社会认知落后的真正的“巨婴”。
智力也称认知,包括对自然世界的认知和对人际社会的认知。这个年轻人的社会认知显然是落后的。
爸爸发来小新和爷爷的照片,从小新的画画作品、文字、父亲的描述和 外观上综合来看,也不是那种凶残的样子。他像一个单纯幼稚的孩子,不像是一个反社会人士,这也符合AS特征。虽然实际年龄有18岁,智力可能也正常,但他的社会认知(包括社交能力)可能还处于5~6岁水平。
阿斯人士发生小新这类情况,一种是冲动型,一种是蓄谋型。
蓄谋型是指阿斯人士在清醒状态下,由于对某人某事怀有仇恨,而进行的攻击性行为。这类行为,一般来说法律责任较大。
冲动型则是阿斯人士在脾气爆发时,自己无法控制情况的发生,属于精神失控。相对来说,法律责任轻一些。
比如,小新说,自己希望“偷偷溜出去书店”,这对他可能是既开心又刺激性的刻板行为,当这一行为被阻断,小新突然就失去了理智,发起了脾气,类似一个5~6岁的孩子,因为父母没有满足自己的要求,就突然在地下打滚,砸东西。而小新已经18岁了,个子比较大力气也大,具备了“成年人”用刀的能力,于是就发生了这样的惨剧。本质上来说,这是一个“巨婴”行为。
从这个孩子的绘画作品以及文字描述,孩子小的时候的价值观好像还好,就是有一些喜欢“战争”的描述,好像还想做孙悟空去拯救人类的意思。
这个孩子三岁的时候,他的妈妈就离开了他,而且从爸爸的转述中得知妈妈一直没有再联系过孩子。
爷爷和爸爸对他的过去的教育感觉还是有很多严厉成分的,例如爷爷用刀来威胁他。但是如果爷爷也曾经给他喂饭,说明也的确是有溺爱成分,非常矛盾的教育方法。
这是一种极端矛盾的教育方式。
阿斯的干预要以社交为核心
对阿斯伯格人士来说,早期诊断很重要。并不是如有些人所说,把AS纳入自闭症谱系就是诊断扩大化,是“矫情”,是医生希望多一些病人。完全不是。我常说:“自闭症重度可以不重,轻度可以不轻”,就是这个道理。
看爸爸的描述,这个孩子得到了早期诊断,但是不知道长期以来,这个孩子的家人、同学、老师以及其他周边的人对孩子有没有施加伤害(包括:孤立、歧视、虐待、霸凌等)。
从小孩子所接受的也就是“感统训练”,而不是以社交为核心的训练。
对于小新目前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想要显著地提升社交能力是很不容易的(早期低年龄时容易很多)。小新和家人首先要学会接受自己的症状,今后争取做一些不需要太深入的社会交往的工作。当然如果小新自己愿意去提升社交,可以通过一些针对成年人的自闭症社交课程去提升。
有一些阿斯成年人因为了解了自己是阿斯,释然了,懂得了自己,跟自己和解了,也是有好处的。但小新的社交能力(社会认知)似乎较低,能否进一步认识自己还有待观察。
人类的情绪和行为问题,很多都是由于社交问题造成的。阿斯如此,我们普通人其实也是如此。在电影《通天塔》里就探讨了不同文化、语言和地理背景下的人类隔阂与沟通问题,以及这些问题如何影响个体的命运和人际关系。我们这些NT们不也是因为交流障碍引发了更加严重的情绪、行为问题,甚至战争吗?
