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波澜壮阔的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后勤体系的创建堪称一项伟大而艰巨的工程。
抗美援朝战争中,后勤之所以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关键在于始终坚持因势而变、应势而动。从东北军区后勤部前方指挥所到志愿军后方勤务司令部,从点对点组织保障到实行分区供应,实现了一次又一次的飞跃突破,也奠定了后勤现代化、正规化建设的基础。
正是志愿军后勤体系的创建、调整和优化,以及各项后勤措施的精心实施,有力地保障了志愿军官兵的作战和生活,为最终赢得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
这12个人在抗美援朝战争后勤工作贡献最大:
1、周恩来
职务:政务院总理
周恩来
整个抗美援朝战争期间,周恩来为志愿军的后勤工作呕心沥血,被称为志愿军的“总后勤部长”。
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参战。出兵前,周恩来对部队的武器弹药、车辆补充、伤员收治和后勤干部调配等问题一一作了部署,并且明确出国作战要立足于国内供应的方针。面对装备精良、科技发达的美军,周恩来密切关注战争的情况,并为抗美援朝后勤保障做了大量工作,有力保证了志愿军设施、武器、粮食、衣物等各方面供给。
志愿军入朝作战初期,周恩来从后勤保障所需要的干部、部队、车辆、物资、经费、运输,到争取苏联军事物资援助、停战谈判等方面,都是亲自处理解决的。
他亲自部署检查 70 万人的后勤供应计划执行情况,并根据战场情况补充和调整。由于入冬后朝鲜北部气候寒冷,有的部队冬装不够,周恩来得知后,每天两次电话催促后勤加紧生产和调运。中共中央确立以东北行政区为总后方的基地后,周恩来安排军委总后勤部到东北调查后勤供应上存在的实际问题。
1951年1月下旬,周恩来和聂荣臻等赴沈阳,参加李富春主持的东北军区和志愿军第一次后勤工作会议。会上,周恩来就志愿军服装不适合作战等问题提出改进措施:大盖帽不便于防空、爬山,周恩来建议改为“解放帽”;套头式的单衣负伤后不好脱,建议改为开襟式。为了防止在山地作战时衣服被树枝刮住,防止棉絮坠下,增加保暖作用,周恩来提出志愿军棉服改制加绗线的棉衣,后来成为具有象征性的志愿军服装。
对于志愿军的后勤工作,周恩来大到武器弹药的基数、粮食的供给和携带,小到衣帽、鞋袜,都计算核准。他说过,只要东北提出要求,我们全力以赴地帮助解决困难,做他们的后盾。
后来彭德怀感慨地说:“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百分之六十至七十归功于后勤。”
聂荣臻则说:“整体后勤工作,当时都是在周恩来同志的领导关怀下进行的。”
2、洪学智
职务:志愿军后方勤务司令部司令员
洪学智
洪学智在抗美援朝战争期间,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副司令员,分管司令部、特种兵和后勤工作。1951年5月,兼任后方勤务司令部司令员,主持志愿军后勤工作。在主持志愿军后勤工作期间,成功建立了号称“打不垮、炸不烂”的钢铁运输线,保证了志愿军后勤供应线的畅通。曾获朝鲜一级国旗勋章、一级自由独立勋章。
