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年在重庆珞璜镇的一个角落里,住着一对对“干净卫生”有着极端执念的兄弟,他们厌恶细菌,对任何不卫生的行为都深恶痛绝。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追求变得愈发极端,成为了村里人眼中的怪人。
图片来源于网络
他们对干净的追求达到了极致,任何不遵守他们卫生标准的人都会被拒之门外,这也导致了他们一生都未曾娶妻生子。
保持卫生固然重要,但为了追求极致的清洁,将自己与外界完全隔离,甚至放弃婚姻,这样的追求是否过于病态?难道他们天生就这样吗?
图片来源于网络
重庆市珞璜镇的同福村,被群山环绕,自然风光宁静而美丽。在这片宁静的土地上,住着一对被村民称为“怪人”的兄弟——汪学谦和汪学礼。
他们并非行为怪异,也不是性格古怪,而是对“干净”有着近乎疯狂的追求。这种极端的洁癖,使得他们在村里显得格格不入,仿佛是两个生活在自己世界里的“异类”。
图片来源于网络
兄弟俩的怪异行为在村里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每次从外面回家,他们都会在篱笆外换上“专用”胶鞋,仿佛踏入的是一片神圣不可侵犯的净土。
吃饭前,碗筷必须用开水煮沸消毒,才能安心使用;即使有客人来访,他们也无法放松警惕,客人坐过的凳子,在客人离开后会被他们一遍遍地擦洗、打磨,仿佛上面沾染了致命的病菌。
图片来源于网络
院子则会像经历了一场“消毒仪式”般,被彻底冲洗干净。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汪学礼外出务农时,竟然会随身携带一个塑料桶,以备不时之需。有一次汪学谦在山上干活忘记带桶,内急之下竟大声呼喊,弟弟闻讯后连忙将便桶送到山上,方便后再提回家处理。
图片来源于网络
如此种种,在村民们看来,简直是匪夷所思,难以理解。在农村,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与泥土为伴,与牲畜为伍,哪有那么多时间和精力去追求极致的干净?兄弟俩的洁癖让他们与周围的环境格格不入,仿佛两个生活在真空世界里的人。
图片来源于网络
也正是这种极端的洁癖,让他们错失了婚姻,几乎与世隔绝,终身未娶。他们的大门常年紧闭,与外界的交流少之又少,仿佛在用这种方式,守护着他们心中那片“无菌”的净土。
疾病的阴影:恐惧的根源
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汪家兄弟如此极端地追求干净?其实汪家并非一直如此封闭,曾经他们的家庭也充满欢声笑语。
图片来源于网络
父亲是位私塾先生,饱读诗书,母亲操持家务,勤俭持家,兄弟姐妹七人,虽不富裕,但也和睦温馨。然而命运的无常,给这个家庭带来了接连不断的打击。
解放前后父母和姐妹相继离世,家中几乎年年都办丧事,笼罩在一片悲伤的氛围中。接二连三的死亡,给年幼的汪学谦和汪学礼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心理阴影,也让他们对疾病产生了深深的恐惧。
图片来源于网络
原本汪家兄弟也和普通人一样,对卫生并没有过分的执念,转变发生在1960年左右。
当时哥哥汪学谦患上眼疾,四处求医问药,却始终不见好转。病痛的折磨,让他寝食难安,焦虑万分。就在他几乎绝望之际,偶然间在一份卫生报上看到一篇关于预防疾病的文章,文中强调要注意卫生,防止病菌入侵,才能保持健康。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篇文章如同一道曙光,照亮了汪学谦迷茫的内心。他恍然大悟,认为自己的眼疾正是因为农村环境细菌多,而自己又不注重卫生所导致的。
从此汪学谦开始严格要求自己讲卫生,并影响了弟弟汪学礼。他们将“讲卫生”视为守护健康的唯一法宝,并将其发挥到了极致。
图片来源于网络
从一开始的简单清洁,到后来的近乎偏执的消毒,他们的“卫生标准”一年比一年苛刻,最终演变成了极端的洁癖。疾病和死亡的恐惧,如同梦魇般缠绕着他们,让他们将洁癖视为对抗恐惧的唯一武器,也让他们一步步走向了与世隔绝的“无菌”世界。
图片来源于网络
错失的姻缘:洁癖的代价
极端的洁癖不仅让汪家兄弟的生活方式异于常人,也让他们错失了爱情,最终孤独终老。年轻时的汪学谦,曾是村里少有的“文化人”,加上相貌堂堂,颇受姑娘青睐。媒婆踏破门槛,前来提亲的人络绎不绝。
图片来源于网络
然而汪学谦却一次又一次地拒绝了这些好姻缘。原因很简单,他无法忍受女方“不讲卫生”的生活习惯,在他看来这些姑娘无法达到他苛刻的“卫生标准”,与其勉强相处,不如保持单身。最终他选择了与爱情绝缘,将自己封闭在“干净”的世界里。
图片来源于网络
弟弟汪学礼,虽然没有哥哥的文化,但也曾有过一段长达一年的恋爱经历。然而这段感情最终也以分手告终,原因同样是女方无法接受他极端的卫生习惯。
