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年9月25日,第五次反“围剿”战役打响,然而在战略冒进,党内思想出问题的情况下,这一次突围失败了。
红军损失惨重,甚至到了生死存亡的时刻。不得已,中央决定开始长征,以保住红军主力。
但中央并未完全放弃苏区,因此列下了一份去留名单。
然而这份长长的名单中,除了像陈毅、项英、瞿秋白等文武大将以外,还有许多与毛主席同行多年的家人、战友、朋友。
制定这份名单的人,是以傅古、李德为首的中央“三人团”,而在这之前,傅古与毛主席就已经不对付了,因此这份名单的深意不言而喻。
要说这件往事,还得从1934年5月的一场会议开始说起。
错误的决定
长征的开始时间是1934年10月10日,但实际上,早在1934年上半年5月份,中央就召开会议决定战略转移。
当时是个什么情况呢?
就是1934年4月底的时候,苏区北大门广昌没守住。
这个地方是苏区的战略关键点,素有“战略锁钥”之称,也是第五次反“围剿”的主战场。
主战场都打输了,又丢了大门钥匙,情况非常糟糕。
1934年5月份的那场会议只是提出了方案,中央还需要向共产国际报备申请。
一旦通过,中央立刻组成了“三人团”,分别是傅古、李德和周恩来,共同策划这次的战略转移。
那时给三人的定位是,傅古负责政治,李德负责军事,而周恩来只负责督促计划的实行。
也就是说,整件事实际上是由傅古、李德两人主导,而那时与毛泽东同为战友的周恩来仅在整个团队中作为建议、监督的角色。
“战略转移”是相当重大的一个决定,在1934年6月2日,中央再次召开会议,分析了其必要性和重要性。
共产国际代表埃韦特向上级报告了苏区现状,他提出,目前中央提出了两种作战方案。
一个是坚持留在苏区,打游击战,坚持到最后一刻;第二种方案则是将主力转移到另一个战场。
但他同时也指出,中央不应当将两种情况对立起来,应当将其结合起来,在其他可能都尝试过之后,才选择最后战略转移。
后来李德回忆这段往事时,说道,埃韦特这番言论是受他影响产生的结果。
中革军委根据他的书面报告制定出了上述两个方针,他只重点谈论突围一事的功劳,有意避开“坚持保卫苏区”的建议。
后来的学者分析称其为“机会主义错误”,这是什么意思呢?
意思是说,李德提出的建议,实际上抱有侥幸心理,认为这套方案既可以让红军主力安然撤离,又能够将苏区保住。
但实际上,由于反复“围剿”,红军中损失重大,就算选了一批人留下。
面对蒋介石的100万兵力,无异于螳臂当车,苏区恐怕是保不住的。
这样一来,到时候真的按照方案实施,那些留守人员恐怕是凶多吉少。
不久,共产国际方面传来了回复,表示“完全赞同”中央的方案,并且会提供相应的武器、物资支援。
这一决定严重影响了后续的准备工作,也导致了后来红军的艰难境地。
时间来到1934年7月份,中央已经正式提出了红军转移的问题,并且在为撤离苏区做准备。
“突围”和“守卫苏区”这样的矛盾态度持续在党内弥漫开来,贯穿了长征前的大小会议、安排之中。
随着时间的推移,红军转移一事成为了中央必须执行的事,但谁来决定,承担做决定的后果。
没想到的是,中共和共产国际互相踢皮球,谁也不愿意主动承担下决定的责任。
到这里,不论是国内的中央,还是共产国际都坚持了李德的方案。
