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洞国 图片来自网络
1943年2月,正在第6战区前线指挥作战的第8军军长郑洞国突然被召回重庆。据说是蒋氏要召见他。
应该不会是升职或者免职。郑洞国如是想。因为按照惯例,像他这个级别的军官的任免一般都是由战区长官部负责转达,并不需要到重庆面见老蒋。
可这次,不仅老蒋点名要见他,而且还催促的非常紧急。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呢?
二人一见面,老蒋开门见山,“任命你为中国驻印军新1军军长。”
郑洞国感到很吃惊!
杜聿明呢?杜聿明为何不是新1军军长?如果不是杜聿明,那为何不是邱清泉呢?
作为第5军的元老,郑洞国是深知第5军的组织架构的。
在昆仑关大战后,在几乎所有人都被处分、降级、免职的情况下,邱清泉和廖耀湘却逆势而进,被提拔为第5军副军长和新编22师师长,就可见老蒋对二人的偏爱。
此时,以第5军为核心组建而成的远征军虽然遭受到巨大损失,但廖耀湘的新编22师精华仍在,就算是不让杜聿明当这个军长,那也应该是邱清泉啊?
见郑洞国有疑虑,陪在一旁的何应钦给他解惑,不是不想派邱清泉去当这个军长,而是他性如烈火,根本无法与史迪威搞好关系。
这下子,郑洞国明白了。
之所以让自己去当这个军长,是因为自己是个老实人,能承受住常人承受不住的压力啊!
可一贯以老好人、老实人、能吃亏著称的罗卓英和杜聿明都承受不住压力,我就一定行吗?
其实,郑洞国不知道的是,当初为了选拔新1军军长,共有三个候选人,他并不在其中。这三个人分别是邱清泉、黄维和李及兰。
后来考虑,邱清泉脾气暴躁、黄维呆板、李及兰没有指挥机械化部队作战的经验,都落选了。这才选中了他。
既然军令已下,也容不得郑洞国在这里纠结。
1943年3月,郑洞国飞赴印度兰姆珈营地,正式出任新1军军长。
到了兰姆珈营地后郑洞国才知道,与以史迪威为首的盟军不是一般的难打交道,那是相当的不好打交道。
究其原因,就是史迪威想把中国驻印军变成殖民军。
为此,史迪威成天在老蒋耳边念叨中国的士兵是如何得好,军官是如何得差,他想改变这种现状。具体做法是从本土调来一批军官替代中国的军官,由他们国家的军官来指挥中国士兵。
如果老蒋答应了这个条件,中国驻印军岂不是成了像英印军和英缅军那样的殖民军了?
就这个条件,别说抓了一辈子军权的老蒋不会同意,就连罗斯福和马歇尔都认为史迪威过于异想天开了。
图片来自网络
见一计不成,史迪威就另施一计,他在驻印军各级都派了联络官。可是,这些联络官大多都不是正牌的军官,而是从大学毕业生中挑出来。
注意,这可不是从军校大学毕业生中挑出来,而是从普通大学毕业生中挑出来。这批人仅经过了简单的预备役军事训练,不仅没有实战经验,连军事知识都少得可怜。
试想,就是这样一批人成天在罗卓英和杜聿明面前指手画脚,谁能受得了?因此,发生冲突是正常不过的事情了。
可老蒋也无可奈何。
为何?因为美援的分配权掌握在史迪威手中。
如果说,在“二战”时期分配给英国的美援是一池水,给苏联的援助是一桶水的话,那么,给中国的援助就是一瓶水。而且,这瓶水的饮用权还不在中国手里。
要想喝,就得通过史迪威。
史迪威非常清楚这一点,因此才利用手中的权力不断卡老蒋的脖子,不断索取利益,从而实现其满足他们国家的利益和自身野心的目的。
罗卓英和杜聿明正是看清楚了这一点,因此才会不断与史迪威抗争。
可抗争的结果是,老蒋不敢得罪史迪威,不敢丧失掉美援,这才把罗卓英和杜聿明调回国内,改派郑洞国到驻印军。
郑洞国刚到,就遇到了“下马威”。新一军参谋长和驻印军参谋长在讨论作战部署的时候产生了争论。
这本来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可美方参谋长却利用手中的职权,把新一军参谋长的配车给停了。
因为公事产生争论,竟然在私下里采用这种手段,做法不仅下作,而且很低级。
郑洞国立即把情况上报战区。这次,连史迪威都觉得过分了,只能把那个参谋长调走了事。
更有甚者,在新一军进行装备训练的时候,史迪威下令只能训练连、排军官和士兵,连以上军官均不得参加。
这可是个要命的事情。若部队的各级军官不能熟悉美式装备的性能,将会严重影响作战时的指挥。
可郑洞国和史迪威百般商量,均遭到史迪威拒绝。
史迪威的意图很明显,既然在明面上不同意由他派去的军官指挥部队,那就来阴的。如果开战后,中国部队连以上军官对美式装备的性能不了解,对联合作战的特点不掌握,那就只能求助于各级的联络官了。
如此一来,新一军的控制权不就变相地掌握在他手里了吗?
