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诚 图片来自网络
豫中会战结束后,已经养病近1年时间的陈诚被蒋氏再次启用,出任1战区司令长官。
明眼人都知道,陈诚此来,是来收拾烂摊子的。
按照陈诚的一贯作风,定会将1战区军政两界打扫得寸草不生。
想当年,陈诚在担任第6战区司令长官的时候,那可是雷厉风行。
可这次,陈诚的反应很反常。
他仅是在豫陕边界的西峡口召集汤恩伯部师以上军官以及河南的行政官员检讨失败原因,给了汤恩伯一个“四不和”的评价后就回重庆去了。
这虽然是实情,但仍惹得汤恩伯恼怒不已。
当他硬着头皮当众认罪后,回过头来就不认账,“浙江人整浙江人,陈矮子总有一天整到他自己头上去。”
那么,陈诚为什么会这么轻易地就放过汤恩伯呢?
绝非心慈手软,而是因为三个原因。
一是,抗战胜利在即,重新整顿部队已经是迫在眉睫。蒋氏正拉着陈诚谋划着如何布局抗战胜利后的大局。
这个权力又岂是区区一个战区司令能比得了的?
陈诚很清楚,自己之所以能在短时间内扛起“土木系”的大旗,老蒋的信任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他在1934年担任过陆军整理处处长一职。
正是在此期间,他利用权力四处收编、扩编部队,这才有了后来的“土木系”。
而蒋氏在1944年就开始谋划的整军行动,无疑会让他的权势更上一个台阶。
二是,重新编组的1战区下辖的6个集团军18个军中,大多是1战区副司令长官胡宗南的嫡系部队。自己若是长期呆在1战区,定会惹得胡宗南不快。
陈诚更清楚,蒋氏之所以让胡宗南当1战区副司令长官,就是想让陈诚在处理完1战区的善后事宜后,把权力交给胡宗南。
三是,偌大的1战区经豫中会战后,所剩地盘只有豫西伏牛山一地,就连自己召集众将开会,也是占用了第5战区的地盘。
如果自己想要当这个1战区司令长官,长官部连个落脚的地方都没有。
这种战区司令长官,还当个什么劲呢?
陈诚回重庆对蒋氏一说,蒋氏也认为1战区确实有点儿寒酸,于是命令第8战区司令长官朱绍良把陕西划拨给1战区。
确实,不拨给1战区一点儿地盘儿也不行了,因为1战区已经没有什么地盘儿了。
当然,虽然在名义上把陕西拨给了1战区,但1战区实际能掌握的也仅有陕南一部。因为陕北,根本就不归1战区管,它也管不了。
那么,作为抗战时期首批成立的1战区为何会沦落到这般境地呢?
用军事史学者姜克夫老先生的评价来说,1战区抗战八年,就没打过一次好仗。
刘峙 图片来自网络
客观地说,在抗战爆发之初,1战区的任务很重。
1937年8月7日,抗战首批战区成立,河北及鲁北地区为1战区,下辖宋哲元的1集团军、刘峙的第2集团军和卫立煌的第十四集团军,由蒋氏兼任司令长官。
那么,1战区的任务是什么呢?
阻挡日军南下,为第2和第3战区充分展开赢得时间。
正是由于任务重,蒋氏这才兼任了战区司令长官。
可战事一开,1战区的表现出乎众人预料。
不仅惨败,而且战斗过程毫无可供圈点之处。
众所周知的是,抗战时期在正面战场上,中国部队与日军共有22次大型会战,其实应该是23次。
可1战区打的这次保定会战,由于过程过于难看,连他们自己都羞于提及。
战败的责任当然不能由蒋氏来负,1战区副司令长官刘峙成了替罪羊,由“福将”被骂成了“长腿将军”。
从此之后,刘峙被调离一线战场。
直至1945年2月,才得以接替李宗仁出任第5战区司令长官。
这是1战区头一次大败仗。
客观的说,保定会战的失利,并不都是刘峙的责任。
在千里华北大平原与拥有着机械化装备的日军作战,确实很吃亏。
可刘峙确实也怂了点。或者说他害怕嫡系部队在这场战力不对等的作战中被消耗殆尽,故而未经大战就撤离了防地。
从战术的角度上说,刘峙的做法并非全错。
可从战略的角度上看,刘峙未经大战就擅自撤退,这无疑等于放开了平汉线。
一旦日军利用平汉线快速南下,直取郑州,然后再下武汉,以当时中国部队的防守能力是阻挡不住日军的。
万幸的是,日军第5师团长板垣征四郎擅自更改了日军制定的先南后北的战略,擅自向山西进攻。
这一举措,无疑是延缓了日军南下的速度。
太原战役结束后,又由于华北方面军司令官杉山元和华中派遣军司令官畑俊六突发奇想,准备在津浦线来一次大会师,临时把由向平汉路进兵改为向沿津浦线进兵。