他在认真总结国内战争和抗美援朝前期后勤保障的经验的基础上,开创性地建立了集中统一的后勤指挥体系。撤销了兵团后勤部,精简了保障层次,迅速建成以志愿军后勤司令部、5个分部、23个兵站为骨架的供应网络。形成了统一指挥,前后左右贯通,能打、能防、能运、能供的全能保障体系,实现了由单一兵种向诸兵种合成军队后勤的转变,极大地增强了志愿军后勤的保障能力。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后勤对敌厮杀之惨烈,保障之艰难,供应数量之巨大,为世界战争史所罕见。洪学智与他领导的几十万后勤指战员、几十万民工,用自己的鲜血和智慧筑起了“打不断、炸不烂、冲不垮”的钢铁运输线,粉碎了美军的“绞杀战”,保障了前线作战的物资供应,为夺取战争胜利起了重要作用。
3、高 岗
职务:东北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
抗美援朝结束后,彭德怀很真诚地说,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要感谢两个麻子:第一个麻子,就是东北的“高麻子”(高岗),给志愿军提供了一切力所能及的支援;第二个麻子,就是志愿军志愿军后方勤务司令洪麻子(洪学智)。
在高岗的领导下,东北人民全力以赴,各行各业齐动员,一切为了前线,做好志愿军的后勤保障。从1950年10月开始,东北行政区转为战时体制,各省、市民政厅(局)都设立了战勤处,形成了从省(市)到县、区、村的抗美援朝战勤网络,专门从事支前工作。
据不完全统计,抗美援朝战争期间,东北地区共有394万余人参加战勤工作,其中直接赴朝服务的民工就达74万余人;共动员了39.9万人参军,其中参加志愿军的约30万人。仅辽东、辽西、黑龙江、松江四省即组织担架16600万副;辽东、辽西、吉林三省即出动战勤大车24.8万辆。
在东北地区修建20几所后方医院,负责志愿军伤病员的休养和治疗。
在高岗的领导下,东北军工企业,开足马力,全面保障志愿军的武器弹药和装备。高岗组织当地的人民,与中央部署相结合,修路储备战略物资,每一项都井井有条,有条不紊的进行中。
高岗还亲自去到了朝鲜作战前线,实地了解志愿军的状况,在面对随时会被美军飞机轰炸的情况下,亲赴朝鲜三次,这是需要非常大的勇气的。
4、贺晋年
职务:东北军区第一副司令员兼参谋长、中朝联合铁道运输司令部司令员
贺晋年
1951年8月,成立了中朝联合铁道运输司令部,贺晋年兼任司令员,张明远任政治委员,志愿军有3个铁道师、2个铁道团约2万人参战,后又有6个铁道师参战,全力保障铁路运输。
在贺晋年全面负责志愿军后方的后勤生产工作,全力组织东北后勤部门,加班加点生产粮食、武器、弹药、药品、军用通讯设备等,源源不断的运到了战场的最前沿,保障了前方的军用物资的供应和保障。
5、张明远
职务:中朝联合铁道运输司令部政治委员
张明远
1950年9月间,张明远奉中央军委命令,任中华人民共和国驻朝鲜大使馆武官。
1951年5月,以志愿军前勤指挥部为基础扩大组建了志愿军后勤司令部,洪学智任司令员,张明远任副司令员。在建成一条“打不烂,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使战士们由一把炒面一口雪的困境改善到能吃到大米饭的工作中,张明远付出了自己的心血。
1951年8月成立中朝联合铁道运输司令部,下辖朝鲜铁路军管总局、运输局、抢修指挥局。铁道兵团负责联运司令部、政治部、后勤部和抢修指挥局,并直接指挥铁道兵四个师)司令员贺晋年(兼),政治委员张明远(兼),副司令员刘居英、李寿轩,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崔田民。
1953年赴朝作战的部队进行轮换,张明远接替了洪学智后勤司令员之职。同年7月,朝鲜战争停火,张明远留在朝鲜做善后工作,帮助朝鲜搞战后建设。1958年10月,张明远随志愿军领导机构从朝鲜最后回国。
6、刘居英
职务:中朝联合铁道运输司令部前方运输司令部司令员
刘居英