对于史迪威想要掌握一支部队在战场上建功立业的想法,我们表示钦佩,这也是一个将军应该做的事情。
可他的手段却太下作了,让人不齿。
好在郑洞国没有放弃自己的要求,不断游说、宴请包括史迪威在内的盟军军官,好不容易才让史迪威同意。
可史迪威还是不断给郑洞国找麻烦,比如以“浪费”为借口,不给郑洞国配轿车,改配吉普;不给新一军司令部安排警卫;不同意中国驻印军穿自己国家的军服等。
很多人认为,史迪威这么是出于歧视和偏见,其实并不仅是如此,他这么做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想法设法把中国驻印军连以上军官逼走,好让他能够掌握新一军的指挥权。
可史迪威失算了。
郑洞国虽然饱受屈辱,只要是史迪威做的不太出格,他都承受了下来。因为他知道,个人受辱是小,反击日军的大局是大。
图片来自网络
新一军要反击缅北,有4道门槛,分别是野人山、胡康河谷、孟拱河谷和密支纳。
在1943年的3月,孙立人率领新编38师历经近7个月的时间,于10月打通了野人山。
1943年10月,缅北的旱季到来,中国驻印军开始了旱季攻势。
1944年3月初,廖耀湘率领新编22师打通胡康河谷,重创日军18师团。
在胡康河谷战役之前,新一军两个师的指挥权都在史迪威手中。可胡康河谷战役之后,史迪威已经意识到,面前的这两位中国部队的师长可都是人杰,比自己手下那些在两年内由少校或者中校提拔到准将或者少将的军官的指挥能力强了不知道多少倍。
由此,史迪威不得不放手让二人指挥,对郑洞国也不再那么强势了。
打通胡康河谷,前面就是孟拱河谷了。史迪威突发奇想,如果在发起孟拱河谷战役的同时,出一支奇兵进攻密支纳,岂不是会大出日军意料,一战成功?
史迪威找到老蒋商量,老蒋当即拍板同意。史迪威找到英军将领商量,却碰了一个“软钉子”。
人家英军将领说的也在理,密支纳已经被日军占领了两年,城外都是环形工事,城内的地上、地下也是工事林立。
尤其是地下,已经被日军构建了坚固的坑道工事,18师团那些出身矿工的家伙们也不都是白给的。
见和英军统帅蒙巴顿话不投机半句多,史迪威决定撇开英军自己干。
于是,一支由中、美两军混编,共约6000余人的特遣队组建而成。
在出战前,大家约法一章,沿途不攻,能避则避,实在避不开再打。打也不大打,目标只有一个-密支纳。
1944年5月17日,特遣队秘密潜至密支纳,首战就把密支纳机场拿下了。
得报的史迪威大喜,立即督促后续部队跟进。5月17日下午,承载着大部队的盟军飞机赶到,大批刚从国内而来加入驻印军的中国部队蜂拥而出。
可史迪威轻敌了。
在这种局面下,特遣队应该做的是立即集中兵力对密支纳城发起进攻。因为此时,驻扎在密支纳的日军只有一个守备大队,不过千余人。只要特遣队集中兵力,定可一鼓而下,根本就不给日军增援的机会。
可包括史迪威在内的盟军指挥官们缺乏于日军的作战经验,不仅没有集中兵力,反而把兵力分散使用。
这么做造成的直接后果是一线攻力兵力不足,进攻受挫。
日军也知道,密支纳是他们在缅北仅剩下的一个据点了,若是再有失,他们要么被驱逐出缅北,要么就永远留在这里。
因此,日军疯狂地向密支纳增援,一周之内,守军由一个大队增至一个联队,二周之内增加到两个联队近6000人。
这个仗不好打了。
