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的进步,小日子是肉眼可见的变好,这点不管你认不认可,生活水平就摆在那里,以前逢年过节才能吃的大鱼大肉、穿的皮鞋新衣,如今已经是司空见惯。
但在浮躁的风气下,仍然怀念着过去那些慢时光。我们怀念的,或许不仅仅是那些物质上的稀缺与珍贵,更多的是那份简单、纯粹与人与人之间的紧密连接。
正如往昔的街巷里,肩挑扁担,两头挂着沉甸甸木箱的锔缸匠。那时候物资短缺,什么东西坏了都不会随便扔掉换新的,而是请专门的手艺人前来修补。
他们凭借着精湛的技艺和丰富的经验,在邻里间赢得了极高的声誉。一双巧手先在缸壁上钻好眼,然后小心翼翼地钉上锔钉,最后再抹上特制的灰膏。
不一会的功夫,就让大缸再也漏不了水。
又如墙画师,在红色年代,墙画师们以画笔为武器,将革命精神、英雄事迹和百姓故事生动地呈现在墙壁上,成为那个时代独特的风景线。他们不仅是艺术家,更是历史的记录者和传承者。
他们对艺术有着无比的热爱和追求。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他们凭借着简陋的工具和材料,创造出一幅幅令人震撼的墙画作品。这些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更蕴含着深厚的革命情感和时代精神。
而我们现在缺少的,正是这种精神!
再比如磨刀师傅,磨刀的过程并不简单,需要耐心、细心和专注。而磨刀师傅总是那么从容不迫,仿佛在与手中的刀具进行一场无声的对话。他手中的磨刀石发出沙沙的声响,那是岁月与匠心的交响。
他们默默无闻,收入低微,却以精湛的技艺和坚韧的精神,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便利与美好。
无论从事什么职业,都要认真对待,用心去做,这样才能收获属于自己的幸福和成就感。
前面说得并不是一堆废话,旨在讲明我们如今发达的物质条件,背后却是道德的沦丧、精神的丧失。
所有人都在向钱看,喜欢赚钱当然没什么问题,但为了利益无所不用其极,以伤害他人为条件的利益攫取,是让人不耻的。
曾几何时,民间有一个很受欢迎的职业,那就是寻宝人。
低级点的叫地皮铲子,高级的叫文物掮客,他们的目标就是发现民间的宝藏,发挥它们的最大价值。
当然,要说道德高尚肯定算不上,铲地皮的商贩主要目的就是捡漏,低买高卖。
文物掮客主要目的是找到民间的精品,然后通过渠道上高端市场。
但是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不拧巴,该是精品就是精品,不会左顾而言他,更不会像如今的专家那样。
一面说民间全是假货,一面又开展各种鉴宝活动捞钱捞物。
人家有渠道,在民间收古玩,出价比上级市场低是很正常的,但碰到精品就会多出钱。如果搭上博物馆的线,那么过去的人都很纯朴的,一个“荣益证书”就能满足了。
那些年,很多博物馆的国宝级文物,都是老百姓主动上交的,也就近些年考古出土的多,不然民间藏品能占据一半。
那些年,刚刚发展起来的拍卖,还是对民间藏品来者不拒的,文物掮客甚至会主动帮老百姓联系上拍,没有乱七八糟的费用,按成交价抽成拿佣金。
那些年,非常多野路子出来的高手,通过民间捡漏白手起家,成了现在媒体上夸奖的常客。
然而,现在正在逐渐消亡了!
前几天刚刚去世的张宗宪,就是从跑腿打杂再到顶级文物商的转变,虽说他家世渊博,但也有不少民间精品成就了他,捡漏界传奇有他的名字。
但不知何时,也许就是20多年前古玩行业彻底爆发的那时候。金钱的诱惑太大,那些在民间寻宝的文物掮客渐渐就消失了,专家们的口风也慢慢变了。
以前虽说也有“传承有序”,只不过那是真有历史资料证明的,人们只在极少数场合下才会提到。而不是像现在这样张口闭口传承有序,来源要合法。
古玩行那些大人物,手里的藏品很多都来自民间,如果来自民间就是来源不明,那么有多少是“合法”的?
民藏,就这样渐渐的沦为专家们嘲笑的对象,明明大家都在玩,可是只有民藏成了“后娘养的”。
为何放任造假?要用假货彻底冲垮民藏的信誉,让精品无法出头。
为何强调来源?因为要通过“国外”来披上合法的外衣,建立起一堵阻挡民藏的墙。
高端市场的蛋糕做大了,那就造个漂亮的盒子把蛋糕装起来,千万别被民藏那群“乡巴佬”看到了,不然就有麻烦了。
于是文物掮客消失了,地皮铲子也生存不下去了,这个以前广受欢迎的老行当,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渐渐消亡在人们的视野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