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12月12日,内忧外患之际,“西安事变”爆发,蒋介石被张学良和杨虎城扣押在西安。为了救出校长,时任51师师长的王耀武,率部自汉中出发,准备经子午谷直奔西安营救蒋介石。
不过,因为“西安事变”很快和平解决,因此王耀武的部队也很快就撤出了子午谷。关于这次王氏“子午谷奇谋”结果如何,王耀武7年后曾感叹:诸葛亮到底高明!
西安事变爆发,王耀武兵出子午谷
王耀武,山东泰安人,黄埔三期毕业后,因“围剿”红军战功卓著,不断升迁。到了1936年夏天,已任补充1旅少将旅长的王耀武率部进驻陕西汉中,不久补充1旅扩编为第51师,王耀武任师长。
王耀武
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爆发,国府内部也随即分为以何应钦为首的“讨伐派”和以宋美龄为首的“和谈派”。何应钦很快组建所谓“讨逆军”,调集重兵围攻西安,而驻扎在汉中的王耀武自然成了“先锋”。
当时,王耀武隶属“讨逆军”东路军总司令刘峙指挥。出发前,王耀武主持召开紧急军事会议,研究向西安进军的路线,以便用最快速度前去救援被囚禁的蒋介石。
当时有部下提出:“进军西安虽然是当务之急,但决不能在行军路上损兵折将,还是沿汉中至西安公路推进最为妥当。”但立即有人反对说:“沿汉中至西安的公路挺进,路途遥远,旷日费事,况且沿途有第17路军拦截。不如取‘子午谷捷径’最佳,虽有艰难险阻,但可节省不少时日。”
图中的长安就是西安,从地图看来,子午谷确实是从汉中至西安的捷径。
“子午谷捷径”是什么?凡是读过三国的人大概都不会陌生。
三国时期,蜀国大将魏延多次向丞相诸葛亮建议,由他带着5000精锐士兵与5000背粮民夫,走子午谷捷径直取长安,兵发关中平原,在川蜀之地以外获得新的立足之地,进而谋取中原,这就是后世所说的“子午谷奇谋”。不过,诸葛亮认为,这条路陡峭险峻,需要冒很大的风险,因此屡次否决了魏延的建议。
山路崎岖,部队进入绝地
诸葛亮不敢走,但王耀武认为,现代化的军队的行军和后勤能力,已远非三国时期的军队可比,因此决定冒险一试,下令部队立即轻装沿子午谷出发,进兵西安。
部队进入子午谷,王耀武才明白诸葛亮的高明之处。据王耀武回忆,子午谷山路崎岖,杳无人迹,而且路途艰险,许多人马跌伤。进入谷中后,部队连吃饭睡觉的地方都没有,更别提补给了。此外,虽然51师是一支现代化军队,不需要魏延那样需要多达5000名的背粮民夫,但在长途跋涉中还是遇到了缺水缺粮的问题。
子午谷
最要命的是,子午谷是两山夹一谷的绝地,一旦行踪暴露,部队就会非常危险。当年魏延寄希望于长安太守夏侯楙弃城投降,但如今兵力占优的西安守军东北军和第17路军明显和夏侯楙不同,他们只需把出口封住,就能让子午谷中的51师进退维谷、不攻自破。
好在3天后传来“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消息,蒋介石也经洛阳返回南京。如释重负的王耀武赶紧率部退出子午谷,返回汉中——在撤退时,王耀武的部队在子午谷中只走了三分之一左右。
7年后再谈起,王耀武:诸葛亮到底高明
1949年,曾长期在蒋介石侍从室任职的唐纵逃往台湾时,把他1927年至1946年间的日记遗失在了大陆,后来这些日记内容被集结出版。其中1943年9月24日的日记中有这样一段记载:
下午王佐才【耀武】来谈,希望进陆军大学读书。彼谓:民国二十五年西安事变时,彼师驻汉中,为解西安之围,师魏延之故智,率部出子午谷,及入谷中无宿无食,方知诸葛亮到底高明。年来益感觉学问不足,不能任大事。
尽管此时距王氏“子午谷奇谋”已经过去了7年,但王耀武本人似乎一直对此念念不忘。在和唐纵谈起时,仍然感叹到了谷中无宿无食,才知道诸葛亮到底高明……
不过,王耀武这次“子午谷奇谋”虽然失败了,但在蒋介石看来却是不顾一切“勤王救驾”,十分感动。蒋介石返回南京后,对包括何应钦、刘峙在内的一干“讨伐派”鼻子不是鼻子眼睛不是眼睛,唯有对王耀武另眼看待,认为他“忠心可嘉”,王耀武也因为这次“子午谷奇谋”,走上了升官的快车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