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陈毅、粟裕,军史界有陈不离粟、粟不离陈之说。这说明两人关系之密切、搭档之珠联璧合。但近年也有不少文章对1958年错误批判粟裕的时候,陈毅带头发言表示不解。认为这一事件成为两人之后关系疏远的分野。对待这一问题,帅克以为,要放在历史大环境下来看,要辩证唯物地看。特别是通过粟裕事后如何对待陈毅,更能折射出两人之间的真实关系,以及粟裕对待陈毅的态度。
首先,在那种大气候下陈毅肯定首先有个态度问题。作为粟裕的老搭档和老领导,陈毅在批粟时带头作了发言。最终带头鼓掌通过粟裕检讨的也是陈毅。
1958年军委召开的扩大会议,由于受到党内“左”的思想的影响,在这次军委扩大会上把刘伯承作为“教条主义”的代表人物,把粟裕作为“资产阶级个人主义”的代表人物,进行了批判和斗争。同时,批斗的范围涉及到了肖克、李达等一批军队高级干部。
既然早已定好了在会上批斗粟裕,那么由谁来先发这个言、由谁来打头炮、由谁来先定个调子,显然这个人并不好选,这个言也不好发。在这种情况下,由于陈毅是粟裕的老领导,二人长期搭档共事,彼此非常熟悉,因此,第一个发言落到陈毅的头上也属情理之中。
要知道,这次军委扩大会,是毛泽东主席早就要求军队召开的。他当时认为“军队落后于形势,落后于地方”,要求军委要用整风的方式召开一次扩大会,以检查总结建国以来的军事工作。为此,毛泽东主席事先还与彭德怀、陈毅等人通了气,就粟裕的有关问题向他们进行了了解。
尽管陈毅对粟裕带头批判性的发言肯定会使不少人不解,但在那种大的政治气候下,陈毅应该说没有更多的选择和余地。当然,他的带头性发言、作为与粟裕长时间共事的老搭档的发言,肯定会对后面的发言带有一定的导向性。
无独有偶。最终带头鼓掌通过粟裕检讨的也是陈毅。当毛泽东主席对粟裕作出了“粟裕同志战争年代打仗打得好,是为公的。到北京以后是为公还是为私?不能说都是为私吧!请大家来判断”这样的评论后,陈毅应该说很好地领会了毛泽东主席的意图,在粟裕做完第二次大会检讨后,马上带头鼓掌表示通过。显然,陈毅的这一表示通过的发言,同样对后面的发言也带有一定的导向性。要知道,当时不想通过粟裕发言的人依然还有。
其次,在那之后的多年,陈粟像战争年代分开时那样,彼此往来并不多。十年动乱之时各自处境都不太好,但都保持了坚定正确的革命气节与操守。
尽管战争年代有陈不离粟、粟不离陈之说,但即使是在两人合作的高峰期,即解放战争时期,两人实际上仍是处于不在一起的时间多,在一起的时间相对要少的状态。特别是1958年军委扩大会后,陈毅早就一直在地方工作,而粟裕则从总参调到了军科。仅从工作上来讲,二人的交集交往并不多。
十年动乱开始后,陈毅因“二月逆流”而被打倒。粟裕早在58年便靠边站。实际上两个人的处境都不好。好在两人在那个特殊的年代,经受住了严峻的政治和风浪考验,都保持了坚定的革命气节与政治操守。这一点,应该说是非常难得的。
换句话说,由于那个特殊的年代,由于两人并不在一个工作领域,两人从1958年直到1972年陈毅逝世时止,交集交往并不多。这一点,《陈毅传》和《粟裕传》对这一时期两人的交往提及很少便可得到佐证。
再次,在粟裕的回忆录中他曾多次提及陈毅,并对陈毅的革命精神和领导风采都给予了浓墨重彩的记述。显然粟裕对陈毅当年的发言并未记挂在心。
尽管58年批粟时陈毅带头发言,尽管陈粟之后交集交往并不多,但并没有更多史料资料表明粟裕对陈毅的发言记恨在心。相反他对陈毅一如既往地表示尊重。两家结为儿女亲家便是一个佐证。
这种对陈毅的由衷尊重,我们从粟裕本人的战争回忆录中能够得到更好的印证。在回忆录中,除毛泽东主席、朱德总司令外,陈毅是粟裕最尊重和推崇之人。甚至在多处着墨提及,十分明显。完全可以说,这是粟裕发自内心的看法。
总的看,在分析研究陈粟关系时,对于二人之间在工作上出现的矛盾不必回避,但也不必有意无意放大。包括当下出现的研究陈粟关系时,出现一些贬陈的言辞,帅克以为这些都是不可取的。粟裕1958年被打倒经受住了几十年的“冷板凳”,直至逝世都没有平反,他在回忆录当中尚且对陈毅仍表示了极大的尊重。我们作为后来者,更应该跳出是是非非,更应该从两人积极关系的一面进行诠释。或许这样才能更客观、更深入地透视两个人的革命友情与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