这无疑给中国方面重组部队,北上抗敌赢得了时间。
由于保定和石家庄接连失陷,整个河北已落入敌手,鲁北地区也由于韩复榘不战而退同样沦陷。
至此,1战区只能重新划分作战地境。
1938年1月17日,程潜由参谋总长改任1战区司令长官,1战区的作战地境为平汉路沿线。
图片来自网络
徐州会战爆发后,沿津浦路南下的日军受阻于李宗仁的第5战区。
当时,中日两军的战略战术类似,都想突破对手的阵地从后路包抄对手。
因此,双方都拼命向一线增兵。
当时,在徐州以北战场出现很奇特的一幕,双方兵力都在平行延伸,生怕被对手击穿了防线。
可如此一来,有再多的兵力也不够添的。
日军华北方面军再次抽调土肥原贤二的14师团南下,偷渡黄河后占领了兰封。
如此一来,第5战区的后路就危险了。
第5战区兵力虽多,可由于平行延伸,根本没有布置二线、三线纵深阵地。一旦被日军南北夹击,势必会崩溃。
鉴于此,蒋氏立即从江南将薛岳调至1战区,组织兰封会战。
当时,土肥原贤二的14师团被薛岳率12个师包围,在兰封一线被歼是迟早之事。
见情况危急,日军立即从南京周边抽调16师团和混成13旅团北进,接应14师团。
1938年5月27日,日军逼近商丘。
1战区司令长官程潜严令第8军军长黄杰:务须死守商丘,在兰封地区之敌被击歼前,不得放弃。
可黄杰自恃为天子门生,根本不执行程潜的命令。
5月28日,黄杰擅自率两个师退向柳河、开封,只留一个187师留防朱集车站和商丘。
5月29日拂晓,187师师长也率部退走。商丘为日军占领。
商丘失陷,薛岳侧后方出现危险。
眼看围歼土肥原师团在即,背后却出现这种状况,薛岳只得含恨下令撤出战斗。
南北两路日军打通津浦线占领徐州后,又有进攻郑州的态势。
若郑州有失,日军有两个选择,一是南下直取武汉,二是西进威逼潼关。
若让日军实现该战略,抗战危矣。
无奈,蒋氏只得下令扒开黄河,水淹日军。后果是豫东变为泽国。
这是1战区第2次大败仗。
由于1战区所处的战略地位非常重要,每次失利,都会给抗战大局带来的巨大影响。
武汉会战后,由于豫东已成泽国,1战区的作战地境线再次缩小,只辖河南及安徽一部。司令长官也由程潜变为卫立煌。
应该说,在卫立煌担任1战区司令长官的时候,1战区的表现尚可,不仅辖地未见缩小,反而逐步延伸至晋南中条山一线。
当时,在日军高层,始终有一批人要推行所谓的“川陕攻略”。
要推行“川陕攻略”,走潼关进攻关中是必经之路,而中条山将是他们侧背之患。
因此,在1941年5月,日军集结了63个步兵大队,对中条山发起进攻。
卫立煌 图片来自网络
当时,卫立煌正在重庆述职,因拒绝与八路军摩擦,被蒋氏软禁在重庆。
临时代替卫立煌指挥的何应钦擅自改变卫立煌制定的既定方案,不顾双方真实战力对比,下令中条山守军先发制人,对日军发起攻势作战。
后发觉日军势大,何应钦又改变命令,由攻势作战改为守势。
可由于1战区的通信联络及各交通要道均被日军伞兵以及间谍切断,造成1战区各部信息不通,以至于各部根本未收到由攻势转为守势的命令。
即便有个别部队收到命令,可在日军的进攻面前也来不及改变阵势,以至于遭到了惨败。
中条山的失守,让1战区的侧翼始终受到驻山西日军的威胁,其战略态势变得非常不利。
这一变化直接影响了1944年的豫中会战。
这是1战区第3次大败仗。
自晋南会战后,1战区和日军有近3年的时间未发生大战。只有在第2次长沙会战的时候,日军华北方面军派出一部南下进行牵制性作战,一度占领了郑州。
当时负责防守郑州的是孙桐萱的第3集团军。后在汤恩伯的严令下,孙桐萱率部夺回了郑州。
因为汤恩伯率部就顶在第3集团军的后面,逼的孙桐萱不得不拼命向前。
此役之后,卫立煌被免职,蒋鼎文出任1战区司令长官,汤恩伯担任副司令长官。
可日军虽退,但仍在黄河南岸的霸/王城保留了一个据点,并在霸/王城周边的邙山驻扎有两个步兵大队和一个炮兵大队。
按理来说,日军不到一个联队的兵力,在拥兵40余万的1战区眼里,是不值一提的。
可蒋鼎文和汤恩伯就坐视日军这近一个联队的兵力在眼皮底下驻扎长达两年半之久。
蒋鼎文和汤恩伯不是不知道霸/王城的价值,也不是不知道一旦日军南下,霸/王城就是日军的前进基地。
既然如此,那二人为何会置霸/王城于不顾呢?