刘居英1951年5月入朝参战。在中央军委的任命电报中,刘居英身兼多职:中朝联合铁道运输司令部副司令员、朝鲜铁道军事管理总局局长兼政治委员、中朝前方运输司令部司令员兼政治委员。
刘居英没有辜负周总理和军委领导的厚望,迅速组织起运输、抢修和高射炮三个指挥部,统一指挥铁道兵、高射炮兵和朝鲜各个铁路分局,担起铁路抢修、防护和运输工作重任。
美军深知铁路运输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曾对志愿军前线部队每日的物资需要量和运输能力作出评估,判断铁路是主要运输手段。整个战争期间,美军空军一直把铁路列为空中封锁破坏的首要目标,不分昼夜地对朝鲜铁路线进行狂轰滥炸。
在近3年的时间里,仅朝鲜铁道军事管理总局管区内,美军共出动各式飞机约59000架次,投弹达190000余枚,相当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投在英国本土各类炸弹数的15倍;共破坏桥梁1606座次,延长65009米,线路15564多条,长达409474米,车站3747处次,延长131935米,隧道89座次,机车1058台次,车辆12282辆次,使铁路运输始终处于非常困难的境地。
在刘居英的领导下,打破了美军的“绞杀战”,把前线所需物资安全送达。
7、李聚奎
职务:东北军区后勤部部长
李聚奎
1950年7月,李聚奎由中南军区副参谋长调任新组建的东北军区后勤部部长。
根据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确定以东北行政区为志愿军总后方基地,所有一切后方供应事宜的调度指挥和保障由东北军区负责的指示,东北军区后勤部全力投入了紧张的战前准备。
面对美军飞机的狂轰滥炸,部队白天和晚上都不能生火做饭的问题,李聚奎部长提出了“供应炒面”的方法,依托东北军区、东北人民政府组织东北人民“男女老少齐上阵,家家户户炒炒面”,紧急前送6200万斤,解决了志愿军吃不上饭的难题,创造了战争史上的奇迹。
李聚奎组织指挥东北军区后勤部广大官兵和军工,经过艰苦卓绝的奋斗,胜利完成了志愿军出国作战的后勤保障任务。
8、周纯全
职务:志愿军后方勤务司令部政治委员
周纯全
1951年1月22日至30日参加了在沈阳召开的志愿军第一届后勤工作会议,周恩来、聂荣臻、高岗、李富春等出席。
1951年2月22日,出任东北军区后勤部政委兼中国人民志愿军前勤指挥部指挥员。1951年8月,担任志愿军后勤司令部政治委员。
1951年5月19日,中共中央军委决定成立志愿军后方勤务司令部,负责管理在朝鲜境内之一切后勤组织与设施。根据这个决定,志愿军后方勤务司令部于6月成立,洪学智兼任司令员,周纯全任政治委员,张明远任副司令员。随后,志愿军后勤司令部相继组建了后勤本部、政治部、卫生部、军械部、运输部、供给部和干部管理部等机关,使后勤领导机关有了一套比较健全的组织、指挥和业务机构。
周纯全在实地调研后,实施每个防空哨位由三到五人组成;哨位与哨位之间相距四里左右,以能听到报警声音为宜;重要地段增加人员。这样,从鸭绿江到三八线,近3000公里的运输线上,共设置防空哨1500多个,用兵近万人。
9、周玉成
职务:东北军区后勤部第一副部长
新中国成立后,周玉成东北军区后勤部第一副部长、财务部部长等职。他先后组织召开全军财务、供给部长会议和财务工作会议,制定全军统一的财务制度和供给标准;规范全军财务纪律,为军队财务工作向专业化、正规化发展创造了条件。
抗美援朝战争开始后,彭德怀亲自点将,要周玉成到朝鲜前线负责后勤工作,并将其安排在志愿军后方指挥所。周玉成把分给自己居住的小楼作为临时后方指挥所,随时听取汇报,布置任务,夜以继日地工作。
在没有制空权的情况下,他组织志愿军后勤将士积极运送各种物资,为抗美援朝的胜利提供了后勤保障。