史迪威在密支纳盯着看了一个多月,进攻始终没有起色。他知道,不是士兵出了问题,而是军官出了问题。
他带来的那些军官们好像不会打仗似的,指挥水平连他自己都看不下去了,尽管他也没有指挥过什么大战。
而且,还有一件事情让史迪威很担忧。
此时孟拱河谷也在进行大战,虽然日军败相已露,但一旦18师团长田中新一孤注一掷,把孟拱河谷的部队撤回来,久攻不下的驻印军很有可能会被两面夹击。
虽然这种可能性并不大,但却不得不防。
可盟军军官在密支纳城下的表现确实太差劲了些。既然如此,那还是让中国的军官们上吧。
就这样,被闲置了一年多的郑洞国终于披挂上阵了。
图片来自网络
7月6日,郑洞国来到密支纳前线,他对战场经过观察后得出结论,要想打下密支纳其实并不难,关键在于要打开困扰中国官兵的两个心结。
一是要懂得中国官兵的心;二是要信任中国部队。
现在,由于攻击密支纳屡屡受挫,史迪威把战场的指挥权交到中国驻印军指挥官手中,第2个心结已经打开。
而7月7日即将到来,史迪威不懂得7月7日对中国人意味着什么,可郑洞国懂。
为此,郑洞国下达了“七月七日令”,号召官兵们要通过此战御辱。
顿时,战场上杀声如雷动,中国驻印军将士们前赴后继扑向密支纳城,很快就突破了日军城防,战场开始向城内转移。
可光有杀敌的勇气是不够的,还要有杀敌的方法。
鉴于密支纳城中都是日军构建的坑道工事,郑洞国与中国将领们创造出了堑壕战术。
人类战争史上头一次以堑壕战对坑道战的大战展开了。都是在挖坑,就看谁能挖得更灵活。
所谓堑壕战,就是挖掘蛇形堑壕不断向前延伸,待到接近日军的坑道时,用长竹竿把已经拉了着的手榴弾伸进坑道。然后“砰”的一声,解决问题。
由此,在密支纳城内,哪里有日军构建的坑道,哪里就有堑壕在延伸。堑壕延伸到哪里,哪里的坑道就被灭掉。
就这样,中国驻印军从一个点做起,然后连成面,一个个地把日军在密支纳城内构筑的的坑道工事全部摧毁。
其实,堑壕战术并不复杂,就是利用堑壕可以想挖到哪里就挖到哪里,想在哪里挖就在哪里挖的灵活。
而日军的坑道一经挖好,就不能再做移动,只能乖乖地待在那里挨打。
就这样,郑洞国以堑壕战的灵活战胜了日军的死坑道,搞定了密支纳城的地下。
搞定了地下的坑道,地面的据点和工事那就更好打了。
如果换在过去,中国部队缺乏强大的火力支持,对于攻打日军设防严密的坚固工事确实很头疼。
就在此时,好消息传来,孟拱河谷战役已经结束,中国驻印军的重炮部队和坦克部队沿着刚修好的公路赶到了密支纳。
接下来的仗就好打了。
中国驻印军的炮兵群对准密支纳城中的日军工事开始了定点大扫除,昔日的那些不可一世的坚固工事在强大的炮火面前迅速土崩瓦解。
接着,坦克部队出动了。从工事里侥幸逃脱的日军在坦克的火力和履带地碾压下灰飞烟灭。
1944年8月3日,中国驻印军对密支纳发起总反击。日军驻密支纳的城防指挥官水上源藏少将在走投无路后自尽。
8月5日,密支纳战役结束。同日,史迪威如愿以偿的在肩膀上又填了一颗星,成为了四星上将。
而在密支纳战役的关键时刻发挥出重大作用的郑洞国虽然被提升为中国驻印军副总指挥,但一如既往的受到史迪威的特殊“关照”,生怕郑洞国夺了他的权。
而郑洞国,依然是一如既往的淡定,都是为了国家、为了抗战。不然,史迪威?彼何人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