不过,埃韦特在1934年初就曾判断,中央最后应该会不得不放弃苏区,但他后来也保留跟李德相似的建议。
这样的决策带来的后果就是苏区形势继续恶化,牺牲了不少战士,到了9、10月份,中共走到了关键节点上。
在1934年9月30日,共产国际与中央达成一致意见,决定进行战略转移。
而在计划通知上,中央又出现了纰漏。
仓促的通知
长征正式开始的时间是1934年10月10日,而正式决定战略转移才在10天前定下。
那时,毛泽东在临时中央政府担任政治局委员一职,按理来讲,他应该这年6月份就能从傅古那里得知消息。
但在会上,傅古并没有告诉他共产国际已经同意了战略转移的意见。
据后来的文献推断,毛泽东知晓红军转移这一消息,其实很有可能是通过周恩来得知的。
1934年9月份的时候,他到赣南省视察,刚好接到周恩来的电话。
电话中,周恩来提醒毛泽东可以多了解于都方向的敌情和地形,为后续组织选择长征路线作参考。
可能也就是这一通电话,让毛泽东间接知晓了红军极有可能转移的消息。
很快就到了10月份初,这个时候,毛泽东才从中央知道了红军转移的秘密通知。
接着陆续得到消息的是其他的中央政治局委员,这一消息传出后,不少人开始问到各干部的去留问题。
于是,在去留名单上,又出现了一系列的争端,这也间接导致长征刚开始十分仓促,不断走错路。
至于为什么会变成这样的局面,还是得从“三人团”上面说。
那时中共六届五中选出来的苏区中央书记员有5个人,其中就有傅古、周恩来、张闻天等人。
“三人团”肯定清楚红军转移的目的,但其他人就不一定了,更不用说他们在这件事中参与了多少。
就拿张闻天来说,战略转移构想提出3个月后,他从闽赣边上巡视回瑞金,他不了解情况,做事情就跟着最高的“三人团”的通知来。
那个时候,他们就在拟定去留人员的名单了,公开来讲,规定了中央政府可以携带一定的中级干部,但必须要上报名单审核。
曾经担任中央政府教育部的瞿秋白,也曾申请跟随转移,但他的申请被傅古驳回了。
7、8月份的时候,各部门也开始在着手干部去留的问题,不少中央政治局下的干部们,也没有得到傅古的通知。
但通过这件事他们或多或少,猜到了红军迟早也“挪窝”去别的地方了。
随后得到消息的是中革军委的彭德怀和林彪,时任红三军团政委的杨尚昆回忆,彭德怀也不知道消息。
他还是从《红色中国》这一文章中所说的话,以及军委命令猜测得知的。
这一切都是干部们间接得到的消息,但没有真实命令,谁演不敢贸然行动,恐打乱组织的安排。
但没想到,这一等就等到了10月份,1934年10月开头,傅古才到红三军团中说了战略转移的事,而且要求的是立马转移。
彭德怀和杨尚昆听完傅古报告后,人都傻了,感觉特别突然。
自己还没和部下商讨安排,怎么就现在要拎着人去别的战场了。
彭德怀是急性子,很快就表达了自己的不满。
会议结束后,他抱怨道:“这么大的一件事,为什么中央都不开个会,也不跟我们这些兵团同志商量一下,真是乱弹琴。”
同样的,时任红一军团政委的聂荣臻回忆,他那时刚结束温坊战斗没多久,跟着林彪一起回了瑞金。
刚落脚周恩来就找到他们,说明了红军转移一事,要他们做好准备。
显然傅古为核心的中央,在传达计划上是非常有问题的。
那么,那份去留名单背后又有什么问题?而在长征途中引发的问题,毛泽东是如何出面解决的呢?