10、李寿轩
职务:中朝联合铁道运输司令部前方运输司令部副司令员
李寿轩
1950年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历任志愿军铁道兵团副司令员,志愿军铁道兵指挥所主任,志愿军铁道抢修指挥部司令员,志愿军铁道运输司令部第二副司令员兼中朝联合铁道运输司令部副司令员和抢修指挥局局长,中朝联合前方铁道运输司令部第一副司令员。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一级国旗勋章。
1951年1月参加抗美援朝,任中国人民志愿军铁道兵团副司令员、中朝联合铁道运输司令部前方运输司令部副司令员。在第一线参与组织指挥中朝铁路抢修、运输及防护部队,与以美国为首的所谓“联合国军”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创造了“打不烂、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粉碎了美军的“绞杀战”,取得了抗美援朝战争铁道战线上的主动权,保证了大批物资源源不断地送往前线。
11、彭敏
职务:中朝联合铁道运输司令部前方运输司令部抢修指挥所司令员
彭敏
1950年11月6日,中央军委命令解放军铁道兵团部队入朝遂行铁路保障,时任铁道兵团工程部长兼总工程师的彭敏随军入朝。
在彭敏的领导下,抢修部队的工作速度超越了敌机轰炸的速度。1950年12月,敌机破坏桥梁为2座次,次年1月增至16座次,2月为36座次。在敌机加大破坏的同时,抢修部队修复铁路大型正桥、新建便桥达10座以上,并将原来只剩107公里的残破铁路线,一口气延伸了923公里。朝鲜北部铁路线的西路由京义线的新义州延伸到平壤以南,中路由满浦线的满浦经顺川、新成川延伸到三登,东路由顺川经阳德、元山延伸到涟川以南72公里处,极大地改善了前线作战部队的物资供应。彭敏因此多次受到东北军区的通令嘉奖。
1951年2月15日,铁道兵团在沈阳召开了朝鲜境内铁路抢修第一次工程会议,彭敏总结了初期抢修经验教训,并根据西林提供的苏联的《铁路破损桥涵临时修复及短期修复设计技术规程》制定了《战时铁路抢修技术规定》。彭敏决定,各部队只要按这个技术规程办,可不必呈批,从而简化战场上的签批手续,进一步加快抢修速度。
1951年12月,中朝联合铁道前方运输司令部成立,下辖:军管局、抢修指挥所、高炮指挥所。
抢修指挥所司令员彭敏,副司令员权泽(朝方),下属:铁道兵第1师、第2师、第3师、第4师,全力保障被轰炸后的铁路干线、支线立即实施抢修、修复,保证铁路的安全畅通。
12、赵南起
职务:志愿军后勤司令部参谋处战勤科运输组组长
赵南起在朝鲜战场上一次次让“不可能”奇迹般地变为“可能”。
1951年6月,志愿军后方勤务司令部在朝鲜战场正式成立,经志愿军作战处副处长杨迪推荐,赵南起到后勤司令部参谋处战勤科担任运输组组长,成为这场现代化战争的汽车运输组织总调度。“绞杀战”期间是赵南起参加抗美援朝战争中最难熬的日子。经过精心计算,他向志愿军后方勤务司令部领导提出了“长区段倒运,全军运力集中运用”两个方案,志愿军总部很快批准了,部队开始在“三角地区”(即朝鲜北部清川江以南的新安州、西浦、价川)进行反“绞杀战”斗争,建立起著名的“打不烂,炸不垮的千里钢铁运输线”。
1952年10月的“金化战役”更充分展示出赵南起超人的组织指挥能力。美军在上甘岭对志愿军发动规模庞大的“金化攻势”,志愿军阵地战弹药消耗惊人。
赵南起突然接到一天半之内为前线将士运送2万枚手榴弹的任务。当时,仓库弹药储备所剩无几,唯一的办法就是从国内调运,而这样最短也要3天。经过周密筹划,赵南起大胆采用汽车接力从安东运送手榴弹。方案启动后,仅用15个小时,3万枚手榴弹就从国内运送到了15军。