说起来,阿斯的社交障碍引起的人类情绪行为问题多数还是个体的。人类(NT)之间的沟通交流障碍引发的“情绪行为问题”甚至是国家之间、民族之间、群体之间的。
阿斯伯格孩子的“教育三原则”
小新其实很小就获得了诊断,也接受了干预,但很可能是干预的方向不准确,没有针对其社交能力和社会认知进行干预,所以他的社会认知依然落后,这给了我们(家长、从业者、机构)一个提醒或警示,要将自闭症干预的核心放在社交沟通和社会认知的提升上,早期确诊和介入合适的干预对阿斯的预后很重要。目前国内大量的机构将孤独症干预放在感统、学业、普通认知、语言、运动方面,是不恰当的。
家长要注意,对阿斯孩子,一定要重视他们的问题行为,要及时发现、科学干预,坚持“教育三原则”。
教育三原则:
1.理解、包容、接纳、尊重和赏识。要避免“把自闭症儿童改造成一个和别的普通发育儿童一样的孩子。
2.适度的改变。在坚持原则1的基础上帮助运用一些巧妙和温和的方法改善自闭症孩子的情绪和行为问题,帮助他们快乐成长。
3.特殊兴趣和能力的发现、培养和转化利用。帮助自闭症孩子找到自己擅长和热爱的事情。
警惕阿斯人士的“精神反刍”
同时也要特别注意,不要用简单粗暴的方法去管理AS孩子的问题行为,不能用普通的惩罚方式,太严格对AS孩子就是灾难,会有严重不良后果。要做到“七不”原则:不打、不骂、不唠叨、不欺骗、不威胁、不利诱、不对抗。
如果家庭和谐,父母恩爱,爱孩子,是孩子的“天”,是“屋顶”,有这样的基础,对普通发育儿童来说,偶尔的打骂,虽然也不好,但总体问题不大。
对ASD儿童来说,即便家长总体爱孩子,但是某几次的打骂有时也可能造成严重伤害,造成“精神反刍”(对负面记忆的反复思考,容易引发更严重的情绪问题)。
“精神反刍”是青春期和成年期AS人士情绪问题的主要来源。
应用在普通孩子身上的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会对普通孩子造成伤害,对AS孩子伤害可能更大。
更何况,AS孩子被歧视、孤立、排斥、辱骂、欺负、霸凌现象非常常见,这其中也包括了家长和学校老师不恰当的简单教育方法。
试想一下,如果一个普通发育儿童(TD或叫NT),常年累月被歧视、孤立、排斥、欺负、霸凌、剥削,会发生什么样的情绪行为问题?
我也希望更多AS孩子们和他们的家长能够站出来,说出自己孩子的现状,也说说自己是怎么教育AS孩子的,大家相互交流。
阿斯伯格人士具有攻击性的概率
我们不能因小新事件得出自闭症谱系障碍人士或阿斯伯格综合征人士很凶残的结论。
美国比较知名的校园枪击案中,有两起由AS或疑似自闭症人士实施。例如赵承熙案,2007年4月16日,赵承熙在弗吉尼亚理工大学(Virginia Tech)制造了一起大规模枪击事件,导致32人死亡,17人受伤,之后自杀。
有媒体根据赵承熙亲戚的说法,认为赵患有自闭症,但并没有明确的诊断证据证实。枪杀案调查小组的报告里,也没有提及赵承熙与自闭症有关,而是明确赵承熙被诊断出心理健康问题,包括严重抑郁症和选择性缄默症。
但即便如此,报告也不认为上述两种病症会导致暴力行为,而是推测赵承熙可能因病症成为他人嘲笑的对象,并可能被欺凌。
而在学校被嘲弄和欺凌的经历往往是致命事件的诱因。
2012年美国桑迪胡克小学也曾发生枪击案,20岁的阿斯伯格青年亚当·兰扎首先杀害了自己的母亲,随后携带步枪和两把手枪进入桑迪胡克小学,杀害了20名学生和6名成人,最后自杀。该案调查委员会明确给出结论:自闭症谱系障碍或其他精神问题不是导致他杀人的原因。
国内的资料较少,但综合国外资料来看,阿斯人士犯罪率并不比普通人群高。相反,AS人士被歧视、排斥、孤立、冤枉、剥削(女性AS被性剥削)、欺负、霸凌,甚至成为犯罪的对象机会更大。我们需要认识到这点。
自闭症人士的精神心理用药和治疗
如果要给这个年轻人用药,一定是要找既懂得精神医学,又非常熟悉AS的医生。这样的医生很少。
心理咨询或者心理治疗也如此。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流派很多。以精神分析为基础的流派多数喜欢找家庭的原因,找原生家庭的问题。“用一辈子来修复童年的创伤”是精神分析流派喜欢说的一句话。但如果不了解AS的本质,就容易片面化。
儿童青少年精神行为问题的解决为何如此难?因为真的是很复杂!
现在社会上太多滥竽充数的心理咨询或者心理治疗,加重了这个问题。
因此,现在越来越多的学者还是比较认同CBT或类似的认知情绪行为疗法。《SOS 救助情绪》就是一本傻瓜CBT书籍。
柳叶刀杂志最近就青少年精神心理问题也发了很多重磅文章,要求国家和政府用“公共卫生”观念应对这个问题,提到了儿童发育神经障碍与情绪行为心理问题的关系,但是没有深度地详细地涉及AS。这是不足之处。
您在养育阿斯孩子的过程中
还有哪些经验与困惑?
欢迎在评论区分享、讨论!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号立场。文章版权归「大米和小米」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转载、篡改或再发布。本号长期征集线索/稿件,一经采用,稿费从优。提供线索/投稿请联系:leiying@dmhxm.com。
点击拨打大小米服务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