名单真相
长征前高级干部的去留,实际全由傅古一个人负责。这一点在1943年11月的会议上,他亲口承认了这件事。
这就涉及到了毛泽东本人的去留问题,作为李德翻译的伍修权是这件事的知情人。
首先,傅古本人打心底里是不愿意让毛泽东跟着长征的,想把他留在苏区。
其次,傅古也没有检讨过自己的想法,1943年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他检讨不是有意要让瞿秋白与何叔衡牺牲的。
如果说,他曾经有产生过将毛泽东留在苏区的想法,或是真的这么做了,但是又反悔了。
在检讨时,他其实可以拿出来,以功抵过,但从始至终,他都没提到这件事。
而当时,毛泽东仅仅建议不要把他和张闻天、王稼祥打散,傅古采纳了这个建议,将他们编入了一野纵队的中央队。
显然,傅古没有在意毛泽东去留对自己有何影响,这对他没有什么威胁。
不过,他确实做了排挤毛泽东的事。
那时,傅古与毛泽东不对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毛泽东主动提出来了更加正确的思路,这与临时政府的主张出现了冲突。
但是,中央又让毛泽东担任人民委员会主席和书记,显然,中央的态度非常矛盾。
不过,中央并没有安排毛泽东去做他最擅长,也是最为喜爱的军事工作。
还取消了毛泽东第一方面军的职位,在军事方面只担任负责监督的中革军委。
于是,毛泽东在军事方面根本没有指挥的权力,但他没有灰心,积极坚持自己的主张。
随后,毛泽东被批评思想问题,在宁都会议后撤至后方,中央顺势同意并被撤销了第一方面军政委一职。
后来毛泽东在长汀福音医院休养,等到1933年1月时,周恩来打电话给张闻天,去劝毛回来主持中央政府工作。
2月份的时候,毛泽东回到了瑞金,但中央政府并没有恢复他的军事领导职务。
随后,在1934年的中共六届五中会上,毛泽东当选政治局委员。
其实,临时政府并不想选他上去,而是因为毛泽东在苏区的威信,再加上共产国际的支持。
这就引起了傅古的不满,他称毛“不管日常事”,把张闻天安排到了主席位置上,接着继续挤兑毛,将其架在执行委员会主席这一虚职上。
张闻天在回忆中说,傅古这一行为,意在将他与毛泽东同志一起排挤出去,一石二鸟。
所以也就不难理解,为何在去留名单上,没有毛泽东的名字,但是有他非常重要的战友、亲人这一原因。
傅古为核心的中央过于自大,又不听取他人意见,在长征转移一事上,保密也不到位。
即便用层层传达消息的方式,也未能阻止消息泄露。
1934年6月,中共设立在上海的秘密根据地遭到破坏,书记李竹声被捕后叛变,其中就有泄露了关于红军转移的电报。
蒋介石很有可能就是这样知道了红军转移的作战计划,好在电报中并未提到具体的突围路线和日期,这才使得红军免遭一难。
但红军内部也是自顾不暇,由于仓促的通知,许多中下层的干部,知道长征前夕还被蒙在鼓里,只隐约知道有这么个可能。
什么动员宣传,组织规划更不用说了,全乱成一锅粥,军心不起自然就很容易出问题。
在一开始的行军过程中,策略又出现了问题,军委纵队与军团后方组织过大,导致战斗部队成了大家的掩护。
长征经过宁夏的红二方面军部分领导(老照片)
红军行径十分缓慢,走得拖拖拉拉,牺牲的人还变得更多了,甚至有不少人落队。
傅古自己也痛心疾首,走在行军路上,拿着一只手枪朝自己比划,可见红军已到了紧急到不能再紧急的地步。
而在后面多场会议中,毛泽东继续像傅古、李德二人提出自己的战略主张,周恩来、张闻天、王稼祥等人也支持他。
最终才在遵义会议上,确定了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领导地位,红军长征才出现了新转机。
至于苏区的留守人员,毛泽东临走前写下了《关于游击队动作的指示》,文中他说到,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先保人,苏区的事可以后面再说。
显然,苏区是保不住了,但是有了这项指示,苏区身经百战的2000多名老兵,在陈毅、项英的带领下,领着2万多伤员打游击。
经过几年的斗争后,终于摆脱了国民党的纠缠,这一点还是值得令人庆幸的。
从这份留守名单背后所隐藏的故事看出,当年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领导人们,为了引领组织走上正轨花费不少心血。
他们牺牲了很多,不管是自己的亲人还是战友,甚至是他们自己,这一切都是为了革命。
而真理是不怕烈火焚烧的,只有经历过实践,才能够检测其对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