说来也简单,那就是蒋鼎文和汤恩伯二人怯战,他们生怕对霸/王城周边的日军发起进攻,会引来华北日军大规模渡河作战。
他们二人平日里为争权夺利斗得你死我活,可在这个问题上却达成了惊人的一致,“既然能相安无事,那又何必主动挑事呢?”
终于,二人的苟安换来了恶果。
1944年4月17日,日军12军15万人马在司令官内山英太郎的指挥下,打过黄河。
在此之前,并不是没有迹象。
通过冈村宁次从关东军调来日军仅有的一台架桥机,就可以发现日军准备在近期把黄河铁桥修好。
可即使如此,仍然没有引起蒋鼎文和汤恩伯的重视。
结果是可以预料的,在日军的攻势下,1战区部队溃不成军。
同时,驻扎在山西的日军1军也渡过黄河,堵住了位于西安的第8战区朱绍良部的增援。
由此可见,若中条山仍在1战区手中,日军即使想要抽兵南下助战,也无法实现。
中原大部就这样沦陷了。
豫中会战后,1战区地盘再次萎缩。除安徽有一部外,位于河南的地盘仅剩下豫西的伏牛山一带。
如此一来,1战区就不能被称之为战区了,其所辖的作战区域仅能容纳一个集团军。
这也是蒋氏为何把朱绍良第8战区的陕西部分划给1战区的原因。
不然,就以1战区所剩下的狭小地盘儿,根本就容纳不下6个集团军。
这是1战区第4次大败仗。
1战区在抗战中的表现可以被称为负面典型。
小仗就不说了,在卫立煌担任1战区司令长官的时候,1战区也曾创下连续挫败日军12次进攻中条山的战绩。
可凡是遇到战略级别的大会战,1战区逢战必败,4次大败仗,让1战区的地盘儿一减再减,以至于到了不把其他战区地盘儿划给1战区,就无法存在的窘境。
这也是姜克夫老先生评价1战区抗战八年,就没打过一次好仗的原因。
这个评价很客观。
蒋鼎文 图片来自网络
1945年4月,抗战形势发生巨变。
为了进一步适应对日作战的需要,各大战区再一次进行了调整,1战区的作战地境线从陕西扩大到了河南北部和平汉路北段。
这次,1战区作战地境线的改变,主要是为了受降。因为1战区的受降地点是河南新乡和北平。
抗战时期,为了作战的需要,前后共成立了12个战区。
在12个战区中,除11战区因成立较晚(1945年6月26日成立),未与日军进行过大战外,其他11个战区在抗战中的贡献以第9战区居首,而1战区则排在吊尾的位置。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状况,并非1战区兵力少,战力不足,而是蒋氏用人不当。
抗战初期,蒋氏兼任1战区司令长官,担负实际指挥之责的是副司令长官刘峙。
刘峙在军阀混战时期表现尚可,但根本就指挥不了或者说适应不了对日作战。
卫立煌接任后表现尚可,可由于他和八路军走得太近,犯了蒋氏的忌讳,以至于被蒋氏剥夺了军权。
虽然他在任期间有中条山失利,但中条山之败并非卫立煌的责任,而是何应钦为了显示自己的指挥水平,不顾实际情况,擅自改变了卫立煌的既定作战部署,这才造成了惨败。
至于接替卫立煌的蒋鼎文,是公认的没用。
汤恩伯在未担任1战区副司令长官之前,虽然屡屡被人诟病把杂牌部队当作炮灰使用从而换取他的功劳,但毕竟在战场上还是有不俗表现的。
可自从担任1战区副司令长官之后,汤恩伯根本无心备战,满脑子想的都是如何与蒋鼎文争权夺利,已经由将领开始向政客的身份转变。
这种人又岂能战胜日军?
至于末任胡宗南,在武汉会战后就没与日军打过交道,他这个1战区司令长官就是捡来的。
试想,由这样一批将领来统帅1战区,1战区又岂能打出好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