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讲这个题目之前,让我们先看一下,抗美援朝歼敌作战目标演变过程。刚入朝时,因为毕竟与世界头号强敌较量,上下并不吃底。所以,第一次战役带有战略试战的性质。包括王牌部队38军都打得有些顾虑,这是正常的。但经历第一次战役之后,觉得美军并没有想象的那样可怕,甚至战胜它并不难。甚至有的还跟国民党军作了对比,认为美军比国民党军几个能打的主力部队还要差些。
二次战役结束后,由于打得比第一次战役更漂亮、战果更大,所以部队层面出现了美军不过尔尔的看法。有的表示“从北到南、一推就完”。三次战役,我夺占了汉城,部队上下包括朝鲜人民军都觉得打赢战争并不难,甚至是指日可待。朝鲜人民军方面、苏联方面都还因彭德怀夺占汉城后下令停止追击而十分不满。
让我们有些清醒的是第四次战役。因为没想到美军反击这样快。汉城得而复失,西线38军与50军的阻击战打得异常艰苦,东线虽取得了横城反击战胜利,但紧接着砥平里战斗失利。此时,彭德怀、邓华等一线指挥将领,明白美军并不好打,所定作战目标不宜太高。
尽管认识到了,但在行动上并没有贯彻落实好。在接下来的第五次战役中,由于我19兵团、3兵团等第二轮部队入朝参战。加上朝鲜人民军,我有近百万大军。于是又开始把作战目标订得较高。但第五次战役中后期,随着我180师的全军覆没,以及整个战线吃亏较大。终于使我们客观认清了抗美援朝战争,不是短时间所能够解决的。
之后,把作战目标定的比较小,及至到后来一个军歼敌1个营、2个营。并且还推出了“零敲牛皮糖”战术,“冷枪冷炮运动”,这些都是一点一点消耗美军的战术,也是切实可行的战术。
那么我们再回头看一下长津湖战役所定的作战目标,它是在第一次战役结束后,我军觉得美军没什么了不起的情况下确定的。前面说了,当时的量化标准就是美军比国民党军能打的主力部队还差点。在这样认知的大前提下,长津湖战役提出了全歼美军陆战1师的作战目标。尽管战役筹划期间,毛泽东主席曾提醒彭德怀,称美陆战1师是王牌,四个师围歼其两个团似乎不够,并且要求预备队26军应靠近前线部署。但从实际情况看,长津湖战役,在前期的筹划用兵上,并没有落实好主席的这一重要指示,多少还是带有一点轻敌思想的味道。
第一个观点:全歼美陆战1师实现的难度太大,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回过头来看,纵观整个抗美援朝作战,我最高就是歼敌一个整建制团。包括第一、第二次战役达成战役突然性情况下,西线战场把美军主力全部兜住的情况下,都没能全歼一个整建制师的纪录。即使是后来的第五次战役,近百万大军仍达不成这样的作战愿望。透过这些,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长津湖战役全歼美陆战第1师这个王牌,是不太可能的。特别是综合战场表现看,美陆战1师的确不愧是美军的王牌,其战术运用、陆海空协同、后勤保障等,比其他美军部队应该还是高出一筹的。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师长史密斯,老成持重,用兵谨慎缜密。所以,当初设定的作战目标,准备全歼陆战1师这个王牌,从而达到震撼整个朝鲜战场的作战目的,实现起来确实是有难度的,是难于实现的。
第二个观点:全歼1个师难度太大,多歼一些部队甚至是一两个团还是完全可能的。
全歼美陆战1师这个目标难以实现,多歼一些敌人,包括把在柳潭里5、7两个团歼灭或大部歼灭,这种可能有没有呢?
帅克认为,这种可能性应该是有的。实际上,宋时轮最初歼敌设想首歼的第一个目标就是柳潭里之敌。这里的敌人有美军5团、7团两个团。当发现这里比原先估计的敌人多得多,并不好拿下的时候,宋时轮才将攻击的重点放在新兴里之敌。如果这时候,早点启用预备队,把这两个团兜住并歼灭完全是有可能的。包括下碣隅里之敌同样也是这个道理。对于这一点,20军军长张翼翔后来就回忆说:当时战场形势对我很有利,可就是打不下来。为什么呢?因为当时没有空中优势,运输条件差,重武器无法运送,重机枪又不能用了。火力不够是打不下来的直接原因,第二十军作战重武器就是手榴弹。
实际上,前几期我们已经探讨过,至为关键的是我们在最初的排兵布阵当中,由于敌情没搞准,加上些许的轻敌思想,这导致在排兵布阵上值得商榷的地方比较多。进攻的重点也不太明确,导致多处用兵,多线作战。还有就是极寒的天气因素,使得9兵团打得悲壮惨烈。最终失去打更大歼灭战的机会。、
但不管怎么说,毕竟把美军打回到三八线,毕竟让美陆战王牌狼狈撤逃。因此,主席称9兵团完成了巨大的战略任务。所以,长津湖战役并不能拿简单的伤亡数字来对比,拿未能全歼美陆战1师来说事。还是按照主席所说的,从战略和全局上来看待这场战役,这样才更客观、更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