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元帅陈毅是一位个性非常鲜明的革命家、政治家,他的洒脱、直率、爱冲动、直言快语是人尽皆知的。
1958年,陈毅成为新中国第二任外交部长时,周恩来总理交班时,在纸上写了“外交工作,授权有限”这八个字送给他,意思就是:外交部的工作特别注重纪律性,其独立行使职权的范围是受到严格限制的,都不能脱离中央确定的轨道。
但还是有不少人心存疑虑:陈毅那非常直率的性格,能够胜任外交部的工作吗?
假如有人真产生这样的担心,那表明他并不真正了解陈毅。
陈毅就任外交部部长时,毕竟是有35年党龄、31年军龄的老战士了,外交部还有谁能比他更了解“纪律”二字的含义呢?他比谁都明白,纪律就是战斗力,是胜利的保证。
1949年春,解放军冒着蒙蒙细雨攻入上海市区,全体不入民房,露宿街头,就是执行了陈毅亲自组织制定的入城纪律。而这个特别严格的入城纪律,也是经过党中央、毛主席批准的。
再早一些,孟良崮战役消灭蒋军王牌整编第七十四师,是关系整个华东以至全国战局的重大行动,中央军委向华东野战军发去批准作战计划的电令,华野司令部却在行军中未能及时接到,毛主席、周副主席彻夜坐候,直至陈毅回电说收到了,他们才放心睡觉。
毛主席愉快地说:“陈毅这个同志,只要接到了命令,没有不全力执行的。”
确实,对陈毅来说,纪律不仅意味着个人服从,而且意味着对人民最高利益的自觉追求。
外交事务动辄关系到国家声誉和世界局势,陈毅绝不自作主张。
在日内瓦,人们只看到他应答如流,谈吐不拘一格,却不知道他每天亲自草拟电文,向中央详细报告情况和建议的经过,更看不到他每天深夜守候,等待北京发来的各项指示的情景。
他恪遵这些指示,并且在第二天的活动中,就把它们准确巧妙地体现在一连串生动活泼的谈话中。
每次从国外归来,他都如同1954年访问民主德国、波兰回来时那样,必定先向周总理口头汇报,然后将总结材料报告中央。
如果回国后需要先在外地耽搁休息几天,或顺路去某省市看看,他也毫无例外地率先向周总理请假,得到中央批准之后,才安享几日休憩闲暇。
在中南海陈毅办公的书房里,秘书常常见到这样的情形,陈毅伏案工作,处理文电报告,有时遇到没有把握作决定的事,他便偷偷点上一支香烟(最好别让夫人张茜看见),静静思考一番。
他往往是想着想着,站起身把公文包一合,往胳膊下面一夹,说声:“走,请示总理去!”便径直奔总理家去了。
周总理的住处离陈毅家很近,两家的关系异常亲密。陈毅家的孩子们对周伯伯、邓妈妈亲如父母,陈毅敬总理如兄长、如良师,感情十分深笃。
他们共同追求理想、献身于事业的友谊,可以追溯到青年学生时代。
据说留学法国时,这两位思想激进、才华出众的年轻人就相识了。从那以后的几十年时间里,两人身负重任,时别时聚,又有过多少回令人难忘的重逢和交谈啊!
虽然如此,陈毅对周总理绝没有因为亲密而不严格遵守请示汇报制度,相反,有周总理作为直接领导,对外交工作具体掌握,陈毅觉得是一种幸福。
每当他单独会见了重要外宾,从人民大会堂或西花厅出来之后,只要时间不是太晚,他总是驱车直赴总理处,聊上一会儿,将谈话情况尽时报告一下。
出访远行归来,陈毅想见到总理一谈为快的心情,总是那样急切。
天气好时,了俩便索性走到中南海的湖水边,时而并肩漫步,时而驻足而谈,柳荫下不断传出他们朗朗的笑声。
有一次,两人一起从国外归来,在成都看一出话剧。剧中有位热情单纯的青年姑娘,大声向别人宣布自己伟大的理想说: “我要做一个外交家!”
周总理哈哈大笑,对旁边的陈毅说:“你听,她要向你看齐,接你的班!”
陈毅摇摇头说:“真正的外交家,那要数你呀!”
论秉性气质,这两人是不同的。总理严谨、细致、体贴,是个“当家人”,陈毅豪放、洒脱、热情,更像个“行吟诗人”。
他们的外交风格各有所长,相得益彰,这两个同为中国的解放事业奉献出毕生精力的革命者,又在风云际会的国际政治斗争中密切合作、和谐相处,将主席的思想、中央的方针,体现、发挥到了完美和光辉的程度。
对毛主席,陈毅更是敬重。他每次听过主席重要谈话之后,必记其要点,反复领会。
如1955年10月15日下午,陈毅陪毛主席见日本客人后,便写道:“毛主席又一次表现了大政治家的风格,提出问题非常尖锐透辟,不作敷衍门面语,每句话打动人的心。谈话方式庄谐杂陈、议论风生,使人忘倦……我在旁学习,似乎对与外宾接谈有所体会。”
显然,陈毅的遵守纪律、执行指示是自觉的,闻令乐从的,并且充满着孜孜不倦的学习精神,而这正是他在外事工作中能充分发挥个人特点的前提。
总之,性格极其洒脱、直率的陈毅,充分证明了他完全能胜外交部长这个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