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初,我军发展史上发生了一件大事,华东军区取消番号了,取而代之的是南京军区。华东军区非同小可,主管华东六省一市军权,以及第三野战军。

军区非同小可,军区司令员自然同样非同小可,谁来当呢?这里面还有一段耐人寻味的故事。

一、谁能上马

当时全国共成立了十二个大军区:沈阳军区、北京军区、济南军区、南京军区、广州军区、武汉军区、成都军区、昆明军区、兰州军区、新疆军区、内蒙古军区、西藏军区。

这十二个大军区,把解放战争中形成的东北、西北、华北、华东、中南、西南等六个大军区划分开了,中央的考虑很现实,大陆上的战争基本完成了,各大战略方向没有必要再维持规模过于庞大的军区,故而改为十二个相对较小的军区。

南京军区基本继承了华东军区军事方面的职能和权力,据《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第五卷载,大军区负责领导、指挥和管理本战区内的野战军、省军区及地方武装部队。南京军区管辖的军事范围,包括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福建以及上海。虽说南京军区和济南军区级别相同,都是从原华东军区演变划分出来的,但是人家济南军区只管山东一个省的军事事务。多说一句,后来的八大军区序列,济南军区管山东、河南两省,那是把武汉军区裁撤之后的事了。

南京军区份量特别重,继承了老华东军区90%的军权,以及基本上全部老三野部队。之前的司令员是陈毅,政委是小姚同学,都是鼎峙一方的大人物。改为南京军区后,实际上剥离了原来华东军区兼任的一方行政和治安任务,专门管打仗的事,不需要再配置陈、饶这级别的人物。

那么谁来当这个司令,意义非同寻常了。

华东和三野的军事领导,陈毅之下,以粟裕、张云逸为重,但粟裕1954年10月31日已就任总参谋长。张云逸解放战争刚一结束就到广西当了省委书记,主政一方,1955年时年老多病(当时62岁),已无法再任南京军区司令这样重要的军事主官职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再往下考虑谁呢?以地位、实际能力而言,当属三野最早的四大兵团司令员:

七兵团司令员王建安,八兵团司令员陈士榘,九兵团司令员宋时轮,十兵团司令员叶飞。

兵团是仅次于野战军的军事单位,负有指挥数个纵队作战的重要职责,司令员都是能征惯战的猛将,由他们来坐镇一方是最合适的。

比如济南军区司令员杨得志、北京军区司令员杨成武,解放战争中都是兵团司令员。

各大军区司令员、政委的人选其实早在1954年4月27日,中央研究撤销六大军区并重新划分十二大军区之事时,已经开始酝酿了。时任副总参谋长粟裕负责对各大军区进行划分,并研究提出军区司令员、政委等主要干部的人选。

南京军区谁当司令员,对粟裕来说并不太难选择,三野的兵团司令、军长(纵队司令)都是他带了好几年的,谁强谁弱,谁能独当一面,谁只能干一干具体事,粟大将都门儿清。

1955年3月14日,周恩来、彭德怀联合发布十二大军区司令员、政委等领导人名单,南京军区司令员竟然与四大兵团司令都无关,而是早在淮海战役前就稍微落后的许世友上将。

这真可以算得石破天惊了,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二、缺席淮海啥原因?

淮海战役许世友缺席,是一个表面看来很简单,事实很清晰,但细琢磨起来挺有意思的事。

简单、清晰,指的是许上将在济南战役前就已旧伤复发,当时向华野首长申请在胶东老根据地养伤。如果不是毛主席亲自点将,许上将估计连济南战役都会缺席,更不要说后面的淮海战役。

打完济南战役,从最基本的习惯看,身上有伤,而且是旧伤,自然要松口气养一养,等恢复健康了再打。所以许上将没有参加后续战役,从而缺席了华野、三野最后的大战。许上将对解放战争做出的最后贡献,就是稳定山东、解放烟台、接管青岛等地。

至于渡江战役、席卷沪宁杭、兵进东南沿海,都当了看客。从军事角度看,威名赫赫、骁勇善战的许上将自然不无遗憾。

事实是简单清楚的,不存在什么阴谋论、排挤、打压。

但是,简单、清晰,就意味着没有问题吗?自然不能简单视之。

1949年2月三野正式组建四大兵团,这是华野、三野历史上一件非同小可的事,四位兵团司令的任命,实际上代表了中央军委和华东局、三野领导人对十几位纵队司令的价值定位。

如果论兵团司令资格,许世友纵然比陈士榘略逊半筹,但比其他几位都是并驾齐驱甚至略胜一二的,王建安上将和许上将功力可若,伯仲之间。至于叶飞、宋时轮二位,论年资,论能力,论实际地位,至少强不过许上将。

1947年7月华野分兵,连续分出去担任兵团司令的,山东兵团司令是许世友,外线兵团司令是榘参座,韦吉兵团是韦国清。那时宋、叶诸位都是纵队司令员。打济南时,许世友担任总指挥,宋时轮是前线一个进攻方向的指挥官。可见许上将的水平与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