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这一组野战军建设指标,我们不禁要问,主席为何这样区分安排野战军的数量规模呢?到底是出于哪些战略考量呢?如果说聂荣臻的华北战略区、贺龙的晋绥战略区、刘伯承的晋冀鲁豫战略区、陈毅的山东战略区,安排相应的指标都还好理解的话,那么为何林彪的东北战略区一家独大,且单独拎出来呢?粟裕和李先念为何分别给5万和3万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关于东北“一家独大”,给20万野战军规模问题。

把林彪的东北战略区单独拎出来,甚至与关内的六大军区并列,主要是因为抗日战争结束后,我党提出的总体大战略方针是:“向南防御,向北发展”。所谓的“向北发展”,主要就是发展东北大战略区。为适应这一大战略要求,彭真、陈云、高岗、张闻天等政治局委员,还有一二十名中央委员被派往东北,罗荣桓率山东八路军主要部队、黄克诚率新四军3师,还有冀热辽的大批部队,纷纷开往东北。军事指挥上,更是将原本已派往山东的林彪和肖劲光等,改任为东北民主自治军总司令和副司令兼参谋长。

至于东北战略区的军事力量规模,毛泽东主席早在“七大”时便曾提出:“准备二十、三十个旅,15万人到25万人脱离军区,将来开到满州去”。这足见毛泽东主席对实施东北战略是多么的豪迈而富有气势。

11月1日,毛泽东主席在给各战略区的电报中这样指示道:“我党任务是夺取东北......11月开始之主要作战方向已转至东北方面”。透过主席的话,不难看出,建设发展东北大战略区是全党全军的战略重点,是整个建军打仗的重中之重。正是在这一大战略的指导下,主席于11月12日提出林彪的东北战略区要建设20万规模的野战军,并且单独拎出来,占建设整个野战军52万的将近百分之四十,也便不难找到逻辑和答案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关于给“粟裕5万野战军”规模问题。

抗战结束后,我党在发展华中战略区问题上,曾经有过反复。毛泽东主席在赴重庆与蒋介石进行谈判前夕,即在1945年8月26日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指出:“我们让步的第一批是广东至河南,第二批是江南,第三批是江北,要在谈判中看看。在有利条件下是可以考虑让步的。陇海路以北迄外蒙一定要由我们占优势。”

然而,经过与国民党蒋介石在重庆谈判中的交涉,以及国民党军队下山“摘桃子”的疯狂行为和对共产党军队进行严重的摩擦打压,我党深知:即便是作出再大的让步也换不来和平。于是,毛泽东主席和中央军委便改变了对华中的战略。11月1日,毛泽东主席在给各战略区的电报中除了明确主要战略重点是东北战略区外,同时明确要“巩固华北、华中”,甚至明确这两个战略区是“第二个作战方向”(第一作战方向是东北)。以此为标志,华中战略区出现了很大的变化,总体战略由“让步”调整为“巩固”。

粟裕时任华中军区副司令员兼华中野战军司令员。正是在华中战略出现调整变化的前提背景下,毛泽东主席才明确地提出“粟裕5万”。相较晋冀察、晋冀鲁豫、山东等这些大战略区而言,给粟裕的华中战略区建设5万人规模的野战军,应该是一个很大的重视和加强。这也为后来全面爆发内战时,粟裕开战开门红,实现苏中七战七捷奠定了良好的军事基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关于给“李先念3万野战军”规模问题。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华中的概念与现在的概念还是有相当大出入的。除前面提到的粟裕任华中军区副司令兼华中野战军司令的“华中”概念外,还有一个“大华中”的概念,那就是以宣化店为中心的李先念的新四军五师,后来的中原野战军,也属于“大华中”这个范畴。

实际上,当初“皖南事变”后,新四军组建了七个师,李先念的五师在建制及作战上虽也属新四军军部管辖,但较其他几个师而言,又有其相对的独立性。这与李先念的五师位于中原及复杂的历史发展形成应该说有很大的关系。对于这样一个处于前哨的战略区,中央在最初的时候也曾一度想让掉。但既然蒋介石一心想要除掉共产党军队而后快,那么毛泽东主席和中央军委便针锋相对,不但不再拱手相让,而是要在原有基础上组建一个3万人规模的野战军。这与粟裕建设5万人规模野战军同理,都是一个加强与重视的体现。

只是后来遗憾的是,中原军区和中原野战军在内战全面爆发前,便已处于国民党军的战略包围态势之中。1946年6月26日,中原突围开始。以此为标志,解放战争正式全面开打。#帅克评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