在汪学礼看来,哥哥的话就是真理,不讲卫生就会生病,这是不容置疑的。他无法理解女友为何不能像他一样,对卫生如此重视。最终他选择了放弃爱情,追随哥哥的脚步,共同守护着他们心中的“无菌梦”。
图片来源于网络
对于错失的姻缘,兄弟俩似乎并不后悔。他们更愿意将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对“干净”的追求中,这在他们看来,比爱情更加重要,也更加值得守护。
“无菌堡垒”:与世隔绝的生活
汪家兄弟的住所与其说是一个家,不如说是一个精心构筑的“无菌堡垒”。为了将细菌拒之门外,他们用一米高的竹篱笆将房屋围了起来,形成一道坚固的屏障,阻挡任何外来生物的入侵。
图片来源于网络
院子里除了必要的农具,几乎看不到任何杂物,干净得令人难以置信。他们从不饲养家禽动物,因为在他们看来,这些动物身上携带着无数的细菌,是“污染源”一般的存在。
他们的生活被繁琐的卫生仪式填满。每天清晨他们都会将竹床竖起来挂在墙上,晚上睡觉时才放下来铺床,枕头被褥也锁在柜子里,只有睡觉时才拿出来使用。
图片来源于网络
他们担心猫狗等动物会爬到床上,带来细菌,因此床必须保持“无菌”状态。一日三餐,更是充满了仪式感。碗筷必须用开水煮沸消毒,食物也经过精挑细选,确保没有任何“污染”。就连日常出行也充满了讲究。他们会在家门口换上专用的胶鞋,避免将外界的“污秽”带回家中。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不仅如此,汪家兄弟还充当着村里的“卫生监督员”。他们对任何不卫生的行为都无法容忍,一旦发现有人违反了他们的“卫生标准”,便会毫不留情地进行指责和说教。
如果有人担粪桶从他们家的田边经过,他们会毫不犹豫地将旁边的庄稼割掉;如果哪家的牲畜在他们的地里拉粪便,他们会将那里的庄稼砍掉,并用火焚烧消毒。这种近乎偏执的行为,让村民们感到恐惧和厌烦,渐渐地人们开始疏远他们,不愿与他们来往。
图片来源于网络
然而汪家兄弟并不在意他人的看法。他们早已习惯了这种孤独的生活,甚至觉得,别人不来打扰,正合他们的心意。
他们沉溺于自己的“无菌世界”中,享受着这种近乎病态的“干净”,对外界的一切都漠不关心。
图片来源于网络
医学的诊断与无奈:细菌恐惧症
2006年汪家兄弟的“怪异”行为引起了媒体的关注。在记者的陪同下,他们来到了第三军医大新桥医院,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
神经内科心理咨询专家戴光明教授接待了他们,并对他们的情况进行了详细的了解。
图片来源于网络
戴光明教授通过仔细询问和观察,发现两位老人对细菌的恐惧已经达到了常人难以理解的地步。他们将细菌视为洪水猛兽,认为任何接触都可能导致疾病,因此才发展出各种苛刻的卫生习惯。
图片来源于网络
戴光明教授最终诊断他们患有“细菌恐惧症”,这是一种心理疾病,患者对细菌过度恐惧,实际上是对疾病的恐惧。
戴光明教授认为,汪学谦早年的眼疾久治不愈,是导致他患上“细菌恐惧症”的主要原因。后来,由于注重卫生眼疾有所好转,这让他更加坚信“讲卫生,不得病”的理念,最终发展成极端的洁癖。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就像一些人得了轻微感冒就必须吃药一样,即使不吃药多喝水也能自愈,但吃药会让他们心理上更安心。
对于汪家兄弟的“细菌恐惧症”,戴光明教授并没有采取强制治疗的措施。她认为两位老人年事已高,几十年来形成的生活习惯根深蒂固,强行改变只会适得其反。
最好的方法是顺其自然,让他们继续保持现有的生活方式,直到他们年老体衰,无法再进行繁琐的卫生仪式,或者因为生病而意识到单靠卫生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时,再进行心理疏导和治疗。
图片来源于网络
洁癖背后的执念与反思
汪家兄弟他们用一生的时间,构筑了一个“无菌”的世界,以此来对抗内心的恐惧和不安。他们的洁癖,是对过往伤痛的回应,是对生命脆弱的过度警醒。在那个物质匮乏、医疗条件落后的年代,他们用这种极端的方式,守护着自己和弟弟的健康。
图片来源于网络
然而这种极端的洁癖,也让他们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他们失去了爱情,失去了正常的社交,将自己封闭在一个与世隔绝的世界里。
汪家兄弟的故事,提醒我们要正视内心的恐惧,用健康的方式去面对生活中的挑战。任何事情都要适度,才能找到生活的平衡点,才能拥有真正的幸福。
本文信源:《丁点真相》 老兄弟的“无菌”梦 央视网 2012年5月2日播出两兄弟患细菌恐惧症 追求卫生45年拒绝结婚(图) 国际在线 2006年2月21日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