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廷玉是清朝康熙、雍正、乾隆的三朝老臣,他也是整个清朝唯一配享太庙的文臣、汉臣。
张廷玉最受重用时,是在雍正时期,作为吏部尚书的他是军机处的头一批大臣,可以说是雍正的左膀右臂。
可一朝天子一朝臣,乾隆即位后,对张廷玉并没有很好,还处处挑他的错,在他83岁时甚至还借故抄家。
这次抄家从张府中搜出了36.2万两白银,可令人感到奇怪的是,几天之后张廷玉不仅没被杀,这些白银乾隆也一分不少的还给了张家。
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张廷玉,生于1672年,安徽桐城张氏家族出身,是清朝大学士张英的次子。
对了,张英便是“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中“六尺巷”故事中的主角。
张英在康熙年间就是朝中重臣,张廷玉自康熙三十九年(1700)科举上榜进入仕途后,虽说个人政绩并不突出,可凭借父亲的影响还是得以稳步升迁,在康熙去世时,已经官至吏部左侍郎。
清朝时满人建立的朝代,因此朝中一直有崇满抑汉的传统,即便康熙极力推崇汉学,这种情况仍普遍存在。
九子夺嫡后,雍正意识到汉族官员的能力不可忽视,而满洲贵族的腐化愈加严重,因此在他即位后逐步扶持汉族官员。
雍正被满洲贵族相继被打压,他迫切需要依靠汉族官员稳固自己的统治地位。
张廷玉凭借深厚的官场经验和家族背景,迅速崭露头角,从此开始平步青云,成为雍正的重要依赖的大臣,汉族官员的代表,与满洲权臣如鄂尔泰等人争权夺利。
通常国家在颁布重要政策前,雍正总要征求张廷玉的意见,甚至在临终前,还特意将张廷玉列为顾命大臣之一,并留下遗诏,允诺他死后配享太庙。
要知道臣子能配享太庙,都是有莫大的殊荣,何况在清朝这个少数民族统治的王朝里,之前只有满洲贵族已经满洲功勋卓著的大臣才能享受此等待遇,而能够让张廷玉配享太庙,此举足见雍正对他的信任。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乾隆登基后,继承了父亲的部分政策,对张廷玉也保留着敬重,但一朝天子一朝臣的道理,让张廷玉和新君之间,有了嫌隙。
或许张廷玉年岁已高,或许是他久居高位有时候忘了君臣之道,张廷玉屡屡让乾隆心生不满。
张廷玉也想急流勇退,便借着年事已高,体力不支,提出致仕告老的请求。
乾隆显然不希望张廷玉这样权势滔天的老臣轻易离开,便拒绝了他的请求,并命令他继续为朝政效力。
理由便是你张廷玉作为朝廷重臣,将来配享太庙,岂能说走就走?历史上哪个配享太庙的大臣不是干到死才退休的。
乾隆以配享太庙为由,婉拒了张廷玉的请求。张廷玉却对此并不放心,居然要求乾隆写下保证书,承诺退休后能如雍正所言配享太庙。
乾隆帝心中愤怒,却也无奈只得写下保证。更让乾隆气愤的是,张廷玉在得到保证书后,居然只是让自己的儿子进宫谢恩。
这举动令乾隆更加恼火,认为张廷玉完全不将皇帝放在眼里,于是连夜拟旨降罪张廷玉。
怎料乾隆的旨意还未送到,张廷玉便自行进宫谢罪,这一举动使乾隆心生疑虑,猜测宫中有有张廷玉的耳目,自己的一举一动他都能知道,这令他更加气愤。
一而再,再而三,乾隆是气到不行,一度想重重处罚张廷玉,但考虑到张廷玉的资历和朝廷内外的影响力,最终只是令张廷玉辞去爵位,回到老家安徽。
乾隆的打击并未就此结束,半年后乾隆借着张廷玉女婿——四川学政朱荃因贪污而被抓的机会,派人前往张廷玉家中进行抄家。
经过细致的调查,乾隆发现了30万两白银,这笔银子本被认为是张廷玉的贪污所得,本以为张廷玉这下必死无疑了。
可经过几天的查验,张廷玉的钱财的来源清晰可见,皆为历代皇帝赏赐,乾隆得知后不得不将这笔资金归还给张家。
张廷玉在这场风波后几年去世,乾隆信守诺言,让他进了太庙。
张廷玉作为三朝元老,历经康乾盛世,在官场上身居高位,却因一时的心浮气躁差点毁掉自己的晚节。
我认为,身为权臣,给皇帝打工,还是得必须保持清醒,要明白一朝天子一朝臣、伴君如伴虎的道理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